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安全需要解析
——兼论构建总体国家安全体系的路径选择

2018-09-20 09:27马溯川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美好生活体系国家

马溯川

面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国外环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安全已成为人民关注的重点、热点,也逐渐成为影响人民幸福指数的关键因素。安全的地位凸显出来,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一、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安全意蕴

古往今来,国家安危之本,安国定邦之道,不可不察也。中外智者始终敏于安危之势,勤于制胜之道,精于安国之略,善于定邦之术。[1]习近平主席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时强调:“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在新时代下,这种“制胜之道”、“安国之略”和“定邦之术”植根于“国泰民安”之“民”,要从人民群众的角度来审视安全的内涵、外延以及矛盾的变化。

(一)“美好生活”安全的内涵扩充

“美好生活”中需要全方位、各方面、多维度的安全保障和安全体系的支撑, “安全”的内涵不断扩大。时代是逐渐变化的。从邓小平同志明确“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之后,社会理解的“安全”概念是“国家安全”,是在发展的目标下,保证国家不仅不受外部侵略,而且国内也要稳定,要反对颠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于安全的认识逐渐深化、拓展。人民群众对于安全的理解也更加宽泛:医疗安全、视频安全、教育安全、网络支付安全等等。安全的内涵发展是个量变到质变积累的过程。“美好生活”的安全内涵,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工作生活中,追求更稳定、更切实、更直观的身体层面、心理层面以及发展层面的安全需求。

(二)“美好生活”安全的外延扩大

国家安全是个公共产品,外延越来越多,机制体制不断完善,主体在不断扩大。微观层面,随着公民个人不断学习、建构,安全文化、安全心理、安全认知逐步完善,民众的安全素质不断提高;中观层面上,随着技术水平、管理能力、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各行各业的发展安全以及机制安全制度安全、组织开启轨道化发展;宏观层面的国家安全,是安全的最高层次。习近平同志从战略视角提出,安全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要顺应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外延扩充,构建起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

(三)安全需要的矛盾突出

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方面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安全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社会主要矛盾在安全方面的体现。一方面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内因外因共同作用深刻影响人民群众的安全需要,腐败多发、法治欠彰,拷问着政治安全;增速换挡、转型升级,考验着经济安全;雾霾不散、污染问题,考量着生态安全;地缘纷争、强权作梗,威胁着国土安全;国际窃听、网络泄密,挑战着网络安全。另一方面,安全保障机制体制发展滞后。安全稳定的环境是影响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社会繁荣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新形势下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增多,国内安全形势更为严峻。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对过上美好生活,有更高的期待,对社会安全有更高的标准。人民群众不仅关注人身安全,而且关注吃得放不放心、住得安不安心、出行是否平安;不仅关注打击犯罪,维护稳定,成效如何,而且关注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的水平高不高;不仅关注自身合法权益能不能得到有效保障,而且关注司法是否严格公正,社会公平正义能否得到充分体现。另外,要区别对待人民内部矛盾和破坏国家安全的矛盾,“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更加自觉地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2]

二、“个人——国家”视角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安全体系的内容框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对于美好生活的建设是宏大命题,关系到我党群众路线的落实,关系到两个一百年的阶段性胜利,关系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一)“美好生活”安全体系以人民安全为原则宗旨

以人民安全为根本宗旨,是我们党的性质的基本要求。维护国家安全,就在于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开辟通衢大道。这既是国家安全的根本目的,也是国家安全的最坚实基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工农地位和人民权力的规范,既体现在国家发展观和国家发展战略中,也体现在国家安全观和国家安全战略中。在国家安全领域中,也必须把人民安全放在核心地位,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来制定和实施国家安全战略。

(二)“美好生活”安全体系以社会安全为基本感受

社会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涉及打击犯罪、维护稳定、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涉及生产工作生活各个环节。社会安全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切身利益关系最密切,是人民群众安全感的晴雨表、安定的风向标。习近平指出,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只有自觉把群众对社会安全的需求作为努力方向,始终把重点放在化解社会矛盾,打击违法犯罪,维护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食品安全、网络安全、环境安全、预防和减少社会安全事故的发生,让群众过上更平安的生活,才能不断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三)“美好生活”安全体系以发展规律为根本遵循

按照唯物辩证法观点,生产力水平决定着社会生活基本形态。我们要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尊重人民群众的学习生活的基本需要;根据人类需要不断发展的规律,尊重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安全需求;尊重全球化发展背景,尊重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安全诉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是生机勃勃、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体系,中国特色总体国家安全体系不断扩充,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土安全、社会安全、网络安全等各方面安全,并且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要遵循发展的规律,更加科学、更加有效、更加全面的建构“美好生活”安全体系。[3]

(四)“美好生活”安全体系以政治安全为重要基石

国家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政治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稳固。在这个意义上,政治安全就是政权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和最高层次。政治安全的标准,就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不动摇,就是确保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的绝对巩固。[4]

政治安全示意图

三、新时代“美好生活”安全体系的构建路径

十九大提出,新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越是在这样非常关键的历史时刻,我们就越是需要为实现中国梦护航的国家安全新理念,越是需要全面、辩证分析国家安全的新视角,越是需要着力推进国家安全工作的新思路。

(一)宏观构建:全方面战略布局,做好国家安全顶层设计

2014年习主席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地位,要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总体国家安全观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这个概念,强调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工作体制,意在强调党管安全,这是安全建设的根本,一以贯之并毫不动摇。

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着手协调多重安全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指引国家从大到强发展之路的全新的、“整体性”的、更高层次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注重普遍联系,实现整体性发展的逻辑,它强调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总体国家安全观从路疆、海疆和空疆的“硬安全”,扩展成涵盖战略边疆、利益边疆、信息边疆、文化边疆等的“软安全”,协调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战略安全体系。

铸造法律屏障,依法保障国家和人民全方面安全。国家安全法适应了国家安全形势发展变化的迫切需要,具有鲜明的新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以及特殊要求,是一部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的法律。国家安全法确立了国家安全工作领导体制机制,为实现维护国家安全各领域任务提供了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我国在国家安全领域除了颁行《国家安全法》以外,还先后颁行《反间谍法》(2014)、《反恐怖主义法》(2015)、《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2016)、《网络安全法》(2016)、《国家情报法》(2017)、《国防交通法》(2016)、《核安全法》(2017)、《测绘法》(2017年修订)等重要法律。从总体上讲,我国目前的国家安全立法基本能够满足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但在一些重要国家安全领域,如生物、电磁、太空、极地、深海、海外利益保护与海外军事行动等方面,亟待立法,尤其是执法权力界定问题,迫切需要明确化。

完善国家安全委员会,持续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制度建设,更好适应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的重要体制机制保障。

(二)中观:推进国家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

新时期国家安全体系建设面对新要求新挑战。以武警部队为例,新时期遂行任务在由维稳向维权、由陆地向海上、由境内向境外的延伸,面对属性提升、领域扩大、空间拓展将作出新的适应新的调整。完善体系建设,要以增强协调性耦合性为目的,确立系统集成的观念,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高武警部队“两个维护”的职能使命,国家安全各部门之间加强协作联动机制,做好硬件软件配备、指挥数据共享机制。从而有效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政权安全和社会安全,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信息技术越来越高端,人民的思想更加多元,这就要求党要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更新观念,更新方法,应对新情况。现代化社会治理模式优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安全治理格局,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5]国家安全体系建构需要多部门、跨省市、多元利益群体的协作管理,同时加强军民融合体制构建,多种力量深度整合、重组。

国家安全治理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而且本身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改进和创新国家安全实力方式方法,提升社会安全的保障能力。当前,我国社会治理体现现代化建设成就斐然,比如公安部门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更加注重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公安利用社会安防信息系统“天网”对社会面实施全维度监控,中国天网视频镜头超过2000万个,实时监测区分出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识别出行人的年龄、性别、穿着,可以连接数据库,按照识别特征进行匹配查找;运用人工智能精准调控路线警卫和社会交通的“智慧护城河防控系统”;还有实现区域犯罪线索与空间数据的智能关联的“智慧警务”以及今年春运网红警用人脸识别眼镜等等。提高积极拥抱现代科技的主动意识,在科技手段运用的广度、深度和生动性上不断拓展现代化治理程度。

国家安全危机管理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结构图[6]

(三)微观层面:教育宣传入脑入心,树立全面新安全观念

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国家安全意识,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切实肩负起安全教育宣传与引导的主体责任,不能让安全教育的普及缺位、整体失位。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六五”普法规划等工作,每年4月15日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在全社会开展形式多样、多媒体多渠道、群众喜闻乐见的国家安全法宣传教育活动,比如主题展览、知识竞赛、影视歌曲、典型评选等使国家安全观念入脑入心。结合贯彻落实《中组部、中宣部、司法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的意见》,推动各地各部门把国家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作为领导干部日常学法、用法的重要内容,纳入具体学习计划和法律培训等工作安排,确保学习时间,促进领导干部学习国家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经常化、制度化。[7]切实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活跃人民安全文化氛围,实现“四个自信”。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社会中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元素,人民群众需要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国家安全观念培育应该面向人民群众,加强安全文化体系建设。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坚持以全体人民整体、长远、根本利益为工作原则,大力宣传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概念、科学观念,不被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想所误导、所左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体现到国家安全教育的制度设计、法规制定、文明创建和社会管理之中。研究建设国家安全教育教学资源库,开放在线教育课程,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加快安全人才培训培养工作,搭建国家安全人才平台。把国家安全法教育纳入《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国家安全教育学生读本,系统规划和科学安排国家安全教育的目标定位、原则要求、实施路径。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分阶段、分层次安排国家安全教育内容,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国家安全教育教学体系。深入实施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组织开展国家安全专题研究,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智力支持。加强国家安全各领域的人才培养工作。组织国家安全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完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作为专业准入、专业建设和专业评价的依据。联合有关部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应国家安全工作需要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8]

猜你喜欢
美好生活体系国家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精明夫妻卖北京房子欲半生无忧,不料“美好生活”以血腥收场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