王先山 徐少炜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复杂多样的贫困特点和平均每年1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的艰巨扶贫任务,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并承诺,要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要取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离不开科学的理论做指导。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就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科学指导思想。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内容丰富,立足于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可以对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维度进行深入探析,以更好指导我国扶贫实践。
贫困的第一要义是指人在物质上的匮乏,即经济上的贫困,因而扶贫开发主要是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提高其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2013年习近平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后,2015年他在贵州考察时,进一步就扶贫工作提出了“六个精准”的基本要求,并在随后的一系列讲话中强调和阐述。“六个精准”是其经济维度上精准扶贫思想的精炼表达,对精准扶贫的各环节、各方面进行了较为明确的要求。
(一)对象精准是精准扶贫顺利进行的首要前提。对象精准不仅要求精准地识别扶贫对象,更要深入了解其贫困程度和贫困原因,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具体而言,对象精准就是利用科学识别方法找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需要扶持的困难家庭和人口及其贫困程度、贫困原因,并结合各地实际利用基层民主评议等民主科学的方法,最终通过建档立卡确定扶贫对象。
(二)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和因村派人,是精准扶贫的具体要求。即人、财、物等扶贫资源的精准安排与使用。对于如何做到项目安排精准和措施到户精准,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五个一批”脱贫具体对策,其核心是分类施策、对症下药。其中,“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和“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强调通过充分利用生产资料、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和改进生产和生活条件,全面推进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长远发展,进而实现脱贫致富目标。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这“三个一批”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生产力理论在我国精准扶贫工作上的具体体现。习近平不仅强调经济发展对于脱贫的极端重要性,而且重视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提出“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强调任何时候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人与自然矛盾突出时优先保护发展生态环境。“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对贫困人口加强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给其更坚实的生活保障,这一对策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对于扶贫资金使用精准要求,习近平强调指出:加强各部门、各渠道扶贫资金的整合,下放扶贫资金使用的权限,结合实际将扶贫资金用到实处,同时坚决打击截流挪用扶贫款项等非法行为。因村派人精准就是要根据各个贫困村的贫困原因和脱贫需要,选派合适的人才,有针对性地支援、带领贫困村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三)脱贫成效精准是精准扶贫的必然结果和内在要求。从狭义上说,精准扶贫是达到精准脱贫的手段,精准脱贫是精准扶贫的目标和结果;而从广义上说,精准脱贫从属于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全过程的最后一步和内在要求。因而,习近平强调,扶贫要少一些盆景,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只有做到精准扶贫,贫困人口才能真正地摆脱贫困,有更多获得感。
由此可见,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最大特色是精准,并在经济维度上集中体现于“六个精准”。“六个精准”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重视生产力发展的传统,还结合我国的制度优势、经济实力和贫困现状,是创新解决现阶段贫困问题的对策与要求。
扶贫不仅是一项经济工作,更是一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和世界承诺的政治工作,直接关系人民福祉、国家长治久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扶贫作为党和政府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职责,向人民和世界作出庄严承诺。
脱贫致富,离不开坚强的政治保障,党的领导、民主制度、法治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精准扶贫过程中,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在党和政府的宏观指导下,坚持省市县乡村五级抓扶贫,尤其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各类人才各尽其用,创新利用民主科学的方法做好贫困人口识别和退出工作,确保村民对扶贫工作全过程的民主参与。二要加强制度保障。党和政府扶贫政策的贯彻落实离不开健全的制度保障。只有不断完善扶贫成效考核机制、贫困退出机制和扶贫督查巡查机制等扶贫工作机制,才能切实提高脱贫质量与效率。三要加强法治保障,依法处理挪用扶贫资金、搞盆景建设的党员和干部,杜绝扶富不扶贫的怪象,推动脱贫攻坚民主而有序地进行。
脱贫人口数量和贫困地区发展状况是检验党和政府精准扶贫成效的重要标准。十八大以来,随着一大批扶贫措施精准落实,贫困地区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基层社会治理等不断发展,“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精准扶贫取得的成就,直接推动了世界减贫事业发展。另外,我国还多次组织国际性减贫与发展的高层论坛和会议,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实施减贫示范合作项目,并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减贫事业注入新活力。
由上可见,在政治维度上,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国内外的减贫承诺及其实践中。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有党的坚强领导和政治制度的保障,我国脱贫攻坚战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文化是关系国家昌盛和民族振兴的命脉,扶贫工作中的文化建设必不可少,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包含深刻的文化蕴涵,以下主要从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从表现形式上看。习近平从政40多年来,最关心的是扶贫工作。他曾在各个贫困地区进行调研的讲话中,多次引用关切民生的古诗古言,如“足寒伤心,民寒伤国”、“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知政失者在草野”等等,这不仅体现了其个人深厚的文学底蕴和爱民爱国情怀,也是以身作则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还引用和化用一些通俗易懂、耳熟能详的典故和俗语,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对症下药”、找准和拔掉“穷根”、补齐“短板”、“愚公移山”、“小马拉大车”等,语言活泼又不失严肃,直指扶贫工作的痛点与难点。
(二)从具体内容上看。习近平扶贫思想的文化维度集中表现在治贫必治“愚”,主要有三:一是治个体智力之愚,即教育扶贫思想。扶贫先扶智,授鱼不如授渔,唯有全面提高贫困人口尤其是贫困家庭子女的科学文化水平,才能从根本上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因此要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文化事业,建设电子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做好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高职教育和技能培训,使贫困人口拥有脱贫的文化知识和一技之长。二是治个人意志之怠,即内生动力扶贫思想。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发钱发物的单一扶贫方式,助长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等靠要”的懒惰思想,甚至一些地区发生了争当贫困村和贫困户的现象。因此,扶贫必先扶智,而扶智需扶志,丰富多种帮扶途径和措施的前提是,激发扶贫对象的主体能动性,鼓励和引导其养成主动脱贫的思想,并自觉进行致富行动。三是治社会文明之愚,即社会文明扶贫思想。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思想状况集中表现在农村的社会文明程度。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一些深度贫困地区“社会文明程度低”。因此,抵制落后腐朽文化侵蚀同时,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蕴涵,发挥乡约村规家风对村民的道德约束作用。还要结合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引领,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改善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整体精神面貌。
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任务和巨大工程,包括教育、就业、收入、住房、医疗、卫生、环境、社会保障等民生的各个方面。扶贫工作既是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也包含着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扶贫工作涉及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方方面面,是宏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脱贫攻坚更是第一民生工程。习近平也强调,在扶贫工作中集中力量加强民生建设,归纳下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大扶贫格局。习近平多次强调,扶贫开发要坚持专向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开展扶贫开发以来,政府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不断推进东西部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同时鼓励动员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种力量的参与,在取得巨大扶贫成效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经验。
(二)协调贫困地区产业和就业、教育和住房、医疗和卫生、人居环境和交通通信等各方面发展。在长期城乡不协调发展下,农村发展是项短板,农村各方面的发展又是短板中的短板,也是我们未来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准脱贫与农村发展不能一蹴而就,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紧抓实干每一件民生“小事”。同时,要推动精准扶贫与其他相关战略的有机衔接。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提出了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三阶段目标。同时,他也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在随后召开的一系列会议及文件、讲话中,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首先,从目标任务上来看,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条件。进而,从具体举措上来分析,这四者都需要推进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经济、住房、教育、医疗、生态环境和交通通信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因此,需要有机衔接精准扶贫相关的各战略目标、政策机制和具体措施,使其相互推进。
所以,在社会维度上,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主要表现在协同推进大扶贫格局和协调推进贫困地区各方面建设全面发展。扶贫开发工作事关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和国家发展,需要集全党全社会之力,为没有贫困的美好生活而奋斗。
生态文明建设与人民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是最显而易见的民生与政绩工程。另外,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效应也不容忽视。习近平十分重视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其精准扶贫思想的生态蕴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生态扶贫思想。具体而言,习近平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辩证关系的思想论述,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第一,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当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二者能够实现统一时,贫困地区要充分利用当地丰富或特色的自然资源,发展绿色产业,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满足市场需求;另外,整合自然与人文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服务质量,发展乡村旅游业。第二,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当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矛盾突出时,尤其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和贫困地区重合时,则要守住生态底线,增加对农户(多是贫困人口)的转移支付,做好生态移民和生态补偿工作。第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生态建设不仅可以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生活质量,更潜藏着巨大的经济资源。长远来看,贫困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本是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不可绝对割裂、对立地来看待和处理二者的关系。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保障。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详细阐述了如何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而我们扶贫工作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的保障下,也才能走得更远。当前和今后的扶贫之所以更加艰难,原因之一就是剩下的贫困地区多处于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高原、山区、丘陵、沙漠等地,我国基本完成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工作,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和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如鼓励和支持生活在不适宜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的贫困村落和贫困人口通过异地搬迁扶贫脱贫,并着重处理好迁入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问题,使其既搬得出、稳得住,又可发展、长致富。在生态环境脆弱的贫困地区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聘请当地贫困农民为园林和生态环境保护员和监督员,政府、市场等多方保障生态补贴和工资支付。
因此,在生态维度上,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主要表现在生态扶贫思想和相应的加强体制机制保障两个方面。贫困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利及长远,要让当代人望得见乡村、记得住乡愁,许子孙以大美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