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课题组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完善市场监管。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是国家为有效缓解实体经济企业困难、助推企业转型升级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对有效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2016年8月下发了《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之后,围绕着国务院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11项措施,各地、各级政府部门分别出台了一系列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振兴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努力,这些政策措施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实体经济的活力有所增强,企业转型升级效果明显,企业成本有一定的下降,盈利能力有了较为明显变化,应当说降低企业成本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与省内外先进地区相比,从总体上讲,目前济南市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企业成本仍处于高位水平,作为中小企业,其本身市场占有份额小,许多企业还处在发展的幼稚期,很多成本都存在不可预见性,很多成本耗散在不可见成本之中,表现为边际成本较高。在全社会大的系统降成本政策之中,企业对全社会系统性的降低成本不敏感,政府出台的围绕着新旧动能转换和降低企业成本的一系列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获得感不强。通过对86家企业问卷调查发现,在回答对2014年以来济南市出台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12项政策措施掌握情况时,有9项政策措施企业基本不了解,仅有不到15家企业了解个别政策。在全社会逐步形成降本、减负、提质的大氛围状况下,企业仍然存在着一些现实困难和客观问题,如:用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等直接制造成本负担较重,在对86家企业的问卷调查中,反映目前面临最大问题是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有43家,原材料等生产成本上升的有57家;融资难、融资慢、融资成本高的问题仍然突出,有56家反映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融资问题;企业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税负成本较高的问题仍然存在。导致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从与企业家们的座谈中和企业反映的具体情况分析,造成实体经济成本难以降下来的主要原因突出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用人成本提高。随着人口红利消失拐点的到来,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提高了招工和人才培养成本,企业普遍处在用工紧张与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的“两难”境地,从调研企业了解的情况来看,劳动力成本攀升反映最强烈的是社会保险费用过高和“五险一金”费率长期居高不下。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速度实际滞后于工资的增长速度,则成为影响用人成本上升的另一因素。据相关统计资料表明,近十年来,全国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仅为2.5%左右,而实际工资的年均增速却高达11%左右,并且两者仍然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同时,由于近些年来物价水平的攀升,致使生活成本不断增加,使得工人对工资有了更高的期待。
2.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负债较高。目前,济南企业融资渠道过窄,绝大多数企业主要是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主,而本地的民营金融机构数量相对较少,如此状况与济南提出的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相比,形成了较为明显的资本结构错配格局。特别是当前银行发放的贷款多是集中在短期性贷款,与实体经济所需的研发创新等长期性资本投入活动无法形成有效的匹配。目前各商业银行主要依靠存贷息差赚取利润的发展模式,导致利率水平偏高,使企业将大部分成本和精力放在融资上面。从实际操作层面看,一方面在市场需求萎缩、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企业采取各种手段扩大销售,应收款明显增加,流动资金运转困难。另一方面一些金融机构不加区别的采取防范性的措施,提高放贷门槛和成本。受贷款担保圈影响,使得经营正常的企业也时刻担心受困难企业拖累,随时面临担保还款压力,市场一旦出现风吹草动,首先面临的是金融抽贷,特别是在融资市场中,银行采取的连环担保做法,往往造成在企业中出现“劣企”淘汰“优企”。
3.企业的能源原材料成本过高。当前,受到国际能源价格影响,电价上调、油价的上涨以及原材料价格等因素推动企业成本连锁上升。从政府和市场之间的作用发挥分析,能源定价机制还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而政府的监管机制的作用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再加上能源的国有垄断地位长期以来始终未能被打破,这些因素也无法充分适应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受制于能源价格市场机制不健全、政府监管机制作用不到位、国有垄断经营等叠加效应的影响,企业生产运营所需的能源原材料成本必然得不到有效的调整,这就必然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4.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税负成本较高。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主要表现为企业在遵循政府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时所需付出的成本,如各种收费、各种前期审批需要的时间成本和交易成本、“红顶中介”给企业增加的交易成本等。政府审批服务是否高效,是直接影响着制度性交易成本高低的重要因素。从调研情况分析,导致制度性交易成本高的根本原因:有些是部分职能部门的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缺乏担当意识,另外,政府财政刚性支出的过高,通过传导效应,必然会导致企业的高税负。仅以制造业生产经营成本分析为例,目前制造业增值税税率达17%,一般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加上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企业的负担较重的问题就十分突出了,所以企业减负应该说还有较大的空间。
5.实体经济的物流成本偏高。在政绩观驱使下,济南各县(市)区物流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产业布局往往并不是依据资源要素的禀赋进行安排,而是更多的从经济规模的过度扩张为目标,利用一些有违公平竞争所谓的“优惠”政策,作为吸引资本的条件,盲目招引所谓的“大项目”、大客户,造成物流产业“小、散、弱”的发展格局。物流企业间的不正当竞争,客观上造成了实体经济与物流市场之间的衔接存在问题,物流市场自身存在分割现象,增加了企业的物流成本。另一个催生物流高成本的因素来自于政府行为在物流企业管理和运营中发生的各种费用与经济负担的行政成本。当前物流企业普遍存在着中间环节多、收费项目多、周转期长的状况,由于主管部门存在着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不合理现象,客观上就会出现人为地割裂运输流程,从而导致各种运输环节之间缺乏衔接、无法联动、效率低下。而由于物流企业自身存在作业效率低、运输车辆空驶率高、物流集散中心布局不合理、信息化建设水平低、基础设备落后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抬高了总成本。
6.用地成本偏高。在财政分权体制和城市土地国有化的制度作用下,政府往往会通过抬高土地价格来获取财政收入,以此解决弥补地方财政不足的问题。由于多年形成的土地财政依赖机制,导致了企业用地成本偏高的问题普遍存在。以装备制造业为例:与有些行业相比,装备制造类企业通常占地面积大,按现行一级土地每平米缴纳11-23元的土地使用税政策,一般规模以上企业每年仅土地使用税这一项就缴纳上百万元,远高于占地面积少的行业,在这样一种机制的催动下,不仅会直接抬高工业用地价格,也会连带抬高商业用地以及住宅用地的价格,从而间接增加了劳动者的生活居住成本,这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
国务院《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11项措施》中明确提出:用3年左右的时间,不仅要让实体经济企业的综合成本合理下降,而且要让企业的盈利能力较为明显增强。不难看出,这一措施的出台,必然会对企业产生连锁效应。因为,降低企业综合成本,给企业带来的是最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一旦降低成本,企业的竞争力必然会增强,市场份额就必然会扩大,企业研发实力也会随之增强。而这种连锁效应还能够会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流向到实体经济。如果实体经济对投资者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并且能够获得满意的回报,那么对绝大多数投资者来说是绝对不会离开实体经济领域的,他们会牢牢把握投资机会的。所以,增强实体经济的吸引力,让投资者在进入实体经济领域之后也能够像在其他领域投资一样,获得满意的回报,这就会成为能否振兴实体经济的关键。
1.提高降低企业成本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降低企业成本,是党中央、国务院围绕新常态大背景下有效解决企业困难,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所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降低企业成本,实质是国民收入在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分配比例的深刻调整,是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能否有效的降低企业成本,事关发展环境的优劣,事关资金人才的聚散。在目前尚不能完全有效的改变市场供需状况和进一步改善企业经营条件的情况下,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的策略,应当是最为积极、有效、主动的手段。因为,改变企业盈利能力不强的局面仅是事物的一个方面,更加迫切的是让更多的投资者认识到资本进入到实体经济领域同样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实体经济领域的投资也会成为投资热门,让实体经济不再被边缘化。因此,降低成本对企业来说,不仅仅是简单的加减效应,更为突出的是乘除效应,这种做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因此,建议应当成立由分管市长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联合机构,深入剖析不合理负担产生的成因和企业成本构成情况,找准降低成本的切入点,增强目标导向,既把企业负担减下来,又把企业的“体质”提上去。
2.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带给企业的,不仅仅是企业的负担,还突出表现在企业的效率。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制度性交易对企业效率的影响可能会比企业负担还要严重。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形成促进倒逼政府机构改革、部门服务优化提升的机制,打造国内一流的营商环境。可借鉴广州市的经验,建立政府主要领导与企业家定期座谈的恳谈会制度,以便及时地听取和了解企业的诉求。在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基础上,对所有涉企事项,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与规范,对所有涉及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各种行为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分析,确立具体的目标和要求,提出保留、取消、规范依据。建立政策实施评估调整机制,应当将分散在各个部门的“降本减负”的政策信息进行系统梳理、分类打包,形成目录清单,通过政府门户网站集中权威发布,并对政策落实情况实行动态监测,建立企业问题直报机制,做到精准施策、精准减负,实现对企业真正意义上的“放、管、服”。
3.多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调研情况显示,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是长期以来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尽管央行自2015年以来先后5次降息、降准,资金的流动性比较宽松,但企业流动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推高融资成本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资金有效供给不足、融资体系层次单一形成的卖方市场,导致正规金融、民间融资的套利行为。基于融资成本高的本质原因,应从信贷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债券市场、社会资本等五个方面构建起多层次的企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利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要学会运用资本思维来促进金融资本和企业对接,从而有效的推动企业发展。从目前最有效的手段来看,应对在积极扩大债券市场规模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企业转贷基金发展,通过财政、银行出资设立企业转贷应急资金,在企业产生续贷等融资需求时,可由该基金帮助企业垫付此前贷款,有效降低企业转贷成本,缓解企业转贷筹资的难题。要进一步积极探索企业财产抵押管理办法,增强企业资产的抵押能力,优化企业信贷结构,将更多的企业从“资金链”、“担保圈”风险中解脱出来。引导企业及时调整资金筹措和使用策略,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转板机制,发展服务中小企业的股权市场。
4.合理化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据统计资料显示,当前企业职工五项社会保险总费率长期居高不下,再加上尚待完善的缴费基数确定和增长机制,已经成为带动企业用工成本持续上涨和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平稳的重要因素。为此,建议有关部门可以考虑在降低企业用工成本过程中,要把降低“五险一金”费率作为降低企业成本的突破口,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费率机制,在保持保险费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基础上,在不影响参保人员待遇水平的情况下,建立社会保险费率动态调整机制,推动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减轻企业的运营负担,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坚持收入增长幅度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相适应的基本原则,兼顾企业承受能力和劳动者生活改善需要。探索失业保险金结余资金用于开展系列化、大规模、高层次职工专业培训的路子,以此提高企业员工素质,节省企业成本支出。
5.进一步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当前,企业用地成本高的一个突出问题表现为土地取得的初始成本较高。根据相关部门的规定,按照50年的土地使用权,批租给企业用地,企业需要一次性交纳土地出让金,相比年租金制,无形中会加大企业的初始投资压力。建议可以借鉴外省(市)有效的经验,改变当前一次性支付的做法,将土地出让金分期支付,这种做法可使企业获得土地的成本分摊到企业生产周期之中,不仅有助于大大降低企业用地的初始成本,而且能够使政府有效的调控闲置用地、批而未用土地和低效利用土地的再开发。因此,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当探索更加灵活的土地出让制度,尽快形成一套完整的方案,结合产业发展要求和用地单位经营情况灵活的确定用地使用年限,期限届满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延长使用期限。在具体供地方式上,推进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试点,加大闲置低效用地盘活利用力度,可采取长期租赁或者先租后让,以及弹性出让等不同的方式,积极探索切实降低企业开办的初始用地成本的手段。
6.切实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优化企业物流系统,积极推动智能化仓储建设,实现仓储智能化管理, 提升配送效率,这是降低企业物流仓储配送成本的切入点。按照济南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规划,应当进一步整合现有的物流企业,依托互联网技术,建立互联互通的智慧物流信息平台, 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逐步开放交通运输信息资源,有效的压缩物流环节,实现运力与货源的有效对接。要加大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交通物流和信息服务市场开发的力度,通过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高速公路经营方给与补贴等不同的方式,进一步降低公路通行费用成本。要加快推进城市配送车辆进城、通行、停靠便利化政策的落实,规范通行证审批,清理和撤并公路不合理的收费站点,优化通行环境。
7.深化改革推动,让企业成本在竞争中有序下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则是侧重于从治本角度降低企业成本的关键。因为,就企业成本的构成来看,相当一部分成本是体制造成的,要从源头上找问题、找出路,把企业成本真正降下来。要全方位的深化改革,使降低企业成本真正纳入法治轨道、市场轨道、有序轨道。从融资成本分析,必须要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降低门槛、放宽领域,让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到金融领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通过资本市场就能够有效的解决企业融资,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渠道窄的问题,进而有效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还有像物流成本、能源成本等,政府应当更多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减少垄断行为。以上都充分说明,只要加快改革步伐,很多问题就能得到圆满解决。因此,要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重点围绕完善市场体系、财政金融体制等关键领域深化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深入推进政府的“放管服”改革,简化事前审批和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相结合的行政管理制度,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效能和服务意识。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作用,通过网上审批和限时办理等一系列行政改革措施的实施,形成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发展服务最优的“三最环境”。
8.把握新旧动能转换机遇,助推企业降成本。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是当前新旧动能转换的着力点,也是企业实现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各种宣传渠道,使企业明确认识到“升级、壮大、绿色”三个关键点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过程的作用,是推动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实现产业有序接续和提质增效的重要措施。首先,做好传统产业升级这篇文章。通过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化等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工艺和流程,瞄准先进制造业和高端产业的发展方向,推动主导产业向着智能化迈进,逐步实现品牌向高端化发展的目标。同时,利用新旧动能转换的机遇,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和融合发展,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整合技术链,推动“三链融合”,逐步形成新业态,打造传统产业竞争新优势。其次,进一步发展壮大新兴产业。通过实施国际化战略,要瞄准世界发展的前沿,把握好现有优势产业和理清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不断更新思想观念,要注重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和引进,强化“补链强链”,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打造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努力形成世界级领军企业。第三,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要从优化空间布局入手,实现区域格局功能化;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实现产业发展走低碳化的路子;加强资源的集约使用,实现资源利用高效化;不断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建设,为实现绿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体系。利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产业智慧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有力助推企业降成本。
总之,降低企业成本、振兴实体经济这篇大文章,“降”不是目的,不是为降而降,也并不是降得越多越好,降成本的目的是激发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竞争力。所以说,必须紧密结合新旧动能转换,处理好“降成本”与“转动能”、“强体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