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培影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青少年研究院,北京100089)
长期以来,两岸都比较关注青年群体的意见表达与利益诉求,“太阳花运动”使这一议题更加成为关注热点。人们传统的看法是,台湾年轻一代长期对政治冷漠,厌倦岛内长期政治内斗,追求自我幸福,很少主动参与社会政治运动。2014年3月台湾岛内爆发的“太阳花运动”成为一个转折,可以被看作是台湾年轻一代通过“非制度性”参与方式表达群体诉求的典型政治运动,表明青年运动能产生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政治扩散效应。相比而言,内地年轻一代近年来表现出社会参与热情不高,热衷网络空间的虚拟社交,较少关注现实问题的特点。随着两岸青年交流的深入,“太阳花运动”对内地年轻一代也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冲击,他们开始反思自身的社会角色定位以及表达合理诉求的方式。因此,有必要对两岸青年主体意识的突出特点、影响因素、发展趋势和现实意义进行比较分析。
青年主体意识是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青年关于自身地位、作用、价值、需要、追求、特点等方面的自我意识与认知。当前,内地和台湾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年轻一代受到社会环境、价值理念、伦理道德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主体意识显著增强,社会参与度与社会责任感逐渐上升。总体而言,两岸青年主体意识的共同之处是青年面临社会转型压力,对现实状况并不满意,感到无所适从,但又都展现出个性十足的参与意识,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与此同时,两岸青年主体意识存在明显差异。台湾青年的主体意识表现为对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同以及维护台湾本土利益的强烈愿望;内地青年主体意识表现为一种分散的、虚拟的网络群体性意识,被动中渗透着自我。
学术界对两岸青年主体意识既有的研究成果较为分散,或聚焦于地区青年主体意识,或从思想观念变迁视角分析青年的主体意识,或仅谈论移动互联时代的青年主体意识,缺乏系统性梳理和对比分析。本文将对两岸青年主体意识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对比。
周智认为,近年来“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观念在台湾青年中非常流行,许多人把他们称为“最讲实惠的一代”。“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流行,导致不少台湾青年的道德失落和基本价值准则的放弃[1]。刘性仁认为,台湾主体意识并没有错,它是一种最原始的本能,一种所在地的认同,对于周遭环境的关怀与爱护。但主体意识若被误用或是滥用,对台湾来说是祸而非福,应当正确理解主体意识,透过正常渠道传播信息,告知青年一代什么是真正的台湾主体意识[2]。苏颂兴认为,台湾年轻一代追求“小确幸”和“小清新”,实际上是更加强调一种守护意识,去捍卫台湾青年现有的生活方式,人们再次将视线聚焦于青年的合理诉求[3]。黄继朝认为,台湾青年政治参与呈现出一些新特征:政治参与广度与强度的提升,从动员参与走向自动参与,从体制外走向体制内的参与,制度化参与非制度化参与并存,网络新媒体成为政治参与的主要媒介[4]。
张瑜和吴倬认为,网络社会促进了青年自我意识、民主意识、成长意识的发展。青年主体意识的成长对社会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它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以一种充满自信、积极进取、理性求实的态度投身于社会实践中,这无疑会大大推动社会的发展[5]。李银笙通过“被”“奴”“族”三个热词分析内地青年主体意识的不完整和被动性特征,认为大学校园中的青年学生无法主宰、把握自己,被器物牵引、被工具操控,一副丧失自我、沦落为“奴”的状态,沦为“手机奴”“网络奴”,当代青年大学生应该通过发现、识别个性,确立主体意识,激发个人的潜能[6]。张华认为,伴随内地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自我意识全面觉醒、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是他们的突出特征。虽然他们当中极少数人可能陷入“自我中心主义”的泥潭,但绝大多数人认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渴望社会安定、民富国强,乐于在担当社会责任的过程中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7]。侯万锋认为,内地青年的主体意识呈现出空心化的特征,即青年群体或个体在适应社会过程中的身份承认不够与内化程度不足,具体表现为青年对价值观、道德观、责任感等在认识与实践上存在一些偏差[8]。
可以看出,两岸青年都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很多相似性,既表现出个性化凸显、理性中充斥迷茫,又表现出有很强的参与热情和责任意识。与此同时,受政治制度和价值理念等因素的影响,两岸青年主体意识又存在明显差异,台湾青年表现出主动性的同时又凸显保守封闭的特征,内地青年表现出被动性的同时,又凸显包容开放性的特征。
两岸青年主体意识受到经济发展放缓和由此引发的就业压力增大、物价指数提高、工资水平下降、传统文化、代际差异、西方价值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又受到不同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当代台湾青年对于政治问题不再采取回避或忽视的态度,而是具有自我的价值判断,多了政治自主性与独立性。一部分青年重新思考作为台湾知识分子的公共责任,展开许多针对所在地议题的行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反美丽湾、反国光石化、反农地征收等抗争行动[9]。相比而言,内地“80后”、“90后”纷纷走出校园、步入社会,他们更具个性特征,较上一代人更愿意表达个人的意见和看法。但受到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知识结构、价值理念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又表现出较强的“被动性”和“内向性”的特征,即更喜欢生活在与外部世界隔绝的、想象的空间中,将虚拟的网络空间作为意见表达、沟通交流和展示自我的主要活动场所,这可能导致他们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知与现实严重脱节。
当下,两岸青年面临很多共同的现实问题,其关注点和认知视角有较强相似性。两岸经济对外部市场依赖度较大,增长趋于放缓。自2012年以来,台湾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以2016年上半年为例,在台湾三大支柱行业中,农业和工业出现负增长,服务业增长也在放缓,第一季度的增长率仅为0.1%[10]。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内地2015年和2016年全年GDP增幅分别是6.9%和6.7%。GDP增长放缓,产业转型推动经济进入新常态。在进入新常态的过程中,由于增长方式和增长动力要发生转换,经济会不可避免地减速增长。经济增长放缓带来的影响是工作岗位减少,就业压力增大。面临巨大的就业和生活压力,两岸青年都表现出一种矛盾心态。一方面,他们迷失自我,表现出强烈自卑感;另一方面,他们又关心社会和个人的未来发展,表现出强烈的参与热情和责任担当。基于此,台湾青年表现出一种保护本土、保卫台湾主体性特征;内地青年则表现出更加自我、内向、被动和保守特征。
两岸青年主体意识表现出一些相似性反映的是背后相似的影响因素。
首先,对主流政治参与渠道不感兴趣或缺少信任。台湾青年政治冷漠度强,对岛内混乱的政治生态感到失望,政治效能感和政治信任感低下,集体利益诉求被“边缘化”,只能选择激进方式表达不满。内地青年也面临类似的问题,由于社会发展速度过快,他们大多为生计而奔走忙碌,无暇顾及其他领域的发展变化,变成“孤独”的一代,因而更愿意活跃于移动互联的虚拟空间中,这使他们感觉受到的束缚更小,更加开放自由。
其次,工作生活压力和社会不公现象使他们感到失望和不满。近十年来,台湾经济持续疲软,产业向外转移严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台湾岛内大专院校约有一百五十多所,每年应届大专院校本科毕业生就有25万,就业压力巨大。同时,大学生实际薪水连年倒退,毕业起薪只有新台币22 000元(不足人民币5 000元),这使得台湾年轻一代认为,自身已经沦为“夹心层”。在“太阳花运动”中,剥夺感和受挫感使青年对台湾地区领导人十分不信任,在其看来“反马”“反政府”没有任何危险,因而,青年学生成为“太阳花运动”的主力军。2016年台湾实现政党轮替后,年轻一代也对蔡英文执政的表现不满意。台少盟和关注时代联盟在网络上募集2 100名台湾青年为蔡英文及其执政团队打分。结果发现,青年对蔡英文团队在“努力改变年轻人处境、创造年轻人未来”方面仅得到45.49分,没有达到及格水平[11]。这表明,台湾青年对于政治领导人的失望程度有增无减。近年来,面对社会收入差距拉大、“富二代”“官二代”“拼爹”等不公现象以及超时工作、赚钱难、房价高等生活压力,内地青年在失望中也表达了一些不满和抱怨。“被动性”的特质和主流舆论缺少必要的理解和支持,促使他们通常选择在网络上制造“热词”或发表言论。 “佛系青年”一词近期在内地网络被热议,反映出青年对快节奏的生活、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巨大的精神压力表现出的一种无奈。
最后,两岸青年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思想价值理念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两岸青年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畅通,内容更加多元,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价值理念的影响。台湾年轻一代追求西方社会的政治参与方式表达政治诉求,如选举投票、游行集会、意见表达等,他们认为,“太阳花运动”取得的最大成果是使当局越来越重视青年网军的声音。近年来,内地青年充分利用网络空间,表达各种利益诉求,借助互联网平台建立起独立的青年自组织实体,以自助的方式进行意见表达、开展社会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也受到了西方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
影响两岸青年主体意识产生差别化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政治制度不同。虽然台湾青年可以频繁参与到选举政治中,并被两大政党视为争取选票的重要对象,但是,他们并不希望被传统政治力量所左右,希望表达自己的声音,希望社会真正关注其政治主张和利益诉求。相比而言,内地青年呈现出来的特点是希望彰显个性,不喜欢被“灌输”“教育”,更希望被“照顾”、被“关注”。这也意味着政府和青年组织只要能提出青年认同的方案和理念,内地年轻一代就能够确定奋斗方向和目标,并积极投身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之中,也能够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积极参与国际、国内事务,表达政治观点和价值取向,抒发政治情感。
受社会变迁和多元思潮等因素的影响,未来两岸青年主体意识的特点将会更加鲜明和突出,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网络化。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交流沟通方式,网络空间具有包容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已成为青年表达意见、沟通交流、凝聚力量的重要平台。现实中,青年可能受到各种观念的束缚,很少表达个人看法和观点,外界认为他们缺乏主动性。然而,他们在网络空间却表现得十分积极主动。台湾青年更常使用脸书、Line等。内地青年主要使用的网络社交平台是微博、微信、QQ等。在“太阳花运动”中,PTT论坛在组织动员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内地的自媒体平台在创造热词、塑造网络流行文化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青年还依托网络平台建立了线上线下自组织,进一步丰富了其社会参与的内容、范围、形式和渠道。(2)多元化。这一特征与网络化密切相关。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与广泛应用,年轻一代可以通过互联网接触到外部世界的多元思潮。由于青年还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未完全形成的成长阶段,容易受到外界各种思潮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台湾青年追求“小确幸”“小清新”,内地青年的“分享文化”“点赞文化”“吐槽文化”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能够展现出年轻一代追求个体标新立异和创新性思维,也推动了青年主体意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3)自主化。两岸青年迫切要求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想要表现出自己和父辈在价值理念、生活方式和人生目标上的不同,因而更加强调保持个体独立,不受传统观念约束,奋力摆脱“权威”的管束,努力追求个性解放。第四,内向化。所谓内向化,是将关注重点转向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进而形成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内向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存在的自我保护、自我防御机制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为一种排他性。在很多情境中,当青年感受到自身利益受到外部侵扰时,就会产生本能的防御意识。台湾青年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出典型的本土保护意识,他们注重维护既有的政治参与方式和社会治理模式不受外部干扰。内地青年则更加关注外界对自身的评价。一旦他们认为评价存在不客观、不准确的情况,就会表达反抗和不满。
台湾借鉴西方国家建立的民主制度和发展理念还不够成熟,岛内选举频繁,政党恶斗不断,严重消耗社会资源,挫伤了青年参与的积极性。一旦政治诉求没法得到满足,青年就可能采取非制度性政治参与,进而引发社会局势动荡。此外,台湾当局借助“统独”议题,向年轻一代灌输“台独”理念,会严重影响青年主体意识向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相比之下,内地总体政治经济形势稳定,青年现实需求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个体存在感不断提高,主体意识不断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随之普遍增强。
可以看出,两岸青年在很多方面存在相同话题和利益交汇点。探讨共同关注话题,寻找合作契合点,可以加深与增强两岸青年之间的了解与信任,有利于促进两岸的和平与发展。在移动互联时代的大背景下,青年之间频繁的思想交流和理念碰撞更容易擦出火花,聆听彼此的不同观点、不同看法、不同理念,讨论双方共同关心的社会议题将增进相互了解,加深彼此友谊。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和否认两岸在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差异性而导致的青年意见表达方式和社会参与形式的不同,但这并不影响两岸青年交流与合作深入发展的总趋势。
分析两岸青年主体意识未来发展趋势,需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将台湾青年的主体意识等同于“台独”理念强化的误区。内向防御的特质不等于支持“台独”和“离经叛道”,将青年主体意识与“台独”理念联系在一起会形成对青年的误导,因此,必须将主体意识和“台独”理念做出明确区分。二是将内地青年主体意识中的被动性成分等同于对民族发展和国家统一事业的漠不关心的误区。在“反对台独”议题上,内地青年并不“被动”,他们表现出强烈的参与热情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并认为两岸统一是历史的大势所趋,台湾方面需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虽然在蔡英文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两岸关系更加复杂。内地方面明确提出要坚持“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深化两岸经济合作与文化往来。蔡英文却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不明确一个中国原则,虽在2017年底再次强调维持现状,却不明确是怎样的现状,致使两岸正常对话无法开展,严重影响了两岸关系的稳定与发展。当前两岸关系虽然陷入僵局,但两岸青年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并未受到大环境影响,与青年相关的社会问题也受到两岸各界的共同关注,双方在青年之间通过不同渠道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合作交流活动。2016年举办的两岸和平发展论坛发布的两岸交流项目将青年交流作为重点,包括实习、创新创业大赛、冬夏令营等多种形式。2017年,两岸青年之间围绕就业创业、文化创意、学术交流等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交流合作项目。
比较和分析两岸青年主体意识的基本特点、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对制定青年政策和推动合作交流有重要参考价值。台湾方面应该摆脱选举政治的束缚,民进党需要正视以“九二共识”为基础的两岸和平与合作带给台湾的机遇以及青年的现实需求,建立有利于青年成长、发展和成才的长期机制。内地方面则需要在现有合作的框架下,推出更多的能够使两岸青年切实获益且感受到善意的政策。总之,两岸关系未来的良性互动与发展还需年轻一代共同构建,“两岸一家亲”的理念需要青年去实践与弘扬。
[1]周 智:《海峡两岸青年思想观念比较分析》,载《青年研究》,2004年第2期。
[2]刘性仁:《台湾青年世代的主体意识及影响》,http://www.crntt.com/crn-webapp/doc/docDetailCreate.jsp?coluid=98&kindid=2992&docid=102126817&mdate=0624005049
[3]苏颂兴:《两岸青年亚文化交流的现实意义》,载《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4]黄继朝:《台湾青年政治参与的新态势及其影响》,载《当代青年研究》,2016年第6期。
[5]张 瑜 吴 倬:《试论网络文明对当代青年思想意识成长的作用》,载《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4期。
[6]李银笙:《三个“热词”引发的对青年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再思考》,载《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5期。
[7]张 华:《张扬的青春——青年主体意识的觉醒》,载《走向世界》,2011年第13期。
[8]侯万锋:《当代青年主体意识错位及其社会适应机制的构建——一项基于906份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载《北京青年研究》,2015年第3期。
[9]刘美妤:《台湾当代青年社会参与之滥觞》,载《思想》,2014年第27期。
[10]《2016年上半年台湾经济持续低迷》,http://www.huaxia.com/lasd/twzlk/2016/09/5010921.html
[11]《执政不及格!青年给蔡英文打45.49分》,http://www.chinatimes.com/cn/realtimenews/20170517003026-26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