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学清
(上海警备区,上海 200433)
今年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作品《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把研究《资本论》的入门①参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25-426页。——《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联系起来研究,发现两部标志性著作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准确把握马克思的思想,是对马克思的最好纪念。
马克思,1818年生人,1848年刚好30岁,是风华正茂的而立之年。这时的马克思已经彻底完成了“由纯政治转向研究经济关系”,[1]587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深刻转变。标志着这一重大转变的作品是他和恩格斯共同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运用辩证法揭示资本主义的前途,用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宣布了他们的研究成果。马克思于而立之年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篇具有纲领性意义的文献。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科学地评价了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论述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伟大历史使命,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础,论述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基本纲领和策略原则;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流派,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这些流派的界限,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一战斗口号。《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他的战友恩格斯共同树立的一面旗帜,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标志性著作。
《共产党宣言》发表的1848年,欧洲一些国家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但均遭失败。革命失败后,马克思于1849年8月移居伦敦,并从1850年重新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在40年代后期初步研究的基础上先是在大英博物馆潜心阅读、摘录政治经济学的著述,结合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形势进行思考,后在1857年秋天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的时候,带着期望新的革命高潮早日到来的心情,发狂似地通宵总结他的经济学研究,写下了篇幅巨大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马克思写作《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时40岁,处于不惑之年。马克思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他为了自己搞清问题而写的,是他计划撰写的经济学巨著《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草稿。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提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即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创立了自己构建政治经济学体系的逻辑方法,即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逐步明确了计划写作的政治经济学巨著的六册结构,即资本(包括一些结论性的章节)、地产、雇佣劳动、国家、国际贸易、世界市场;基本创立了劳动价值理论、劳动二重性理论、劳动力商品理论、货币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理论、利润和平均利润理论、经济危机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首次论述了人的历史发展的三种社会形式,即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科学预测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某些特征。1858年5月,马克思结束手稿写作后,于同年8月至10月依据手稿部分内容整理加工成《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分册》,在1859年正式出版,并打算以分册形式继续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在不惑之年写作的手稿和正式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分册》标志着他对经济学范畴的批判、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批判和创立劳动的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决定性的阶段。马克思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理论成就用恩格斯的话来说,就是“马克思在五十年代一个人埋头制定了剩余价值理论”。[1]548
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分册》出版后,马克思继续写作第二分册。1861年夏天,马克思开始写作标题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第3章。资本一般》”[2]58的手稿。在他先前拟定的《资本章计划草稿》中,资本章分为四大部分:“Ⅰ.资本的生产过程;Ⅱ.资本的流通过程;Ⅲ.资本和利润;Ⅳ.其他。”[3]4然后,马克思把自己以前的手稿的内容分别列入这四大部分的各项之中。资本章的四部分初步形成了后来的《资本论》结构的轮廓。在第二分册写作过程中,马克思逐渐形成了以《资本论》为标题、以《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个名称为副标题单独出版其研究成果的想法。这一想法在他1862年12月28日给路德维希·库格曼的一封信中明确提到。至此,政治经济学批判成果的六册出版计划隐退,《资本论》三卷四册的写作出版计划走上前台。马克思从1861年8月到1863年7月写下的《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被恩格斯多次称为《资本论》的第一稿。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作了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阐发,围绕剩余价值理论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了系统批判并在批判中提出了许多科学创见。紧接着马克思于1863年8月直接开始写作《资本论》各册手稿,大约到1865年年底告一段落。《〈资本论〉1863-1865年手稿》主要牵涉《资本论》“理论部分(前三册)”[1]196的内容,第一册《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册《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从1861年夏天开始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一般”章到1865年年底《资本论》理论部分三册的手稿写作的告一段落,《资本论》全部四册的手稿初成雏形。1866年马克思为出版《资本论》第一卷整理手稿时,最终形成《资本论》三卷四册的结构。他在致路德维希·库格曼的信中明确指出:“全部著作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册 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册 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册 总过程的各种形式。第四册 理论史。第一卷包括头两册。我想把第三册编作第二卷,第四册编作第三卷。”[1]204
1867年,马克思接近50岁,是知天命之年。就在这一年的9月,《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由奥托·迈斯纳出版社出版。《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主要研究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中包含的各方面的关系。它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细胞开始,沿着商品→价值→货币→资本→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的逻辑主线,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雄辩地证明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马克思根据他的战友的意见对德文第一版进行了认真的修改,于1872年出版了德文第二版,仔细修订了由约瑟夫·鲁瓦翻译的法文译稿,由法国莫里斯·拉沙特尔公司于1872-1875年出版。与此同时,马克思继续从事《资本论》第二册和第三册手稿的写作,先后写了第二册的Ⅰ-Ⅷ稿和第三册的部分手稿。②参阅恩格斯:《〈资本论〉第二卷序言》,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页。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研究了马克思的遗稿后,决定把第二册编为第二卷,第三册编为第三卷,理论史编为第四卷。恩格斯极其认真地编辑马克思的遗稿,于1885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第二卷系统阐述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对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社会生产中生产资料生产和生活资料生产两大部类之间按比例生产的客观规律和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的不可避免性。《资本论》第二卷论述的资本的流通过程是第一卷论述的资本的生产过程的继续和补充,资本的运动过程是资本生产过程和资本流通过程的统一。《资本论》第二卷编辑完成后,恩格斯立即着手辨认和口授第三卷的手稿,并结合马克思逝世后的新的经济现象补写了某些片断,历时10年,于1894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三卷。第三卷系统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不同转化形式以及剩余价值在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分配,说明了整个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对立的经济基础。恩格斯逝世后,考茨基整理了马克思《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历史部分,作了不少删改和变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书名于1905-1911年出版了《资本论》第四卷。1954-1961年,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按《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历史部分的原来次序重新编辑出版了《剩余价值理论》。至此,《资本论》四卷全部出齐。
马克思于知天命之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恩格斯根据马克思《资本论》手稿编辑出版的第二、第三卷,以及后来出版的第四卷《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毕生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结晶,是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作。《资本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及其被共产主义取代的历史规律,使《共产党宣言》向全世界宣布的共产主义真正奠定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将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和20年后的《资本论》进行关联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内在联系首先可以从构成其核心的基本思想来加以考察。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和1888年英文版序言两次强调贯穿于《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可见他对这个问题的重视。恩格斯指出:“虽然《宣言》是我们两人共同的作品,但我认为自己有责任指出,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是属于马克思的。这个思想就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因此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这个阶级斗争的历史包括有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4]14这一基本思想实质上就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具体可以解读为三个观点:一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历史研究必须以此为基础;二是(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三是阶级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无产阶级如果不能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第一个观点是最核心的观点,第二和第三个观点是第一个观点的应用和延伸,第一个观点是第二、第三个观点的基础。而第一个观点则是历史唯物主义最根本的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从1842年开始逐渐实现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这一观点,正是马克思、恩格斯这一转变的重大成果。1842年秋,马克思的论文《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记者的辩护》将注意力集中在阶级、私有财产和物质的特别是私人的利益上,表现出对国家和法依赖于社会关系、私有财产、私人利益的猜测。1843年春天和夏天,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中注意的中心是社会和国家的关系、私有财产同国家和法的关系,认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也就是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而得出经济关系在社会中起决定作用的结论,要认识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就必须从研究社会的经济基础入手。1842年11月,恩格斯来到英国研究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研究工人阶级的状况、宪章派运动、英国经济学家的著作、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著作,他在一年后创作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指出,私有制不是永恒的现象,而是历史的现象。私有制是资产阶级一切范畴的资产阶级社会所有矛盾的基础,这些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革命。1844年1-3月,恩格斯撰写的总标题为《英国状况》的三篇文章抓住了经济、社会阶级和政治之间的联系,并且认识到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在同年写作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恩格斯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揭示了工人遭受非人待遇的社会根源,指出正是资本主义制度把工人置于这种境地。他明确宣布,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必然会推动它为争取自身解放而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是唯一出路,而社会主义只有成为工人阶级政治斗争的目标,才能赢得胜利,才能实现改造整个社会的任务。马克思于1844年写作的《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的中心问题实质上仍然是私有制问题,他在私有制的背后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存在的更为深刻的基础——异化劳动。异化劳动表现在劳动产品成为他人的财产,和人相对立并统治着人,劳动活动作为从外部强制的劳动,成为和人本身相异己的东西,并且作为经济异化的结果,发展起来了所有其他形式的异化——人与人相异化、人的社会力的异化、国家与社会的异化、宗教异化等。他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5]121这实际上得出了生产在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观点。1844年,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第一部共同著作《神圣家族》中,出现了“生产方式”“经济状况和工业状况”“人对人的社会关系”等术语,表述了关于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的原理。1845年4月,马克思、恩格斯决定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德国哲学的形式来共同制定新的世界观,并在写于1845年11月至1846年4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手稿中得到了实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全面发展了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原理,阐述了人类社会的整个结构——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式,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性,第一次完整地制定了唯物史观,从而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在哲学上创立了共产主义理论。1847年马克思发表的《哲学的贫困》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以及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对抗性,指出这种对抗性矛盾必然导致阶级斗争尖锐化,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终将被一个没有阶级和阶级对抗的新社会所代替。正是1842年以来马克思、恩格斯在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过程中形成的唯物史观成了贯穿于《共产党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以阶级和阶级对立为中心线索,依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证明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资本主义被共产主义取代的必然性,阐明了无产者和共产党的关系以及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基本纲领和策略原则等重要观点,正是《共产党宣言》中贯穿的中心思想及其基本结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没有唯物史观作为《共产党宣言》的基础和中心思想,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贯穿《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同样是贯穿《资本论》核心的基本思想。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马克思在1857年开始着手总结他的经济学研究时写作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就明确把研究对象规定为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即资本主义生产。《资本论》则进一步把研究对象规定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1859年正式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分册》时写作的《序言》明确地把唯物史观作为指导政治经济学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马克思指出:“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4]591-592和写作《共产党宣言》时的19世纪40年代末相比,这一在十多年科学研究中得到的“总的结果”——唯物史观更加成熟,更加系统。它精辟地概括了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运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和社会革命、“两个决不会”原理、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规律等。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些重要原理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指导。马克思正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展开政治经济学研究、创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的。《资本论》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截面上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这一特殊的经济社会形态,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又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说明了资本主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揭示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和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规律。《资本论》第一卷刚出版后的1867年12月7日,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指出,《资本论》中“实际的经济关系是以一种完全新的方式,即用唯物主义方法进行考察的”。[1]2441879年,马克思在给通俗读物《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的作者卡洛·卡菲埃罗的信中,曾建议他再作这个题目时,要“更多地强调《资本论》的唯物主义基础”。[1]365恩格斯在致约瑟夫·布洛赫的信中指出,马克思所写的文章,没有一篇不是由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起了作用的。特别是《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这本书是运用这个理论的十分突出的例子。《资本论》中的许多提示也是这样。[1]501他甚至明确地指出,马克思的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4]597列宁也认为,“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6]10
历史唯物主义是贯穿于《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文本之中的基本思想,《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又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实际应用和科学证明。
从18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中期,欧美各国先后完成工业革命,实现了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各国引起了大工业的飞速发展,同时造成了人数众多的、紧密团结的、强大的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由无产阶级化的手工业工人组成的德国政治流亡者秘密组织——正义者同盟于1836年成立,并于1847年接受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邀请马克思、恩格斯加入正义者同盟,协助同盟改组。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按照恩格斯的倡议把同盟的名称改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在科学社会主义基础上的无产阶级政党。同年11月29日至12月8日召开的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马克思、恩格斯起草同盟的纲领,产生了1848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年轻时就曾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为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呐喊,立下为劳苦大众的幸福、自由和全人类的解放寻求理论支持的宏大志向。在他们实现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的同时,马克思、恩格斯的阶级立场也实现了彻底的转变,成为无产阶级的英勇战士和无产阶级的理论家。《共产党宣言》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性文件,其无产阶级立场特别鲜明。《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的宣言,而共产党人是无产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4]44宣言宣告,资产阶级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4]43宣言宣告,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4]44宣言宣告,要“消灭私有制”,“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4]45,46宣言宣告,“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4]52宣言宣告,要在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同时,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的存在条件,建设“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53的联合体;宣言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实现“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4]44等等。宣言的所有观点都是马克思、恩格斯基于他们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运用科学方法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得出的。《共产党宣言》正是由于代表了无产阶级的利益,从而成为“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4]13《共产党宣言》正是由于代表了无产阶级的利益,“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7]8
同样,《资本论》作为“工人阶级的圣经”,是因为《资本论》的作者鲜明的阶级立场,揭示的是资本剥削劳动的秘密,证明的是代表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资本论》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证明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一部分价值,从而揭示了无产阶级被资本家阶级剥削的秘密;《资本论》证明工资只是劳动力的价值,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劳动力价值和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从而揭示了工资形式掩盖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的假象;《资本论》分析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从而证明了资本家的所有资本都是无产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论》说明资本原始积累就是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从而证明“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8]871《资本论》通过对“资本-利润、土地-地租、劳动-工资”三位一体公式的分析,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和剩余价值的关系,从而证明了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和无产阶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结论就是阶级斗争”;[1]269《资本论》通过对资本运动过程的分析,证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生产力发展的尖锐矛盾,从而证明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被社会所有制代替的历史趋势;等等。《资本论》是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向资产者(包括土地所有者在内)脑袋发射的最厉害的炮弹”。[1]209“在理论方面给资产阶级一个使它永远翻不了身的打击”。[1]189正是《资本论》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无产阶级才把它奉为圣经;正是《资本论》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资产阶级才反对和攻击《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具有一以贯之的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才使得它们具有共同的分析结论。
《共产党宣言》的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的方法。这种方法体现在宣言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分析过程当中。一是唯物主义的方法。宣言把现代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看作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一系列变革的产物;把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看作是人们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和社会存在的产物,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把资产阶级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看作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对立看作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产物;把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看作是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一些特定阶级利益诉求的思潮;把社会发展规律看作是生产力发展引起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4]43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消灭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对立的存在条件,“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53二是辩证分析的方法。宣言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入手,既指出生产力发展和封建的所有制关系的矛盾,说明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的历史合理性,说明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又分析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尖锐矛盾,揭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的历史必然性,等等。
在19世纪5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过程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改造,完善了唯物辩证法,并且娴熟地运用于《资本论》的创作。无论是《资本论》理论体系的构建,还是《资本论》各个范畴间的转化,无论是对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分析,还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分析,无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的分析,还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分析,无论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截面上对资本主义这个特殊的经济社会形态的分析,还是对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和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转变的分析,处处都闪耀着唯物辩证法的光芒。《资本论》正是在运动中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在科学体系中研究经济范畴的辩证转化,在肯定和否定的二分法中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暂时性方面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批判和革命的高度对待资本、资本家和资本主义。恩格斯说:“从黑格尔逻辑学中把包含着黑格尔在这方面的真正发现的内核剥出来,使辩证方法摆脱它的唯心主义的外壳并把辩证方法在使它成为唯一正确的思想发展形式的简单形态上建立起来。马克思对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就是以这个方法做基础的,这个方法的制定,在我们看来是一个其意义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成果。”[4]603从方法论的角度看,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经济的具体生活中抽象出经济范畴,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具体经济活动中抽象出的范畴及其联系构成了《资本论》的框架和理论体系。在叙述研究成果的时候则是从最简单的经济范畴——商品出发,一步一步地从抽象到具体,在前进过程中不断地带上新的规定性,和资本主义经济的现实越来越接近。建构《资本论》理论体系的唯物辩证法以及以这一根本方法为基础的抽象法、叙述法、历史逻辑统一法、数量分析法等具体方法使《资本论》成为一部科学的方法论著作。《资本论》的理论体系是由经济范畴以及经济范畴之间的联系、发展和转化构成的。它的经济范畴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事实中抽象出来的,是唯物的;它的经济范畴不是僵化的封闭的,而是随着《资本论》的叙述过程不断地展开其潜在的各种规定性;它的经济范畴不是固定的不变的,而是随着直接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总过程的演进辩证转化的。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及其重要范畴在《资本论》中得到了自然贴切的运用。如,对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分析就是对立统一规律的生动体现;从商品到货币的转化、货币到资本的转化、资本到剩余价值的转化、剩余价值到资本的转化、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的转化、生产资本到商品资本的转化、资本直接生产过程到资本流通过程的转化、资本流通过程到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转化等就是概念辩证转化的绝妙例证;小业主转化为资本家对预付资本最低限额的要求就是质量互变规律的鲜活案例;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联合起来劳动的生产方式的转变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在经济社会形态演进上的客观写照;等等。由此可见,《资本论》不仅一以贯之地运用了《共产党宣言》中体现的唯物辩证方法,而且还有更加完美的发展和更加高超的运用。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沿着“资产者和无产者”→“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的逻辑线索展开叙述,前两章是理论的分析,后两章是政策和策略的分析。前两章是后两章的理论基础,后两章是前两章的实际应用。
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从资产阶级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的不断革命,分析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的非常革命的作用;从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同现代生产力的关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从现代生产力和现代生产关系的矛盾分析了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和“掌握着未来的阶级”的革命性质;从伴随着大工业发展的资本的形成和增殖中的矛盾,证明“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4]43
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分析了共产党人与其他无产阶级政党的不同,指出共产党人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强调和坚持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分析了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同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的不同,指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4]45分析了资产阶级私有制和一般的所有制的区别,指出“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4]45共产主义的特征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4]45分析了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在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中运动的两个方面,指出消灭私有制只是“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消灭雇佣劳动,是使“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4]46批驳了资产阶级在个性、独立性、自由、教育、家庭民族、祖国、宗教等等问题上的种种指责,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4]50-51资产阶级的观念“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4]48“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4]52分析了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之后的任务,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4]52分析了无产阶级对所有权和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实行强制性干预的措施,明确指出:“这些措施在不同的国家里当然会是不同的”;[4]52分析了当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手里的时候,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存在条件,消灭了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无产阶级这个阶级自己的统治,“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53
《共产党宣言》第三章“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将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归为“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和“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三类,分别对它们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对于反动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主要分析了三种。他们分析了封建的社会主义的产生根源,指出封建的社会主义“完全不能理解现代历史的进程而总是令人感到可笑”,[4]54-55揭露他们在政治实践中的反动和日常生活中的虚伪;分析了摇摆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小资产阶级及由此产生的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认为这种社会主义揭露了经济学家的虚伪的粉饰,非常透彻地分析了现代生产关系中的矛盾,但其“企图恢复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从而恢复旧的所有制关系和旧的社会,或者是企图重新把现代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硬塞到已被它们突破而且必然被突破的旧的所有制关系的框子里去”[4]57的主张既反动又空想;分析了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山寨于法国的社会主义的照抄照搬性质,指出德国的社会主义忘记了法国的社会主义的产生条件(法国的社会主义以现代的资产阶级社会以及相应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相当的政治制度为前提,而这些前提当时在德国正是尚待争取的),从而这种没有前提条件的山寨的社会主义成为政府对付资产阶级的武器,成为政府用来镇压德国工人起义的毒辣的皮鞋和枪弹的甜蜜的补充,成为反动的社会主义。对于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和这种社会主义的另一种不够系统、但比较实际的形式,指出这种社会主义的实质是“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人想要消除社会的弊病,以便保障资产阶级社会的生存”。[4]60对于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主要分析了本来意义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体系——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指出这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著作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提出了一些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但由于这些体系的发明家看不到无产阶级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无产阶级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看不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因而他们幻想由他们个人的发明活动代替社会的活动、由幻想的条件来代替解放的历史条件,他们向统治阶级呼吁,试图通过和平的途径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想通过社会试验、通过示范的力量来实现社会变革。“这种超乎阶级斗争的幻想,这种反对阶级斗争的幻想,就越失去任何实践意义和任何理论根据。”[4]64
《共产党宣言》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着重分析了共产党人在法国、瑞士、波兰、德国等国对反对党派的策略,强调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强调在所有这些反对现存制度的运动中,所有制问题是运动的基本问题。《共产党宣言》宣布: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4]66最后,《共产党宣言》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4]66
从理论上看,《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4]8这一任务的完成是由三个重要的相互联系的分析结论支撑的。第一个分析结论是,“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讲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必然。第二个分析结论是,“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这讲的是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这种历史必然性在制度上的表现。第三个分析结论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讲的是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未来社会的制度。
作为《资本论》的入门,《共产党宣言》的这些最重要的结论在《资本论》中得到了理论上的科学证明。《资本论》以更严谨的政治经济学学科的概念体系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深入分析,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雄辩地证明了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的客观必然性。经过对资本及其运动的理论分析,马克思指出:“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以个人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以社会的生产经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所有制比较起来,自然是一个长久得多、艰苦得多、困难得多的过程。前者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后者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8]874-875这一剥夺由被剥削的无产阶级来实施,剥夺剥夺者之后建立的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8]683《共产党宣言》的三个重要论断有机地体现在《资本论》的重要结论中,这个事实充分说明:《共产党宣言》的分析结论在《资本论》中得到了更加坚实的学理上的证明。正是由于《资本论》的卓越的对整个旧经济学的一场伟大变革,《共产党宣言》宣告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才具有不可摧毁的基础”。[1]458
《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在基本思想、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和基本结论上的一以贯之并不排除它们之间的一些差异,而在掌握两部著作精神实质高度一致的同时,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马克思的思想。
《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这两本著作是不同的著述类型。《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是共产主义的宣言,因而具有浓厚的鼓动性的政治色彩。《资本论》是“政治经济学著作”,[1]189是“学术著作”[1]489“研究著作”,[1]437它要用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正如恩格斯在评价《资本论》第二卷时所说:“它在颇大程度上是纯学术性的,很少鼓动性的材料。”[1]461政治宣言重视政治性、鼓动性。“《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4]18全世界无产者要联合起来为共产主义奋斗!在宣言中,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规律要叙述得通俗易懂,明白晓畅,观点鲜明,前景可期,激动人心,催人行动。学术著作重视学术性、学理性。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8]8“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8]10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在学术著作中要论证得严谨规范,精辟高深,体系自洽,揭示规律,滴水不漏,无懈可击。
著述类型的不同决定了《共产党宣言》的创作思维是发散性的,而《资本论》的创作思维是收敛性的,具体体现为两本著作的分析范围的不同。《共产党宣言》使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分析的方法,虽然全书篇幅不大,但分析的范围却相当广泛。它既分析资本主义的产生,又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既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又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所有制关系以及它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既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又分析资本主义的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既分析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壮大,又分析无产阶级的产生和成熟;既肯定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的非常革命的作用,又指出资产阶级灭亡的不可避免;既强调工人革命的第一步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又指出无产阶级在利用自己的统治地位,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全部资本,把生产资料集中在国家手中,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既强调要消灭私有制,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又强调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既分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关系,又分析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关系;既批判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又提出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既指出工人阶级最近的目的,又指出运动的未来;既强调各国工人阶级的国内团结,又强调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既从理论上揭示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的不可避免,又从实践上制定无产阶级革命的政策和策略;既宣告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必然灭亡,又宣告要建立“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新社会。而《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分析的重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中的生产关系,虽然篇幅巨大,但分析的面比《共产党宣言》要窄得多。《资本论》没有分析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的关系,没有分析共产党人的政策和策略,没有分析批判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文献,等等。虽然《资本论》续篇——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三册可能会分析资产阶级国家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但《资本论》理论部分三册很少论及资产阶级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和资产阶级利益之间的关系,以及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斗争。对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任务——一步一步地夺取全部资本、集中一切生产资料于国家手中、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资本论》也很少谈及。《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分析范围的宽窄的差异,可能是由两本著作的任务不同使然。
《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叙述过程的线索也存在着差异。《共产党宣言》的主线是阶级斗争。阶级和阶级对立是由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各个阶段上的经济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决定的。阶级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阶级对立是经济生产中的经济利益对立的表现。资产者和无产者及其阶级对立是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产物。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就是消灭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的经济基础。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新社会,就是建立无阶级的新社会。共产党和各种形形色色的党派都是社会各阶级的代表。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的关系就在于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代表的是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利益。封建的社会主义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社会里封建主的利益;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社会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代表德国小市民(小资产阶级)的利益;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代表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人——社会主义的资产者的利益;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代表无产阶级对本身地位的认识还基于幻想情况下对社会普遍改造的最初的本能的渴望;等等。共产党人对法国、瑞士、波兰、德国等国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同样基于工人阶级的利益,共产主义革命运动强调的都是所有制这个基本问题,而所有制恰恰是阶级和阶级对立的经济基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从分析的思路到分析的结论,贯穿的一条红线是阶级斗争。
《资本论》的主线是资本的运动,是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共产党宣言》分析的阶级和阶级对立是由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各个阶段上的经济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决定的。而分析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正是《资本论》的任务,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集中到一点就是资本的生产及其运动。资本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物质生活资料和劳动者分离而导致的劳动力成为商品和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的运动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集中表现,资本运动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资本论》第一卷分析资本的生产过程,揭示剩余价值生产的规律;第二卷分析资本的流通过程,揭示剩余价值流通的规律;第三卷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揭示剩余价值分配的规律。资产阶级生产中人和物质生活资料的关系、和剩余价值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这些关系正是阶级划分和阶级对立的基础。资本的运动导致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同资产阶级所有制的深刻矛盾,这一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表现。资本运动和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敲响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剥夺剥夺者,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被社会所有制代替。虽然《资本论》也分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并在没有写完的第三卷中把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当事人归结为“阶级”,马克思还在致恩格斯的一封信中谈及第三册(卷)的内容时明确指出:“既然这三种形式[工资、地租、利润(利息)]是土地所有者、资本家和雇佣工人这三个阶级的收入来源,结论就是阶级斗争,在这一斗争中,这种运动和全部脏东西的分解会获得解决。”[1]269但从总体上看,《资本论》对阶级和阶级对立的分析和《共产党宣言》不同,它是通过资本运动的分析来得出阶级斗争的结论的。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分析的“结论就是阶级斗争”,这正是《资本论》对《共产党宣言》的学理上的支持和理论上的完善。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纲领,使用的是第一人称,主体是共产党人,叙述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阐述的并被大会接受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共产党宣言》是政治散文诗,是理论宣传著作。科学共产主义真理蕴含于热情洋溢、大气磅礴、优美流畅的词句之中,短小精悍,字字珠玑。
《资本论》是马克思公布政治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学术著作,使用的是第三人称,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客观的、冷静的深刻批判的成果,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现实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思想材料科学研究的产物。《资本论》是学术理论著作。四卷《资本论》鸿篇巨制,是运用政治经济学范畴构建的科学大厦。科学共产主义的真理体现在环环紧扣、逻辑缜密的严谨叙述中,博大精深,回味无穷。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才使社会主义彻底摆脱了它的空想性质,成为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写作《共产党宣言》的1848年,唯物主义已经基本创立,但还在进一步完善的过程之中,剩余价值理论还处于萌芽状态。此时,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理论还没有完全建立,还在使用“劳动的价格”[4]38这种不准确的概念,虽然他提出了资本增殖问题,但资本增殖的秘密还没有从理论上得到透彻的说明,剩余价值规律和资本积累的规律等还没有完全建立。所以,《共产党宣言》对共产主义的科学论证主要依靠唯物史观,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运用阶级的方法,从阶级斗争的角度进行粗线条的哲学上的逻辑推理。《共产党宣言》宣告的“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的宏伟结论,还有待于对资产阶级经济制度进一步的研究结论的支持。而经过19世纪50年代的系统研究,到50年代末期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已经完全成熟,劳动价值理论、劳动力商品理论、劳动二重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已经基本创立,建立在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剩余价值理论也已经成熟。到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发表时,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和社会主义的理论已经熔铸为一块整钢。这时,资产阶级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宏伟结论不仅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而且建立在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共产党宣言》宣告的历史发展规律在《资本论》中得到了最彻底最完备的科学论证。《共产党宣言》主要运用唯物史观论证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资本论》则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主要运用剩余价值理论论证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这就导致两本标志性著作具有不同的理论深度和厚度。
《共产党宣言》是《资本论》的入门,《资本论》是《共产党宣言》的堂奥。《共产党宣言》的论断必须结合《资本论》的学习才能得到更深刻更透彻的理解和把握,在学习《资本论》的同时阅读《共产党宣言》就能得到精辟的提纲挈领的认识和领会。研读两本标志性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必修课。不仅要读《共产党宣言》,更要读《资本论》,只有这样,才能入得其门,窥得堂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2]《资本论》研究资料和动态:第3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