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仲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北京 100080)
马克思被誉为千年思想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学说——马克思主义虽然迄今只有100多年历史,但由于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在21世纪开启的新的千年里无疑将会继续影响历史。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1]584那种“认为人们可以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是一种“误解”。[2]17这话说得非常实在,乃科学箴言。从《共产党宣言》这篇被誉为马克思主义开篇之作诞生170年来,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解读也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的确,要想“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是不可能的。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却历久弥坚。马克思主义必将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17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时,正值而立之龄。一个正好30岁,一个才28岁,风华正茂,激扬文字,挥斥天下,纵论历史,如列宁所指出的:“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然是最好的阐述”。[3]416,305“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4]93“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3]310
马克思、恩格斯并不是天生的共产主义者。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尽管资本主义在蓬勃发展,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巨大财富,但那个社会的基本矛盾引发的阶级斗争越来越激烈地显露出来。马克思、恩格斯经历了巨大的思想转变和背叛出身阶级的人生转折,在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一方面积极参加工人阶级的实践斗争,另一方面不倦地从事理论著述。他们通过研究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考察资本主义发生和发展的趋势,创立了作为无产阶级改变世界思想武器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是一个伟大的思想武器,而它所以伟大是因为具有无可匹敌的科学性。他们本人一直将自己的学说称之为“唯一科学的社会主义”。恩格斯还多次指出:“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5]635,636“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6]742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反对对他们的理论采取非科学的态度。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所以是科学的理论,就在于一方面它研究、继承和改造了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学说,揭示了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总趋势,将建构人类理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奠定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坚实基础上,使之从空想华丽转身为科学,从而实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革命,是近现代世界文明的伟大思想成果;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能与各民族的特点相融合,能随着实践、科学和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与世开放、广泛包容、善于吸纳进步文明成果而不断创新的伟大理论。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能与各民族的特点相融合的理论品质,具体表现为它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特质。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包含有民族性和时代性要求。恩格斯在说明唯物史观的伟大意义时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是与“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7]776相联系的;“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6]284这就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具体民族和时代之外的抽象理论,而与民族和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其次,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论具有丰富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关心欧洲国家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而且高度赞扬亚洲各国人民反对西方列强的英勇斗争。马克思对于中国人民反对英国帝国主义进行的鸦片战争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欧洲的反动分子到达万里长城之时可能引发中国革命,“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8]695尽管他们热切的期望未能实现,但充分展现他们理论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内涵。再次,马克思晚年提出的东方经济落后民族或国家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构想,进一步强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特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始终强调:“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9]179各个国家的具体的历史环境不同,未来的社会发展道路“必须考虑到各国的制度、风俗和传统”,[10]433如果“使用一般历史哲学理论这一把万能钥匙,那是永远达不到这种目的的”。[11]1311881年二三月间,马克思在考虑回答俄国农村公社问题时曾设想,在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前提下,像俄国农村公社这样的组织和地区“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11]438这个构想,不但为后来的东方落后国家探索适合本国情况的社会发展道路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而且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只有不断民族化和时代化,才能成为革命行动指南的理论品格。
马克思主义正因为具有这样的理论品格,所以在170年的历史长河中久盛未衰。什么叫马克思主义的传承发展呢?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辩证法,任何事物都包含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两个方面。以科学态度对待他们创立的理论,即原本意义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他们的理论同样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体。回顾100多年的历史来看,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中,属于共性、普遍性的内容,就是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属于个性、特殊性的内容,则是带有某些民族特点和时代局限的具体观点和结论。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承发展,就是传承那些具有共性、普遍性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并根据新的实践经验、科技成就与民族的和时代的特征,对其加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深接地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要有合适土壤就能植根发展,如今已成长为枝干繁茂的参天大树。
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即原本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是主干,那么它的第一根正宗枝干就是列宁主义。列宁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形态变成为实践形态,在极其广袤辽阔的土地上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尽管在20世纪90年代这个曾经威武一世的超级大国,以及与它紧密联系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不复存在,但列宁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正宗传脉的历史不容否定。那种将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完全加以割裂乃至对立的观点是有悖历史实际的。社会主义前进的道路遭受了挫折,但正如邓小平所说:“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12]383
就中国共产党创立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说,是马克思主义参天大树的一根非常茁壮的枝干。中国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尽管有多个渠道,但主要是通过俄国十月革命这个传脉系统使马克思主义成为观察和改变中国的思想武器的。因此,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一直称之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经过艰辛探索,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终于在20世纪40年代形成了第一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取得辉煌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又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先后创立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党的指导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人民获得感显著提升,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与党以往的指导思想一脉相承,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新飞跃,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境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就理论传脉来说,马克思主义传承发展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参天大树迎来的新的春天。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些理论无疑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但这并不是说这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只对中国适用,而对其他与中国国情相近的国家和民族没有借鉴意义。
有如前述,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任何事物包括科学理论都是个性与共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体,既没有单纯的个性、特殊性的东西,更没有孤零零的共性、普遍性的事物。共性、普遍性寓于个性、特殊性之中,个性、特殊性的东西是内含有共性、普遍性的实在载体。正如马克思主义的最初载体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和他们的学说一样,以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载体又有列宁的著作和思想理论。在现代和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个重要载体就是从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由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就既有属于中国特色的个性、特殊性内容,也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与中国国情相近的国家和民族的共性、普遍性内涵。这些内涵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科学社会主义观的一个新形态。
为什么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观的一个新形态呢?
首先,看我们党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若干评价。1945年5月,在党的七大上刘少奇代表党中央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在目前时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民族民主革命中的继续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13]333这就是说,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毛泽东思想填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理论的不少空白。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评价“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14]101997年10月党的十五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对它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指出:邓小平理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报告还指出: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15]11因而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显然,党的七大对毛泽东思想的评价、十四大和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的评价,特别是十九大对中国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上述评价,可以解读为科学社会主义观新形态的一个参照。
第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视为不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模型。17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立足于当时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来作分析的。尽管一个半多世纪过去了,迄今还没有看到这些国家(比当时更发达多了)有爆发社会主义革命的情势,但我们不妨仍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那些设想,即他们的科学社会主义观,姑且视为那个时代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理论模型。
目前世界上的国家,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划分,除少数为发达国家外,绝大多数属于不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果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观姑且视为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模型,那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七大对毛泽东思想的评价、十四大和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的评价,特别是十九大报告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据此,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不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一个理论模型,不算为过。当然,对于不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并非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始。应当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就开始了这条道路探索的艰难历程。不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进行革命,并走向或转变为社会主义,这方面十月革命、中国革命和其他一些国家革命胜利都有成功经验。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尽管苏联有四分之三世纪的历史,东欧国家有半个世纪的历史,最后还是“其亡也忽焉”。就我们国家言,尽管我们党的探索在党的八大前后有良好开端,以后也积累了不少好的和比较好的经验,但它经历了20年的曲折和挫折。从理论上说,其根本原因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科学社会主义观的发展形态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目前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在坚持社会主义,也有自己的许多独特经验。但就建设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成就而言,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成功的。
中国是社会主义大国,也是发展中的大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若干理论观点必然在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邓小平本人说过:我们进行的改革开放,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干过,“是社会主义新生事物”,“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12]130,118,135就此而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发展中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理论模型,是可以视为科学社会主义观的一个新形态的。
第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若干基本理论观点具有原创性,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观的一些重要理念。这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科学社会主义观新形态的根本理论依据。
(一)关于革命理论。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提出了那时发达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晚年对像俄国农村公社这样的组织和地区“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提出了构想,但没有也不可能作深入探讨和实践。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为不发达国家举行城市武装起义提供了一条路径。中国革命探索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新的路径。像中国这样国情的国家和民族比较多。这条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给不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选择。
(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只是提出了若干重要的理论原则。苏联共产党根据列宁主义进行了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积累了许多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但思想僵化、不思改革,经过四分之三个世纪后这个社会主义大厦轰然倒塌。这说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不成功的。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包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都解放思想重新认识和探索,终于走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其中提出的若干重要理论观点对于不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比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由于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总结历史经验,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重大理论问题。这个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党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确认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先解决工业化,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任务,时间至少在百年以上。这是不可逾越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把它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这个阶段,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这个理论为不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向发达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衔接开辟了新的途径。这个理论的创立,为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厦奠定了第一块理论基石。它也为回答马克思提出的“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的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构想提供了一个中国方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设想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这是不可动摇的铁律。但是,社会主义发展出现的弊端,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世界上的共产党人和非共产党人就在研究计划和市场问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开始探索这个重大问题,但长期以来没能解决。我们国家在相当长时期也坚持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的理论。直至邓小平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以前,一直认为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就是修正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本人在改革开放以后长期在思考这个问题。他没有被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的紧箍咒束缚住。他不迷信本本,坚决地反对本本主义。在改革开放以后的10多年间,他与一些领导人和来访者不断探讨社会主义能否搞市场经济这个被视为“异端”的问题。从1979年到1992年,他讲了十四五次之多,最后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这就挑战了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并被视为所谓的“原教旨”观点,因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正是在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理论指引下,党的十四大决定我国的改革目标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此,我们国家走上了经济社会发展快车道,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开始富起来。经过20多年的不断总结经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愈益健全起来。党的十九大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思想后,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对如何完善这个体制作了全面部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观的重大发展。这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新的理论形态的重要标志。
——科学发展观和新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它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个新发展理念的具体内涵是:创新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只有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才能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创新就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只有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才能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这样,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只有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绿色就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只有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才能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这样,开放就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发展理念的五个内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创新。
(三)关于党的建设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尽管发表了《共产党宣言》,但是将共产党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这个党,由于历史条件所限,他们讲得不多。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最具原创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建党学说,建立了一个好的布尔什维克党,取得十月革命胜利,创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党情,自延安时期始就将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工程不断推进,创建了非常完备的建党理论,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党建经验。邓小平说:毛泽东同志对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党的作风是什么,都有完整的一套。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了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执政党建设理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要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基础。这些年来开展的全面从严治党活动,在思想建设中,强调用坚定理想信念炼就共产党人的“金刚不坏之身”;抓制度建设,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制定和健全系统完备的法规制度体系,完善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制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进行自我革命,坚持“打虎”“拍蝇”“猎狐”,全覆盖、零容忍,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这就成功地挑战了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全盘西化论者)认为只有实行两党制才能反对腐败而共产党自我反腐的不可能。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和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形成为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同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理论一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作为最新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发展的科学理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永远在路上。要在理论上跟上时代,就必须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与时俱进,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虽然自身也成为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根据新的实践要求,习近平作为党的核心必然会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将作出新的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向前发展。这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不可能作全面论述,只对如何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谈点看法。
毫无疑问,我国目前坚持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适合我们国家历史和现实国情的正确道路。十九大报告对它的丰富内涵作了科学概括。最近,习近平在参加“两会”与民主党派部分委员的谈话中又对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内涵作了发挥,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强调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就是这种民主最基本的体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是不要民主了,而是要形成更广泛、更有效的民主。要用好政党协商这个民主形式和制度渠道,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会商量,真诚协商、务实协商,道实情、建良言,通过协商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把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这些思想都非常好,是对十九大报告相关内容的丰富和发展。
十九大报告还指出: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里最关键的是如何“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最近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步骤,也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创新性成就。加强监督制衡权力,这是建设清廉政治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此外,还有另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让人民在遵守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能够发表各种不同意见,乃至反对的意见,道实情,讲真话。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怎样让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级干部道实情,讲真话,这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党讲了几十年,但是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贯彻落实。1957年3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报告后到南京、上海党员干部会议上讲话指出:“中国应当是辩证法发展的国家。”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会繁荣发达,党会经常保持活力,人民事业会欣欣向荣,中国会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16]291显然,“双百”方针不仅仅是发展科学文化的方针,实质上是一个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大战略、大政策。那时,他还指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17]321,543这些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思想资源。
我国的民主政治在不断向前发展,但是相关法律还有待进一步配套、健全和完善。十九大报告在经济社会建设方面有开启新征程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方面,是否也可设计一个相当翔实和具体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呢?这次两会作的许多改革,是一个新的良好开端。我相信,这样继续下去,对实现毛泽东所设想的使中国不仅变成一个大强国,而且又使人可亲的美丽愿景,进一步凝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向心力,将产生重要影响;对于将我们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是一个无比强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3]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4]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5]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7]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