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浚
(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9)
当前,国人的思想道德素养亟须提升,“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1]。这些问题共同指向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由此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意识形态领域肩负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深刻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持续性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是关于人的理论,是关于人的精神世界成长进步发展的学说”[3],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在哲学视域内,是以一定的思维、一定的世界观、一定的理论表达着对人的终极性追求,惠及人的精神世界健康进步发展,始终促进人们去努力践行超越自我的人生之路,这集中诠释了其基于形上的德育价值企盼。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表征人的终极性取向。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4]。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三重本质:(1)工具性本质,即为什么服务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从产生起就是为社会和国家服务的工具,代表着社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诉求,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2)目的性本质,即人的自身建设问题,也是最主要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提升人的思想理论和道德修养,帮助人更好地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3)载体性本质,即如何传播和发展的问题,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内容传播、价值观念继承和发展的外延性功能[5]。这三重本质决定了人们对待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和看法,也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性终极追求和价值归依。
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关怀人的形而上状态。思想政治教育立足德育哲学“形上”的精神关怀,相应的终极落点是人的精神世界,反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本质,即人的自身建设问题。人的自身建设主要是精神建设,进一步讲就是精神世界的成长与发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和规范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范畴、原理以及学科学理体系”[6]。“关怀”人的终极精神追求,也是对人的终极性发展、塑造、完善的精神价值引领。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根植于人的理想精神
理想作为主体内心世界对客观现实可能性的一种预测和期望,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动力和价值向导,源自人的本性,基于人的理性。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能够用理想来指导现实,并立足于现实追求理想,这也是人发挥最高精神力量来实现自我的终极价值。换言之,人凭借理性构建一个理想精神世界以提升自我生活的状态与高度,改造和征服现实世界,实现对自我的不断创造。人对理想精神的追求,一方面归结于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归结于自身能力的不断提升。对理想世界的渴望指引人们朝着终极意义努力前行,在永无止境的追求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为人构建了一个理想的精神世界。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对人的精神世界建设的活动,其运动于人们之间思想、政治、道德等精神元素交互传导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进行规范规约,是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具备思想政治道德的理想标识,促进人们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进一步讲,思想政治教育将这种规范规约渗透到主体的理想化精神之中,使主体产生思想、意志、情感、动机,形成理想的主观能动性,并最终激发主体迸发出理想的力量,朝着终极目标不断实践自我人生和生命价值。这种理想精神成为自我主体设定的价值目标,使人具有了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健康愉悦的心理状态、庄严崇高的道德使命。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根植于人的信仰价值
信仰作为主体心灵深处对某种价值的崇敬与信奉,是人们对未来的执著坚信和虔诚憧憬,并以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关涉人的生存准则,导引人们自觉内化为思想意识和道德规范,外化为实践行为。信仰高于理想,理想取决于信仰,信仰不仅是人对未来目标的理想设定,更是对未来目标的价值把握。人对信仰价值的追求,本质上是对自我的超越和价值形式的选择,是现实与理想、个人向往与社会期待的统一过程。因而,信仰支配着一个人的整个奋斗历程。
思想政治教育指引人实现人生的信仰价值,这种“终极价值在于使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意识形态触及人的灵魂深处,从而帮助人们培养和确立政治信仰,并且由政治信仰来指导人们的实际活动”[7]。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意识形态就是国家意志,包含其倡导的政治主张、思想文化、道德品格和价值观念。从价值哲学的角度讲,国家意志给人以两个层次的价值转化:一是对当下现实的价值转化,即教育人们当下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格,指引人们在当下应该如何去做;二是对未来理想的价值转化,即教育人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目标,指引人们如何实现理想和抱负。可以说,国家意志既指导当下,又指引未来;承担着信仰价值的现实性品格,也承载着信仰价值的理想性品格。信仰指向的终极价值具有形而上的意义,根植于现实与理想的统一,为人生的永恒和精神的不朽创设了一个绝对的根据。质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为人们确定了目标,指明了方向,形成了国民观念和价值旨归。
最后,从理论模型到理论。苏佩斯主张理论是理论模型的集合,理论中所探讨的对象实质上就是在模型中所处的位置。一个理论之下拥有多种理论模型,模型与模型之间因为同构而共同组成这一理论,从而在理论内部形成一种共享结构的关系,这种共享结构的关系就是对于理论的解释,从而形成了理论中的定理。
马克思曾经指出:“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8]是人类未来的理想社会,也是人类实现解放的终极价值指向。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为人之为人树立一个高远且本真意义的价值目的,使现实的人既建构着自我的人生过程,又演绎着自我的生命价值。
(一)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断表明了人的主体性本质特征。从思想政治教育人的视角对“人”进行解读,人可以分为三种层次:自然人、自在人和自为人[9],这也反映了人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存在形态。“自然人”,是指人的一种最初始的生存状态,此时人并没有与自然完全脱离开来,并且不具备自觉地主观能动性和主体精神状态,是需要进一步获得社会性和精神性的生命体。“自在人”,显然是对“自然人”的超越和否定,人已然具有了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等绝对的属性特质,此时的精神处在高于朦胧却尚未达到自觉的状态,所以其思想行为更多是被动地接受和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风俗。“自在人”的行为活动达到了社会规范的最低要求,属于实现了底线伦理尚未实现高端伦理的“政治人”。“自为人”是指能够自觉自主坚守社会道德操守和践行理想人格的人,以实现人性的全面关照为自我发展的终极追求。用马克思的话来讲,此时是人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实现了的人道主义,这是人性得以不断趋近于完美完善的价值表征,人由此成为“生态人”,得以自觉自律、悠然诗意地存在着,倾听内心的召唤,徜徉于人性的最高境界。
人的根本性是人本身,更深层次是人本身的现实性,现实的个人是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从“自然人”到“生态人”,深刻地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于人的终极旨要: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出发点是现实中的个人;二是现实中的个人是具体的社会关系中的人;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基于对个人的生存状况的现实性关怀;四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指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共融、共同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关怀主体的人,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互动和教育实践影响下不断提升情感体验和精神诉求,最大限度地促进自身天赋特性的张扬和延展,以精神的力量激发自身改造世界的渴望和勇气,最终达到人的解放,即自由。
(二)自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人作为自觉能动的社会主体,本质上是追求自由和创造生命的存在。自由是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前提性条件,是基于对客观规律的自觉认识和能动改造基础上实现的人的发展,其最高境界是实现整个人类的解放。思想政治教育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实践就是立足于解决各个阶段“人的解放”问题,进而使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向着人的全面发展更进一步。
“自由”是消灭一切由社会分工给人们带来的无法按主观意愿和选择方式进行劳动的状态。它意味着每个人不再为了生产资料的获取而进行生产劳动,而是为了发展人的天性这一纯粹目的,由每个人在社会实践中自主选择其内容和形式并通过自主行动完成;意味着每个人可以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自身的全部特性和价值得以确认和彰显;同时也意味着自由的外部空间无限延展,将提供给每个人更丰富、更多样化的选择和机会,鼓励每个人不断实现自身的内在需要。因而,自由之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劳动本身就是要实现目的与手段的统一、自身价值和创造过程的统一,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的统一。人的自由程度越大,社会进步程度就越高;社会进步程度越高,越能促进人实现自由。当然,这种自由不是表示每个人可以凭借主观臆断而恣意妄为,或是仅仅局限于精神世界而无限幻想,而是凭借主体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和实践能力,深刻把握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能动性的有效改造,并最终形成“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0],即“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目标。
(三)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
全面发展就是“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发展人一切可以发展的能力和素质,实现“人性的全面占有”。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11]。人向着全面性方向的发展,实质上是人对自我本质的全面性占有,是人通过社会实践对社会关系的全面性创造来实现对自我本质的全面创造。马克思以对人的深切关怀批判压抑、剥削、使人异化的社会制度,辩证地关注个体的生存发展和联合体的自由状态,始终把人与社会关系紧密相连,揭示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的有机统一。因此,全面发展是人与社会不断积极扬弃的过程,人通过对自我的积极扬弃,由片面发展的人转变为全面发展的人;社会通过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扬弃,由片面发展的社会转变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发展为人提供全面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无论是人的自我扬弃,还是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扬弃,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和曲折发展的过程而逐渐形成。我们目前正在自我扬弃的过程中,不断向着“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终极目标而努力前进。
由此,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确证一个事实:人的全面发展程度根据社会历史条件和环境变化而相应发展,呈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这也是人类演进的普遍规律所决定的。相应地,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提出要从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来全面发展,把人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探索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实际发展,又相继形成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美、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这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自由个性完整实现的重要标志。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育人目标,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发展人、塑造人的能动造就作为出发点,为主体提供一个能够实现自我不竭创造的持续高远的理想人生境界。从人的全面发展来讲,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体现为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
(一)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的统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理想目标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以一种理想境界而存在的,并且人类要为这一终极理想而不懈努力和追求。在这一过程中,精神需求、文化价值都达到了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的高度统一。
其一,精神需求的辩证统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没有明确目标时,时常也不知道合乎自己的本质需要和渴望是什么,这种主体意识的模糊需要一种澄明的现实指引,这就是精神需求的现实性。现实的精神需求既可以告知人们什么是自己目前的内在价值选择,也可以不断追问着“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当人们通过努力实现了阶段性目标时,就会产生更长远、更深刻的精神需求,这就是精神需求的理想性和终极性,它向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步步趋近。
也正是基于精神层面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避免和消解了人的盲目和茫然,指引人们不断沿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阶段性和终极性精神坐标而努力前行。
其二,文化价值的辩证统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于人“不断地扩充自己、扩展能力、增长智慧、使自己变得更加美好。要实现这一理想,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帮手,这就是文化的真正价值。文化所构想的完美不是只拥有,只原地踏步,而是不断成长,不断转化”[12]。因此,文化以动态形式内存于人的一切实践活动之中,以最深层而又无形的状态渗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以及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内核,也预示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未来的文明走向和发展进程。
文化涵养精神,精神体现价值。文化满足人的现实发展,促进人去追求完美。以文化理念和文化信仰构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对文化提出的一切要求。文化价值作为主体尺度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准则和价值取向,使人们摒弃物质带来的低级趣味满足,更加热情洋溢地向上找寻心灵的归宿、精神的丰富与宁静。文化正是人们在追寻精神丰满过程中的精神驿站,指引人们与自然高度融合,与人友善交往,实现自身的和谐与愉悦。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为人营造的精神世界目标,使人不断付出,努力追寻有意义的人生、挖掘人性的真善美,循环往复地从一个起点再到下一个新的起点,这就是文化价值的现实性与终极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内蕴涵着文化价值的这种有限性与无限性,文化价值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也投射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对现实文化价值与终极文化价值的辩证统一。
(二)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属性使其富有浓郁的人文精神,以价值导向关怀现实,以崇高信仰指引未来,但是,关怀现实和指引未来始终不能脱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人。人是社会属性的人,人与社会互促共荣,车轨同行,持续不断地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与演进。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既体现为现实与理想的统一,也体现为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13]。
其一,社会规范与个人发展的统一。社会规范是一个时代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不断积累总结前人经验的认识共识,也是社会秩序得以稳定维系和人际交往得以融洽友善的价值准则,它指导人们日常的处事原则和行为方式。以辩证的思维来看,社会规范对个人发展也存在着促进与制约两方面。人的个性因个体差异性呈现出千差万别:健康积极、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个性;消极病态、阻碍社会发展的个性;既无益也无害于社会发展、丰富独立的个性。当人们接受社会规范的同时,已经开始与社会规范产生相互作用。在社会规范的“改造”下,个性逐渐“趋利避害”与“扬长避短”。个性“弃”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德育教育与精神教养的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终极关怀的过程。个性抑或是顺利接受“改造”,抑或是产生顽强抵抗,但当思想政治教育对个性影响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促使个性朝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所要求的方向发展。因此,合理科学的社会规范蕴含着健康积极的生命力量,也是个体发展历久弥新的活性营养,它使个体从片面走向全面、从单一走向多元、从贫乏走向丰富。
其二,个人创造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每个人的历史都是社会发展过程的一个环节,节节相加、环环相扣,共同形成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社会发展的历史也就是具体而现实的个体所创造的历史。一是个体的价值追求驱动社会发展。个体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有意识就会有需要,有需要就要获得满足,这就形成了个体的价值追求。个体积极获取和实现满足的过程,也将推动整个社会的价值变革。二是个体的努力创造推动社会前进。个体需求的满足促使个体不断努力,寻求现状的改变,产生观念的革新,观念付诸实践生产当中便完成了基于个体生产力的作为,实现了个体的创造。各种个体创新创造所积累的过程,就是社会历史认知和实践不断提高和进化的过程,社会由此愈发成熟。三是个体的合作竞争促进社会和谐。随着个体价值需求的日益强烈,个体创造能力的愈发提高,个体间的竞争与合作将成为个体发展与人际和谐的关键。只有竞争与合作相互促进、互利共荣,个体间的创造力才能良性发挥与循环,个体间的合力作用也将促进社会高速发展、和谐稳定。
历史的发展有力地揭示出:个体创造的活跃程度与社会发展的速度是一个正比例关系,个体活跃程度越低,人类社会发展越缓慢;现代人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和手段创造出丰富的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社会也实现了高素质、高速度、高质量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容,将持续指导个体如何自我创造、自我完善、自我超越,教化社会如何高扬美德、和平共处、稳定繁荣。在个体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也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弘扬。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应该与社会中的每一位成员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与统一。共产主义社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社会形态,就是个人与社会辩证统一关系得以充分实现和发展的社会,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能够得以实现,人性的光辉与社会的美好在此刻得到无限的绽放,人与社会真正地和谐统一、融为一体。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载《求是》,2011年第12期。
[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93页。
[3]张澍军:《略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价值》,载《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7期。
[4]张耀灿 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5]张澍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5页。
[6][9]张澍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前沿论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197页。
[7]王孝如 王立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政治信仰教育》,载《思想教育研究》,2015年第10期。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6页。
[12]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韩敏中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0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1-1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