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政局局长 朱勤皓
近年来,上海市民政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坚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认真落实民政部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清明祭扫工作的有关要求,实现了清明祭扫的安全、文明、和谐、有序。
领导高度重视。自清明节被纳入国家法定假日以来,每年清明节前,分管民政的副市长都要召开专题会议,听取祭扫服务保障准备情况汇报,提出工作要求。节日期间,分管民政、公安的市领导亲赴市清明节工作指挥部检查指导,市民政局主要领导坐镇全程视频指挥。各区实行区领导带班指挥,民政、公安等部门领导深入一线,对辖区祭扫工作进行巡视检查。
健全工作机制。每年清明节,上海市都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担任总指挥,市民政局,市公安局,市文明办分管领导任副总指挥,市委宣传部、市交通、工商、气象和申通地铁等13个部门组成的市清明节工作指挥部,明确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责,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市、区和街镇(乡)分别召开清明工作联席会议,对祭扫服务保障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推行安全承载力管理。针对祭扫活动“短时间、小空间、高密度”的特点,上海市民政局制定了《清明祭扫高峰期承载力管理办法》,通过科学手段防范拥堵踩踏、火灾等事件发生。全市实行殡葬服务单位最大承载量公示制度,各祭扫单位建立人流量自动计数系统,在重点区域设置承载量警示牌,通过人防、技防有机结合,提高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强化安全技术管理。通过卫星信号,并启用视频监控指挥中心,实现互联网远程视频监控;在全市所有公墓建成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在有祭扫保障任务的9个区主要公墓建立视频通话指挥系统,并实现与市指挥部联网,市指挥部实现与市政府值班室、市应急联动中心联网。市指挥部还派应急卫星通讯车赴祭扫集中的高速收费口观测祭扫客流情况,公安部门出动警务直升机在主要区域和公墓上空巡逻,实现了立体监控、立体指挥。
全面实行禁燃烟花爆竹。一是加强教育宣传,督促殡葬服务单位完善管控措施和应急预案,利用墓区广播、电子显示屏等开展宣传提醒,制定禁燃告知书,让市民在办理业务时阅知并签字确认、自觉遵守;二是推行“鲜花换鞭炮”,用鲜花、黄丝带、心愿卡等逐步代替锡箔纸钱、香烛供品和鞭炮;三是实行网格化管理,组织墓区安全监督员和志愿者分片开展巡回检查,及时劝阻非法燃放行为,对不听劝阻的报告公安部门处理。
推广公交优先。在充分利用现有城市公交线路的基础上,部分公墓从2010年起推出免费轨交短驳服务,每年清明为60余万选择轨道交通出行祭扫的市民提供方便。今年清明,上海市20家公墓将在7条轨交线的16个站点继续开设祭扫短驳班车。此外,10余家公墓每年还在市区设立祭扫班车,方便市民集中乘车出行。
推行错时祭扫。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下属公墓联合全市26家殡葬服务单位开展“六大民俗节日”错时落葬祭扫活动,在清明和冬至之外,向市民推荐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和祈圆节(一般公历11月中旬)4个节日,通过减免费用、赠送礼品、专属服务等措施,引导错时落葬和祭扫。
拓展网络服务平台。全市大部分公墓积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开通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服务平台,丰富与客户的沟通渠道。部分公墓还推出网上预约、网络祭扫、代客祭扫、网络付费等服务,满足市民需求。
多渠道开展宣传。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主流媒体开展殡葬改革宣传,组织开展网络访谈和962200热线访谈,介绍殡葬改革动态、解读惠民政策。通过媒体座谈、新闻发布等,对殡葬新科技及行业先进人物进行专题报道。积极用好新媒体,提前报道清明祭扫预测情况和便民信息。
推动殡葬宣传进社区。近年来,上海市、区民政部门共制作发放《民政便民手册(殡葬政策)》《祭扫便民地图》《文明祭扫倡议书》等各种殡葬宣传资料3万多册,制作文明祭扫、移风易俗展板5000余块,各区分别通过大讲堂、现场咨询、社区公祭、墓园静走等方式,普及科学知识,讲述生命文化,展示殡葬行业正能量。
开展系列公益纪念活动。部分公墓组织开展社会公祭、集体落葬、现代祭扫方式推广等公益宣传和纪念活动,传播绿色文明殡葬理念,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海葬公祭、百姓公祭、“青春祭”和清明感恩典礼等已成为本市知名公益活动,受到市民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