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新时代当有新风尚。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清明节文明祭扫工作,提升殡葬管理服务水平,意义重大、责任重大。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伴随着一丝杏花雨,一缕梨花风,今年的清明时节,再一次如约而至。关于“清明”两字的来历,《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清明承继着太多内涵,既是踏春赏青的节气,亦包含追思先辈、祭祖扫墓的核心内容。
祭奠先祖,英魂归乡,公祭先烈……全国各地形式各异的纪念活动表明,清明不仅是一个节气、一个节日,也是一个节点,用来标注逝去与铭记、奉献与感恩;清明也不仅是一人一事的悲喜,更倾注了故人故土故国的眷恋缠绵,让我们寄托敬意、安放思念。这是生者对话逝者的日子,是子嗣祭奠先人的约定,也是教会我们感恩,提醒我们珍惜当下的特殊时节。
古人笔下的清明自然而富有情感,正如清明的本意,清清新新、明明白白。曾几何时,鞭炮轰鸣、纸屑漫天、嘈杂不堪等祭扫陋习的出现,让环境蒙尘不说,也让清明变了味。“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缅怀先人,贵在“走心”。“网络祭祀”“鲜花祭祀”等文明祭祀方式的兴起,并不是对传统的摒弃,而是用健康、文明、绿色、低碳的文明祭扫风尚更好地传承清明节日的文化内涵。
过去与今日的交替,也应是传统文化底蕴与文明祭扫方式的深度交融。让我们乘着党的十九大的东风,共同努力,真正走近清明的精神与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