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加突出,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党政干部的发展观念陈旧。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方式。有的领导干部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不强,观念僵化、等靠要、守摊子、不思进取,条框限制多、缺乏效率,满足于老经验、老办法,发展观念跟不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人才的保障机制不完善。人才保障机制涵盖了人才引进、人才输出、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建设、人才考核等多个领域。甘肃省人才保障机制建设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包括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不足,高层次人才占比较低,梯队人才队伍建设缺乏,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没有很好地形成吸引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生态环境,不能较好地提供人才成长、发展的平台,存在重引进、轻培养、轻使用的问题,人才闲置和浪费现象严重,无法满足甘肃改革发展的需要。
(三)产业发展不平衡。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生产仍然以手工工具为主。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的抗灾能力低,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转化为商品的转化率低。传统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一般产品过剩与高技术产品短缺并存,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经济效益不高。第三产业滞后,内部结构不合理,仍然以传统的商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为主,在信息、咨询、科技、金融、保险等新兴产业的领域涉入不足。
(四)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以甘肃为例,首先是城镇化水平西高东低的特点明显,城镇化率较高的区县主要集中在西部一带和各市的辖区,嘉峪关市城镇化水平位居全省第一,兰州市集聚了全省28.47%的城镇人口;东部和南部的城市如陇南、甘南、临夏、定西、庆阳等市的城镇化水平都较低。其次是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县域经济发展仍然不足,城乡要素从农村单向流向城镇的趋势明显,要配置仍然不均衡。最后是城乡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五)民营经济活力不足。民营经济的发达程度,往往是检验一个城市或地域经济活力的最重要指标。甘肃原字头、初字头、重字头、中字头企业的占比较大,科技转化率较低,金融资源都向国有企业倾斜,民营企业发展维艰。国有经济比重过大,管制严厉,经济活力窒息,企业活力不强、市场活力无法完全释放、人才活力不能充分调动。
(六)公共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不充分。其实质是重新定位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公平与效率要兼顾。在注重效率的同时,着力解决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科研院所资源和产业资源等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在甘肃地区间、城市间、城乡间的公平问题。
(一)党政干部的发展观念陈旧。干部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不够,政策的延续性不够,观察和处理问题习惯用旧的观点、旧的思维、旧的经验出发,采取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面对差距和不足,轻视理论和书本的学习,轻视对于实践的学习,缺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人才的引进和保障机制不完善。人才待遇没有吸引力,缺乏吸引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物质基础和激励机制,留不住人才。人才政策还不够完善配套,人才政策缺乏连续性,人才政策执行打折扣,招商引资力度大,招才引智力度小。人才晋升有障碍,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偏低,缺少高层次人才施展才能空间,缺乏人才发展的环境平台。
(三)产业发展不平衡。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以及农业内部、工业内部、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偏大、工业能力不强、服务业比重依然较低。要素配置不合理,如传统种植业要素投入下降,工业内部要素资源集中在重工业领域及建筑业,服务业要素资源向垄断行业、新兴行业、盈利高的行业集中,传统行业获得要素资源投入能力在下降。
(四)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长期实行农村支持城镇、农业支持工业的政策使得城乡不平衡发展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即使实施了城镇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政策,但受政策惯性及其他因素影响,政府发展的重心还是放在城镇,城镇的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投入还是远高于农村地区,优势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仍以城镇为中心进行布局。
(五)民营经济活力不足。政府职能部门管理缺位,放管服改革落地不到位,民营企业无序发展。法治化营商环境不优,缺乏市场经济的氛围,行业垄断性强。民营企业普遍经营规模小,利润过薄,抗风险能力弱,创新能力不强。大型民企集中于传统产业,企业产品相对单一,缺少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引导。
(六)公共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不充分。资金投入不足,资源分布不平衡;公共资源配置领域政府信息不够公开,没有做到全过程、全领域、全覆盖;公共资源配置水平较低,配置方式滞后,不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变化,没有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做到均衡配置、精准配置、科学配置、依法配置、民主配置、规范配置、市场化配置。
(一)加强干部对外交流学习。促进干部队伍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和用人导向,完善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强化担当作为。保持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性,树立开放发展理念,从党员干部教育入手,摒弃封闭保守思想,加速多元化开放、包容性开放的步伐,高度关注贫困群体,全力抓好脱贫攻坚,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困难群众。
(二)加强人才引进和干事创业的保障机制。提高人才引进的刚性条件,制定地方产业发展的战略,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建立科学的使用人才的程序,加强对干部的实绩考核,积极调动各类人才活力,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改进人才培养支持机制,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积极搭建各类创业平台,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吸引和用好人才。
(三)加强产业支撑。产城融合发展不仅是全省各地市中心城市推进城镇化的中心内容,即使是村民集中居住的小城镇、乡政府或村政府也应把培育产业项目作为中心工作。要把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产业培育与发展的考核力度。创新经营模式,将互联网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
(四)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以张掖的丹霞为例,因地貌原因,搞工业和搞农业不现实,但如果搞旅游业,就特别适合。高标准高规划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融合发展,把美丽乡村建设同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中药材开发、精准脱贫相结合,培育和发展农业企业,龙头产业,农业合作社,发展村集体经济,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在主导产业上创品牌,在优势产业上创特色。
(五)改善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政府做不了的要让市场来做,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促进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公平竞争,引导上规模的民营企业采取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致力打造民营企业集群。
(六)加大资金投入,通过争取中央均衡转移支付。充分发挥政策的叠加效应,用PPP的模式来加强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从注重效率向均衡发展转变,从重点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注重发展农村转变。在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基础上,加速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文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各项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