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发展规划与新时代青年发展的时空指向

2018-02-06 22:36邓志强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时空规划空间

■邓志强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共青团理论教研部,湖南 长沙 410006)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转折时期。正如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时空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亦处于不同时空之中,具有鲜明的时空结构特性。从时空社会结构特性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然步入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呈现新的时空特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社会学理论界重新将时空概念引入社会学视野,出现了时空转向的学术研究与探讨。20世纪90年代末,景天魁开始倡导从时空社会学视角研究中国问题和中国现象。而后,诸多学者运用时空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社会运行与发展中的问题。当代中国青年身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和未来中国发展前景为新时代青年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青年的个体发展与国家发展、中华民族复兴自觉融合。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以国家青年政策的形式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发展的思路和内容。时空是青年研究的基本理论视域。时空问题一直以来是青年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和议题。青年研究关于“青年现象”的解读,通常是将其置身于一定的时空之中,在青年成长的历史过程中和接受社会化的场域中对“青年现象”进行理论解释;青年研究关于“青年问题”的解析,经常从社会、社区、学校、家庭、街角等青年活动领域以及宏观的社会变迁入手,分析导致“青年问题”产生的原因。社会个体和群体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时空中,不同的社会时空对于其行为、思维等产生不一样的影响。一般意义上,青年是指生理年龄处于青春阶段。然而,“青年”更是一种社会类别,且其背后具有特殊意义,在不同国度、不同社会、不同时期会被赋予不同意义。因此,青年既具有“时代”意义,又具有“空间”意义。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青年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新时代契合了青年的发展需求,社会发展需要对青年更好地进行研究,这个需求是推动青年学科发展最强大的动力。这个动力要求我们要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想象力,包括青年问题意识以及青年学学科意识来推进青年发展。

新时代青年是指处于14-35周岁的青年,主要是指85后、90后和00后群体。新时代青年发展指向的明确性,不是规定青年个体的发展轨迹,也不是设定青年个体的发展空间,更不是限制青年的发展时空,而是设定青年发展的宏大时空结构,明确青年发展的方向。《规划》设定了未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愿景,给予了新时代青年发展的时空指向性和确定性。笔者基于内容分析法,通过对中央和地方的青年发展规划的主题、内容、词频等方面的分析,从时空社会结构理论框架进行解读,分析青年发展规划与新时代青年发展的关联性。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规划》,一共19 835个字,分析单位是《规划》中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的相关词频。“新时代”不是简单地意指自然时间,它本身就蕴含着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的含义,具有一定的政治空间意义和时代发展意义。《规划》的初心就是为了给青年发展搭建更好的平台,更好地指引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鉴于此,笔者提出研究假设一:新时代青年发展社会空间的明确性。研究假设二:新时代青年发展社会时间的明确性。研究假设三:新时代青年工作社会时空的明确性。

一、转型时期青年发展的不确定性

社会转型是社会变迁当中的“惊险一跳”,是从原有的发展轨道进入新的发展轨道。“惊险一跳”意味着社会转型有风险,会带来一定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中国社会正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从乡村社会向都市社会转变,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中国社会时空结构特质来看,转型时期的时空特性具有变迁性和不确定性。转型时期的青年群体主要指70后、80后、90后和00后,在社会时空的转换下,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可能会产生不适应甚至出现偏差。具体而言,从社会空间来看,转型社会意味着不同社会形态的相互交织,传统社会、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的一些规则或元素共同发生作用。对于青年而言,他们的价值观尚未定型,极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转型社会空间的多元性会让他们感到迷茫、纠结。从社会时间来看,转型时期是指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过渡阶段,“过渡”意味着新的社会规则尚未确立,而旧的社会规则依然在发挥作用。青年身居于此,其价值观念可能被旧规则带入偏差轨道,甚至出现失范行为,也可能被新规则、新思潮所洗礼,步入真理殿堂,最终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1.社会断裂带来不公平感

社会断裂最初由社会学家孙立平提出,社会断裂既是指社会时间的断裂,又是指社会空间的断裂。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不协调、不科学、不可持续的负面效应和社会断裂,集中投射、释放于社会结构层面,而青年群体在谋发展、求进步过程中必然面临此境况。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结构具有时间断裂特质,几种不同时代形态同时并存,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的发展程度处于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群体虽然身处城市同一空间,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却处于不同时代。在此意义上,不同群体处于断裂的社会时间之中,弱势群体被排斥在社会结构之外。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社会不公平现象必然存在,青年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不公平情绪随时可能产生。

2.快节奏带来不适应感和焦虑感

基于社会变迁和知识更新加快,市场经济所塑造的现代人的生存方式,以及“后现代”语境孕育的相对主义的时代氛围,造成了选择的困境,从而使青年群体陷入彷徨和困惑,导致今天的人们特别是青年群体的不适应感和焦虑感。如“叹老”问题。这一现象不仅是年龄问题,而且是青年在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焦虑情绪的释放,是青年理想受阻后表现出的一种冷漠。基于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前进的步伐越来越快,要求社会成员迅速适应整个社会节奏。不进则退,青年人要想获取成功,得到社会的认可,就必须加强学习,加快节奏,这些都给他们带来了较大的压力,身心承受的压力导致他们“未老先衰”,在年长的群体面前表现出少年老成,暮气沉沉。快节奏的社会变迁,使社会状态处于变动之中,而置身于流动性社会环境之中的青年群体,基于对未来社会变化的不可预判性,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社会不适应感和焦虑感。

3.社会变迁带来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

新时代青年正经历着中国社会的变迁,感受到变迁性带来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新时代青年比父辈拥有更加宽广的人生选择,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他们栖身上一代人从未经历过的网络时代,个体压力前所未有;他们踏入了一个有着空前流动性的社会,遭遇了精神的迷茫和认同感的缺失。社会变迁意味着流动时代的到来。在流动时代,充斥着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青年是指向未来的群体,然而流动性的加速,以及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更加剧了青年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根植于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党的十九大报告勾勒出未来中国三十年的美好生活愿景,《规划》明确了青年发展方向,使新时代青年对未来发展状态及空间位置有了方向感,焦虑情绪减少,信心指数上升。

4.向上流动空间受阻带来距离感和被排斥感

由于改革过程中利益分化的加剧,推动边缘群体突破阶层临界,实现向上流动的力量明显弱化,阶层流动呈固化趋势。阶层固化表明代际流动率低,社会流动失去了现代性的意义,社会进步也就丧失了推动力。青年群体之间有序合理的流动是未来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协调机制,当下青年阶层固化现象确实客观存在,而青年的阶层固化势必影响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青年群体的社会流动出现的阶层固化趋势具体表现在:代际流动的继承性越来越强化;代内流动的流变性越来越弱化。比如说,新生代农民工、农二代等青年群体向上的社会流动渠道受阻,他们渴望成功,渴望融入城市社会生活,但看似机会却又不是机会,虽然通过自身努力却亦徒劳,看到希望却又陷入绝望。因此,当他们面临此情此景的时候,会感叹人生,对现实社会产生不满,感到被排斥,对未来不确定,缺乏安全感,从而产生消极社会情绪。

二、新时代青年发展空间的确定性

青年总是处于社会时空之中,青年发展规划亦置于社会时空结构中。新时代是指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指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从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转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世界大国走向世界强国。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社会结构的时空特性,必然是新时代青年发展规划的基本背景,是制定新时代青年政策的主要依据。

1.社会空间是青年发展规划的基本要素

标定完成后,使用液压校秤系统,检验秤的标定数值,系统稳定15 min后记录液压值及称重值,见表3所列。

青年研究只有将青年现象和青年问题置于一定的社会空间结构之中,青年群体才能与其他群体进行横向比较,并发现在同一空间中群体之间的差异性,从而揭示青年现象的规律性。有学者提出,“关系”是青年研究的基本出发点,青年研究的视角应着眼于青年与青年、青年与环境的现实关系[1]。其实,基于社会关系的研究视域分析青年现象和青年问题,本质上就是从社会空间进行青年研究。同样如此,青年发展规划必须将青年群体的空间地位作为考量的基本要素。《规划》在序言中指明了青年的空间地位:“青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而且进一步阐明了青年发展与党、国家发展的关系:“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要“把青年发展摆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正是基于青年及青年发展的空间地位,各地的青年政策才得以出台。《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十一五”规划》将青少年空间定位为“重要人才资源”和“积极参与者”。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青少年事业发展规划》将青少年空间定位为“重要力量”和“重要人力资源”。《湖南省“十三五”时期青少年事业发展规划》将青少年空间定位为“未来和希望”。《江苏省“十三五”时期青少年事业发展规划》将青少年空间定位为“未来、希望”和“积极参与者”。 《规划》开门见山地指明了青年的地位:“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社会时间与社会空间是紧密相联的,青年地位是用时空特质来体现的:(1)社会时间特质,青年指向“未来”和“希望”。(2)社会空间特质,青年与国家、民族的关系,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2.社会空间转换是青年发展规划的基本视角

社会空间转换是青年发展的基本社会情境,青年发展规划必须基于社会空间转换的视角。网络空间转换是青年发展规划的重要视域。(1)在网络空间,传递经验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在未出现网络之前的社会,人类也有经验传递,但受限于地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的阻隔,特别是受社会制度的约束,不同环境、不同时空社会经验的传递速度和传递广度都会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和影响。进入网络时代,在网络传递作用下,网络青年的精神生活和心理结构极易产生共同体验与相似记忆,超越时空的经验传递促使网络青年形成了共同的价值目标。如当下网上的一些关于“仇官”和“仇富”的帖子就极易引发网络青年的负面情绪,产生共同体验。(2)社会结构的再次转型。很多学者认为,网络引发的社会变迁是人类社会将经历的又一次重大转型,是社会结构的再次转型[2]。卡斯特指出,网络社会的崛起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变迁,而是人类社会在工业社会基础上进入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社会成员的交往出现了身体缺位,自上而下的权力结构过渡到自下而上的权力运行结构。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带来社会变迁,利与弊同时并存。社会空间的转换,青年发展空间出现了新特点和新情形,青年发展规划必须依据空间转换视角分析青年现象和青年问题,必须重视网络空间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力。《规划》中一共出现了51次“网络”和“互联网”关键词。《北京市“十一五”时期青少年事业发展规划》中出现了25次“网络”和“互联网”关键词;《湖南省“十三五”时期青少年事业发展规划》中出现了36次“网络”和“互联网”关键词。这些关键词的高频率出现,说明社会空间已经发生变化。

3.宏大的社会结构是青年发展规划的空间情境

青年发展规划必须将青年发展置于宏大的社会发展情境之中。如果撇开社会结构要素,青年社会问题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就很难把握。《规划》在前言中指出:“依据党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我国青年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在序言中提及,《规划》是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宏大社会背景之下出台的。可见,青年发展规划显然被置于宏大的社会结构背景下,因为青年发展本身就置身于社会结构之中,社会结构是青年发展规划的空间情境。《北京市“十一五”时期青少年事业发展规划》在“前言”中指出,制定规划的依据是《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只有将青年发展规划置于宏大的社会结构中,青年发展政策才会落地落实,新时代青年才会拥有绽放青春的空间。这证实了研究假设一,《规划》为新时代青年发展在社会空间上指明了方向性。

4.青年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青年发展与“他者”的关系空间

关系是社会空间的表现之一,新时代青年的发展离不开他者的关心、关怀和支持,因为青年群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青年与“他者”的关系,“他者”包含国家、民族、党、政府、共青团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在《规划》中,“他者”不再是抽象的共同体,而是一个个实体。而且,《规划》明确了新时代青年与“他者”的具体关系空间,明确了新时代青年的地位。《规划》指出:“促进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基础性和战略性”明确了新时代青年发展的重要地位,属于国家层面的战略发展规划之一。《规划》序言多次强调新时代青年与国家、民族和党的关系:“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高度,把青年发展摆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规划》在“组织实施”中,明确了共青团中央的地位。“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设立推动规划落实的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共青团中央具体承担协调、督促职责。”与此同时,还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形成工作合力”。可见,新时代青年发展是国家、民族、党、政府、共青团组织等共同的职责,需要建构新时代青年发展共同体,形成推动新时代青年成长发展的合力。《规划》特别明确了青年与党的关系,明确提出,“坚持党管青年原则”;“加强党的领导,是解决青年发展难题、促进青年更好成长的关键所在”;“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新时代青年发展与青年工作,要加强党的领导,通过党的统筹安排,让新时代青年感受到党的关心和关怀,从而进一步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青年发展规划的指标和内容蕴含了青年发展的空间特质。在《规划》中,涉及新时代青年发展社会空间的词汇出现频率为:“体系”31次;“全面”20次;“进一步”18次;“平台”18次;“目标”17次;“更加”13次;“重要”12次;“协调”10次;“基础”7次;“面向”6次;“阵地”6次;“合作”5次;“统筹”5次;“全覆盖”4次;“分类”4次;“生力军”4次;“主要”3次;“合力”3次;“主渠道”2次;“协同”2次。“体系”这一社会空间概念出现的频率最高,新时代青年发展是一个系统问题,而且青年发展的具体领域涉及方方面面,也是一个子系统,因此,新时代青年发展规划必须要有系统思维,构建新时代青年发展的指标体系,建立组织机构体系,健全政策制定、宣传、监督、实施、评估体系。“全面”一词出现的频率次之,可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不是要解决新时代青年某一方面的问题,而是要促进新时代青年的全面发展。“全面”是从社会空间的广度来探讨新时代青年的发展问题,而“进一步”则是从社会空间的深度来探寻新时代的青年发展。《规划》的问题意识并没有直接阐述,而是通过目标、对策等体现。“目标”一词出现17次,“更加”出现13次,“面向”出现6次,“明确的目标”反映了青年发展不够全面,“更加”说明了青年发展不够充分,“分类”“面向”“倾斜”“全覆盖”等社会空间词频折射了青年发展不均衡。“基础”“重要”“主要”“生力军”“主渠道”等词说明了新时代青年发展的地位和重要性。“平台”“统筹”“协调”“协同”“合力”等词表明了新时代青年发展问题不是轻轻松松的事情,不是某个部门某个组织的事务,而是需要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努力,齐心协力推动解决。这进一步证实了研究假设一,《规划》为新时代青年发展在社会空间上指明了方向性。

青年发展规划指标是基于青年发展空间而建构的。《规划》的第二个大部分是发展领域、发展目标和发展举措,这三个方面均涉及社会空间概念。《规划》专门提出中长期青年发展的十大领域,即青年思想道德、青年教育、青年健康、青年婚恋、青年就业创业、青年文化、青年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和青年社会保障。这说明了此十大领域是未来10年青年发展的重要议题。《规划》将“青年思想道德”摆在首位,意味着青年思想道德问题最重要,其他发展领域均需围绕青年思想道德展开,同时,它又是新时代青年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今后,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必须将青年思想道德置于首位,作为核心工作,且作为绩效考核的第一指标。上海市的青少年发展“十三五”规划构建的青少年发展核心指标,其中四大空间指标,即物理空间、成长空间、权利空间和安全空间,是青少年发展的社会空间性指标。当然,新时代青年发展的十大领域之间的关联性,从社会空间而言,关联性本身就是指空间关系。社会空间是有一定秩序的,孰先孰后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秩序。《规划》中的十大青年发展领域表明了新时代青年发展的社会空间秩序,为其在社会空间发展上指明了方向和道路,这进一步证实了研究假设一。

6.青年发展规划具有强烈的政治空间特性

空间具有政治性,青年发展规划是政策整合的结果。从时间上看,它吸取了以往青少年发展规划的经验,体现了《规划》在时间维度上的继承性和创新性;从空间上看,它不仅整合了国际与国内的青年政策,实现了中国青年政策与国际接轨,而且它还整合了地方各层级的青年政策,实现了地方与中央的统一,克服了地方政府青年政策的碎片化特征,体现了《规划》在空间维度上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基于各地青年发展规划的文本内容分析,地方政府的青年发展规划为《规划》在体例、指标构建等方面提供了有益借鉴。《规划》的出台经历了政策源流的共同选择,是由共青团的青年政策实践、地方政府的青年发展规划制定、学术界的青年政策建议、利益相关群体的参与而共同推动形成的。空间是政治的,《规划》由不同政治主体共同推动而成。专门制定国家青年政策是着眼于青年发展,但更深远的政治考量在于进一步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在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后继有人、在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新时代青年发展时间的确定性

由于社会的不断变迁,青年所处的环境会随之发生变化,变得更加复杂化,而青年现象、青年问题也会变得更加复杂化,因此,青年研究必须站在时间的维度上分析青年现象和青年问题,通过时间的比较才能透析青年现象和青年问题。风笑天认为:“只有将青年放到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放到特定的社会变迁过程中去分析,才能更深刻、也更全面地认清各种青年现象和青年问题的本质。”[3]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社会变迁在青年成长过程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青年研究需要通过时间变迁的维度解读青年现象和青年问题。青年群体本身是一个与时间紧密相关的概念,年龄是青年研究的基础概念,所以青年研究通过时间梳理和纵向比较,能更加把握青年在历史变迁过程中的特征,揭示青年行为的内在规律,诠释青年现象的社会意义。

1.特定政策窗口是开启青年发展规划的关键节点

青年发展规划缘于特定的政策窗口开启关键节点。把特定的社会问题、成熟的政策备选方案和特定的政治形势有机结合起来,需要政策窗口开启的关键时间点[4]。但是,政策窗口开启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规划》的出台正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的时间节点,而青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新时代的青年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融合在一起。《规划》指出,未来10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未来10年”契合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时期,而“关键时期”凸显了未来10年中国发展的特殊性和新时代青年发展的时间性。可见,《规划》选择了关键时期出台,明确了新时代青年发展的时间表,这证实了研究假设二:新时代青年发展社会时间的明确性。

2.社会时间是青年发展规划的主要元素

新时代青年发展本身是一个过程,蕴含了时间的意义,既是自然时间的延续,又具有社会时间的承续。(1)青年发展规划的自然时间意义。《规划》规定了自然时间的期限是“中长期”,即2016-2025年十年时间。与此同时,《规划》明确了中国特色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的具体时间表,即2020年初步形成,2025年更加完善。《规划》还明确了青年的年龄界限,即14-35周岁。在“青年教育”中明确了具体发展目标,其中指标之一是“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以上”。(2)青年发展规划的社会时间意义。《规划》中有关时间的词汇更多体现的是社会时间意义。14-35周岁是青年的年龄范围,此年龄段是青年发展的过渡时期,是社会成员进行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因此,青年的年龄范围不仅是自然年龄,更是社会年龄。《规划》序言中指出,“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始终坚持把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其中“历来”和“始终”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年发展关心关注的传承性和延续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反复”等词凸显了党管青年的社会时间意义和政治意义。(3)青年发展是自然时间和社会时间的统一。在《规划》中“逐步”出现7次,“持续”3次,“过程”3次,这说明了新时代青年发展规划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体现了时间的延续性,遵循了新时代青年发展过程的规律性。因此,社会时间是青年发展规划的主要元素,是青年发展规划的题中之义,这进一步证实了研究假设二:新时代青年发展社会时间的明确性。

3.青年问题是青年发展规划出台的直接原因

社会问题是政策制定的逻辑起点,青年问题与社会问题同构存在,许多社会问题的突出表现就是青年问题。而青年问题则是青年政策制定的逻辑起点。但是并非所有的青年问题都会纳入政策议程,只有被社会高度认同和被政策主体高度认可的青年问题才会进入政策议题。青年发展规划的内容设计均是以青年问题为导向,提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政策路径。在《规划》中,青年发展十大领域和青年发展十大重点项目是通过具体举措反映青年发展过程中已存在或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规划》的初心和宗旨就是为新时代青年发展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为他们成长成才指明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因此,《规划》只有具有明确的青年问题意识,才能有针对性和预见性地解决和研判新时代青年发展问题。这更证实了研究假设二:新时代青年发展社会时间的明确性。

4.青年发展规划因时而异、因地制宜

青年发展规划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需因时而异,因地制宜。青年发展规划的内容设计随社会时空的变化而变化,青年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会呈现不同特征,所以青年发展规划理应因时而异,与时俱进。《规划》的出台正是顺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环境,回应了新时代青年发展的需求。由于不同地域空间的发展程度不一,各地青年的亚文化和特点不同,青年发展规划要因地制宜,在统一的顶层设计指导下,各地的青年发展规划应立足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本地青年群体特点,不能千篇一律。青年的发展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代表了社会进步价值指向,因此青年问题与社会问题出现了“同构现象”,即当下社会问题从人口统计学意义上直接表现为青年问题。转型中的青年问题不仅是青年时期的一种内在规定,更是社会问题的外在设定。转型中的青年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青年的问题不是青年的问题,而是社会的问题。青年问题终究是社会的一种设定。”[5]青年发展与国家发展、民族发展、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青年发展规划必须将青年发展议题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发展、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因此,《规划》因时而异和因地制宜进一步证实了研究假设一和研究假设二。

四、新时代青年工作的时空定位

1.新时代青年工作的社会时间定位

《规划》是中国青年政策的历史性突破和跨越,是中国第一个国家青年政策,必将对青年发展及青年工作产生深远影响,是新时代青年发展的纲领性指导文件,是新时代青年工作政策的路线图。《规划》给出了新时代青年工作的具体时间表和目标:“到2020年,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初步形成”,“到2025年,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更加完善。”从“初步形成”到“更加完善”体现了新时代青年工作的持续性,也顺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大背景。这证实了研究假设三:新时代青年工作社会时空的明确性。

2.新时代青年工作的社会空间定位

《规划》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印发,体现了其在政策空间上的高度和权威。《规划》明确指出,“要把青年发展摆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进一步明确了党与青年的关系、党与青年工作的关系、即党管青年,党要高度重视青年工作。《规划》与《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等国家政策的已出台,覆盖了三大特殊年龄群体。青年发展规划的实施和落实,需要跨部门合作,形成合力。因此,新时代青年工作涉及多个领域,它不仅是共青团组织的事务,更需要多个职能部门的协调和协同。从国家层面而言,制定与实施青年发展规划已然成为世界性趋势。根据国际青年政策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有122个国家或地区已经出台或正在起草、修改、更新了国家层面的青年政策或规划[6]。可见,《规划》是对接国际社会的表现,不同地域、不同制度的国家已达成共识:即通过制定国家青年政策推动青年发展,回应青年群体的发展需求。这进一步证实了研究假设三:新时代青年工作社会时空的明确性。

从时间与空间的视角分析青年现象、青年问题遵循了青年发展规律,把时空作为独立的结构性要素,将青年现象和青年问题置于时空结构之中,形成了强烈的问题意识。青年研究学者从时间维度分析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青年的特征变化及问题,从空间维度分析社会转型时期青年发展面临的境遇与挑战。因此,中国青年政策制定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中国社会时空结构的新特征,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特点。

[1]吴烨宇:《在传统的继承中开辟新天地——当前青年研究中值得注意的若干基本问题》,载《当代青年研究》,2001年第6期。

[2]刘少杰:《网络化时代的社会转型与研究方式》,载《学术与探索》,2013年第7期。

[3]风笑天:《社会变迁背景中的青年问题与青年研究》,载《中州学刊》,2013年第1期。

[4]张良驯:《多源流理论视域下青年发展规划的政策议程研究》,载《中国青年研究》,2017年第9期。

[5]杨 雄:《中国青年发展演变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6]陈蕴哲:《国外青年发展规划实施经验研究》,载《中国青年研究》,2017年第9期。

猜你喜欢
时空规划空间
跨越时空的相遇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空间是什么?
镜中的时空穿梭
创享空间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时空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