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俐斌
(中山大学 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275)
香港历来比较重视青少年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①据香港教育局公布的数据,2016-2017年度预算教育开支总额逾826亿港元,占特区政府开支总额的17.7%,占本地生产总值的3.3%;2016年15岁以上人口中,受教育程度在大专以上者达31.6%。。特别是香港高等教育在国际上享有盛誉,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在世界大学排名中均居前列。然而,近年来香港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发生了多起重大的社会运动。在这些社会运动中,香港青少年成为了“主力军”。更有甚者,一些激进分子还成立了激进组织,宣扬分离主义思想。在2016年香港立法会议员宣誓过程中,新当选的青年议员梁颂恒、游慧祯竟妄改誓词,加入反对“祖国大陆”的字眼。这些社会现象反映出部分香港青少年在思想认识上出现了偏差甚至错误。那么,为什么在回归祖国之后成长起来的一部分香港青少年会形成错误的思想认识,甚至少部分香港青少年会成为反对内地的“急先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回归以来香港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针对香港青少年思想教育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近年来,香港青少年频繁参与社会运动,不仅增添了香港社会的对立化情绪、加重了香港社会的泛政治化氛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香港与内地的天然联系。这反映出一部分香港青少年对国家、对香港与内地的关系等存在错误的思想认识。
(一)民调显示部分香港青少年缺少国家认同
香港青年事务委员会在1998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在受访的965名10-24岁的青少年中,有54.3%的受访者对国家没有归属感[1]。香港青年协会在2002年一份调查报告中发现,两成六的受访者表示对《香港基本法》完全不了解,五成受访者表示不会唱国歌[2]。香港回归初期,特区政府错过了推行国民教育的良好时机。国民教育缺失的后果之一便是香港青少年对国家认同度较低,而对香港本土的认同则相应上升。2015年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委托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对15-35岁的香港青少年进行了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约有45%的受访者认同自己是“香港人”,有39%的受访者认同自己是“香港人,但都是中国人”,有11%的受访者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但都是香港人”,约5%的受访者认同自己是“中国人”[3]。同期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的调查显示,认为是“香港人”的约占四成,认为是“中国人”的仅约占两成。从这两项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至少四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是“香港人”,远多于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受访者,反映出相当一部分香港青少年缺乏对国家的认同。
同时,香港不受管制的媒体生态与错误的社会舆论导向,对香港青少年产生了消极与不利影响,造成许多青少年对特区政府与中央政府的不满情绪上升,而更加倾向于认同与支持泛民主派宣扬的民主、人权与普选等理念甚至“港独”主张。例如,因泛民主派长期操弄社会舆论,使泛民主派在香港青少年中有较高的支持度,据2015年一项对15-35岁的香港青少年的民意调查发现,有42.3%的受访者称支持泛民主派,只有5.3%的受访者表示支持建制派[4]。2014年在香港政改争议愈演愈烈之际,在反对派的支持和怂恿下,香港青少年成为了反对派发起的“占中”事件的主力军。受不良社会舆论的误导,香港青少年对国家的认识出现偏差,缺乏归属感,增加了排斥感。2015年1月,香港智经研究中心委托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受访的香港青年中,有64.7%不愿意到内地就业工作,问其原因,其中“对内地法治欠信心”者居首位,其次依序是“不习惯内地生活”“对内地社会有负面印象”和“内地生活品质差”[5]。同时,香港青年协会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香港青年对国家的身份认同感进一步降低,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从2007年的92.8%大幅下降到2014年的62.6%,同时关注中国发展和中国历史的人数也在下降[6]。
(二)部分香港青少年歧视内地的情绪上升
由于缺乏国家认同,一部分香港青少年试图割裂香港与内地的联系,他们多次发起社会运动,不仅歧视内地游客,挑拨两地民众的关系,而且反对香港与内地的经济融合。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财政收入,香港特区政府自2003年起推出内地部分城市居民赴港自由行。自由行开通以后,内地游客赴港人数大幅增加,为香港旅游业、零售业等带来巨大商机。不可否认,内地游客的大量涌入和个别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对香港居民的正常生活的确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部分香港青少年以此为借口,夸大内地游客对香港的负面影响,攻击和谩骂内地游客,制造两地人民的对立情绪。例如,2012年9月,示威者在光复上水站事件中喊出“中国人滚回中国去”的口号[7];在2014年2月的所谓“驱蝗行动”中,反内地团体对遇到的内地游客当面做出言语侮辱和挑衅,指骂内地游客为“蝗虫”,高呼“滚回去”[8];2015年3月,以香港青少年为主体的“热血公民”“本土民主前线”等掀起反水货客运动,多次围堵扰袭内地游客,冲击店铺、阻挠巴士、翻查游客行李、辱骂踢打游客和路人等[9]。香港青少年中的少部分激进分子还指责特区政府开放内地移民、自由行,严重造成香港的“中国化”。
香港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有利于香港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但一部分反对者过分夸大两地融合对香港带来的负面影响,声称两地融合将使香港被内地“同化”,“一国两制”会变成“一国一制”。在这种错误的舆论导向下,部分香港青少年掀起抗议活动,阻碍香港与内地融合。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香港高铁)工程、港珠澳大桥、新界东北发展等有利于促进香港与内地特别是与珠三角地区融合的重大工程,都受到部分香港居民和青少年的激烈反对。
(三)激进本土主义思想在部分香港青少年中蔓延
香港青少年思想教育体制的弊端不仅造成部分香港青少年缺乏国家认同,歧视内地,更为严重的是,少部分香港青少年开始走上激进本土主义路线,片面强调香港优先,甚至产生了宣扬“港独”的分离主义主张。(1)践踏国旗,称颂港英殖民统治。香港的一些激进青少年屡次公开打出港英旗帜或“龙狮旗”,如在光复上水、反水货客、“七一”游行等运动中,均有示威者挥舞“龙狮旗”。个别激进分子甚至公然侮辱国旗、军旗,如2013年底激进组织“香港人优先”擅闯驻港部队,焚烧“八一”军旗*“香港人优先”成立于2013年,发起人招显聪出生于1985年。参见《反对建码头团体强闯军营》,载香港《东方日报》,2013年12月27日。;2015年10月,激进分子在香港地铁站挥舞“龙狮旗”,煽动群众践踏国旗,阻止内地游客乘坐地铁。另有激进分子提出支持殖民统治言论,如在2014年12月17日英国下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两名曾经参与“占中”的香港大学生竟“呼吁”重启《南京条约》[10]。(2)建构激进本土主义论述。香港大学学生会刊物《学苑》大肆宣传分离主义思想,鼓吹“本土自决”,已经成为传播激进本土主义言论的一面“旗帜”,他们故意割裂香港与中国的联系,鼓吹以香港为本位的历史观和香港人优先,意在为“去中国化”、“港独”提供理论基础和思想准备。更为甚者,2016年3月中旬《学苑》发表《我们的2047》一文,明确提出“香港独立”诉求,主张在2047年前香港成为受联合国认可的独立主权国家。(3)香港部分激进青少年纷纷成立“港独”组织。以“港独”为目的的香港青少年激进组织有“热血公民”“本土民主前线”等*“热血公民”成立于2012年,现任党主席黄松泰出生于1983年。“本土民主前线”成立于2015年,简称本民前,成员多为“占中”期间相识的20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香港青少年。。特别是2016年3月28日一批香港青年学生成立“香港民族党”,以推动香港独立运动、最终建立“香港共和国”为目标*“香港民族党”的成员约有50人,以香港大学生为主体,其召集人陈浩天出生于1990年。参见《大专生成立“香港民族党”主张“港独”》: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6/03/160328_hong_kong_new_party。;2016年4月10日,“香港众志”宣布建党,计划在十年内推动“公投”,而“港独”是“公投”的选项之一*“香港众志”由香港专上学生联会前秘书长罗冠聪、学民思潮前召集人黄之锋、前发言人周庭以及前发言人黎汶洛等成立。参见《“学生领袖”黄之锋成立新政党“香港众志”》,http://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16/04/160410_hongkong_joshua_wong_demosisto。。(4)行为偏激、暴力。在香港青少年参与的社会运动中,屡有发生打、砸等暴力行为,但更具有典型意义的标志性事件是发生在2016年农历新年的旺角骚乱。2016年2月8日,因不满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取缔无牌熟食小贩,“本土民主前线”等人通过社交网站呼吁民众晚上至九龙西旺角捍卫旺角夜市。示威者蒙面攻击警方,引发严重的暴力冲突事件。2月9日,特区政府将事件定性为“暴乱”。
(一)港英时期殖民教育的影响未完全消除
香港的教育体制深受英国殖民统治的影响,西方价值观念根深蒂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比较缺乏。然而,这一现象在回归后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对香港教育的影响依然存在。
1.港英时期的教育政策在回归后仍得以延续
英国对香港长达一百五十余年的殖民统治,既给香港带来了西式的现代化教育体制,也使香港居民在思想上普遍接受了西方价值观念。港英殖民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亲英势力和灌输“去中国化”思想。港英当局在教育语言上“重英文轻中文”,标榜英语的优越性和精英地位,通过英语语言本身塑造香港居民的英国文化主体性。尤其是1967年后,港英政府调整教育方针,投入大量资源创办英文公立学校,开始从文化上割裂香港和祖国内地的关系。特别是港英当局为每一位学童提供关于“英国人的理想与习俗”的基本教育,打压中国历史文化教育,压制华人私立学校。另外,港英当局有意割裂历史,在中国历史课程中大量删减介绍近代中国的内容,中国历史课只讲到辛亥革命,造成香港数代人对中国历史认识与了解的严重缺失[11]。英国的长期殖民统治形成了香港特殊的政治文化,英国殖民统治的标志、符号象征在香港回归后依然遗留下来。当前香港青少年教育出现与面临的种种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香港殖民地历史的后遗症,不是短期内所能改变的。
然而,香港回归后,特区政府基本上仍然延续了港英殖民统治时期的教育政策框架与内容。虽然特区政府在后来的教育改革中对中小学生推行德育和公民教育,意图在于加强中小学生的国家认同,但仍延续了西方的政治文化价值观念。
2.高等教育西化现象比较突出
高等教育是香港教育体系中西化程度最突出的领域。高校教师绝大多数接受过西方教育,较少来自内地。高校教材大多与国际接轨,普遍采用西方的教材。教学语言以英文为主,同时强调高校自治与学术自由。香港个别高校甚至对宣扬抗争言论或者分离主义思想的言行大开绿灯。如香港大学法学院将赞扬“占中”行动、“没有破坏法制”的文章列为指定读物,学院负责人还为这一行为进行辩护[12];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经常配合泛民主派进行倾向性民意调查。
(二)国民教育体系未能及时建立
与西方价值观在香港教育领域盛行相对应的是,国民教育在回归后迟迟未能推行。国民教育的缺失,导致部分香港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度较低,并为本土主义思想的滋长提供了土壤。
1.特区政府错失了在回归初期推行国民教育的良好时机
国民教育是一种集体认同的过程,关乎如何在属于同一个国家的群体中,建立一种“我们”的意识。在这一过程中,个人会意识到他跟属于同一国族的人的共同特征,从而建立族群的凝聚力和对国家的承担精神[13]。在回归前,港英当局为了实行有效的管治,长期在香港的学校教育中避谈国家和民族,使得大部分在港出生的华人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十分薄弱[14]。
一个人的身份决定于他的国民身份,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不仅对人的国民身份及归属感的形成十分重要,而且对一个国家凝聚力的形成、国力的增强也非常重要。在回归以后,绝大多数香港居民成为中国公民。然而,对于这一新的国民身份的认同和接受,并非旦夕之间就能实现,还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国民教育过程。在临近回归前,曾有香港人士建议在1997年后学校公民教育应认真处理公民权责教育及民族教育[15];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教联会)也建议学校的公民教育应着重于为学生建立一个新的国民身份。但是,特区政府并未重视这一建议,错过了在回归初期对青少年推行国民教育的良好契机。
2.特区政府推行国民教育步履维艰
为推行国民教育,提高香港青少年的国家认同,特区政府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在教育实践中,落实起来很困难。2008年特区政府推动在香港中小学推行用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课,受到部分家长和民众的不满和反对,引发废粤争议[16]。 2012年特区政府开始在中小学推行德育与国民教育科教学,但被部分香港民众质疑为“洗脑”,引发反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运动。反对者以捍卫“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等所谓香港核心价值为由,举行据称多达10万人的示威游行。最终,特区政府做出重大让步,宣布搁置国民教育课程。近期特区政府提出中小学生应当学习认读简体字,再次引发社会争议。反对者将学习普通话、简体字等为泛政治化,声称简体字“入侵”将会取代繁体字地位,港人的惯常生活方式和文化将受到粗暴破坏,倾覆香港“主流”[17]。
特区政府不仅在国民教育方面推行不力,而且一些教育改革还出现了偏差。如2000年香港教育局取消中国历史课在香港中学的必修课地位,进一步影响了香港学生的中国历史教育,造成香港青年学生缺乏正确的历史观与国家观,缺乏对国家的认同,缺少爱国情怀。
(三)舍堂文化影响了部分青年大学生的政治倾向
舍堂,即内地大学中的学生宿舍。但之所以叫“堂”(hall)而不是宿舍,是因为在香港各大学的“全人教育”理念中,舍堂不仅是学生住宿的地方,更是大学生课堂之外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舍堂的这种功能传承自英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是香港高校的一大特色。在全港各大学中,以香港大学的舍堂文化氛围最为浓厚。舍堂租金便宜,离校园近,对大学生有极高的吸引力。然而,由于舍堂数量较少,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因此准入机制非常严格。申请者在入住前要填写十分详细的申请表,还要接受面试。而且,很多舍堂将政治倾向作为面试的重要题目,要求申请者对民主、人权等问题表态,只有持民主派立场的申请者才有可能获得入住资格。
入住舍堂后,入住者还要接受各种考核,以决定其下一年是否还能入住。入住者要积极参加各种舍堂活动,政治活动是舍堂活动的必修课。每个入住者都要参与一定频率的舍堂政治活动,否则会因为不参加或者参加次数少被认定为不合群而取消入住资格。入住者一旦被驱逐,几乎不再可能入住其他舍堂。许多入住者因为害怕被取消入住资格,即使不认同舍堂政治活动的政治理念,也被迫放弃政治立场,积极参与融入舍堂政治活动。久而久之,舍堂便成为了一个大染缸,严重影响了香港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舍堂这种独特功能,成为一些青年学生未来走上政治道路的重要舞台。在香港大学,每间舍堂都有自己的学生会,是大学学生会的组成机构之一。其骨干主要由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学生出任,多为学生干部或者社会活动的活跃分子。舍堂学生会还负责对入住者进行考核,以决定其下一年的入住资格,其中参加社会活动的表现是重要的指标之一,而学习成绩则并不重要。在2014年“占中”发生前,香港大学的8间舍堂号召并带头罢课,对后来越来越多的港大学生参与“占中”起到了煽动作用。2014年12月,香港大学的13间舍堂联合签名谴责特区政府,声援“占中”。在长达79天的“占中”事件中,香港大学的舍堂扮演了重要角色。
(四)不良社会舆论侵蚀校园
香港社会舆论长期受泛民主派把持,使反建制、本土主义思潮大肆滋长蔓延。同时,香港缺乏舆论管制,片面强调言论自由,产生了大量攻击中央、攻击特区政府的错误言论。这些使青少年学生产生了错误的思想认识。
1.泛民主派掌握了大量的教育资源
香港在政治上有所谓的建制派与泛民主派,同样在教育领域形成了两个派别与两种力量。泛民主派的许多精英来自教育及相关专业领域,在教育领域拥有广泛的教育资源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例如,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以下简称“教协”)是一个长期由泛民主派掌控的民间教育组织,目前成员接近9万人,财力雄厚,设有“教育发展基金有限公司”,是反对政府推动“国民教育”的重要力量,对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影响很大。2015年,“教协”与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下属香港公共图书馆联合主办的“中学生好书龙虎榜”,在提供的60本候选书目中,竟然将鼓吹本土主义的书籍——陈云著的《香港城邦论II光复本土》列入[18]。从抵制国民教育到“占中”等诸多重大抗议活动可以看出,香港泛民主派在教育领域有相当广泛的支持力量与影响力,这也是特区政府推动国民教育遭到抵制与失败的重要因素。
2.媒体的负面宣传毒害青少年
香港缺乏舆论管制,对中央、对特区政府的负面报道比较泛滥。反中央、反特区政府及支持泛民主派的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在香港社会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苹果日报》及相关媒体长期散布“反中乱港”言论,混淆视听。香港电台与电视台经常邀请泛民主派甚至激进“港独”人物参与节目,公然宣传其主张。香港电台在2012年举办的“第五届香港书奖”活动中,将宣传香港“本土化”与“本土主义意识”的岭南大学教授陈云列入奖项评审团成员,他著述的《香港城邦论》获选为当年“年度好书”。这对香港青年学生的思想影响很大。
(五)境外势力渗透香港校园
香港回归后,美国图谋将香港作为对华“和平演变”、策动“颜色革命”的桥头堡。为推行这一目标,美国将香港高校作为主要的渗透对象之一。美国多个机构在香港高校物色、培养亲美学生和教师,灌输西方价值观,试图将香港高校打造为“反中乱港”的大本营。
1.美国驻港总领事馆、中央情报局和非政府组织干预香港事务
驻港总领事馆是美国对港政策的具体执行者,直接向美国务院负责。前任总领事夏千福(Clifford Hart)曾在台湾工作,对“台独”有深入研究,并从“台独”势力的“去中国化”过程中提炼出“宁静革命”概念[19]。现任总领事唐伟康(Kurt Tong)曾在日本工作,能讲普通话和日语,“同情”“台独”。美国中央情报局则直接到大学校园物色和培训学运骨干。中情局人员借助美驻港机构的各种身份,以举办研讨会等名义,策反大学青年,培养亲美分子[20]。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和美国“国际民主研究院(NDI)”以非政府组织名义大肆渗透香港高校。“国家民主基金会”具有深厚的政府背景,资金来自美国国会通过的国务院年度拨款,有“中情局分店”之称。“国际民主研究院”的经费又主要是接受“国家民主基金会”的拨款[21]。这两个组织以非政府组织名义为掩护,在香港高校大肆进行渗透活动。
2.青年学生和青年教师是美国渗透香港高校的主要对象
美国驻港总领事馆官员丹·盖瑞特声称,“要推动香港青少年在社会运动中扮演先锋角色”[22]。“国家民主基金会”和“国际民主研究院”将鼓动青年学生参与公共政策作为在港项目设计及实施的重要考虑因素。据《文汇报》报道,中情局自1989年起就有目的地在香港物色骨干到美国取得学位,然后返回香港高校担任大学教师[23]。
3.美国渗透香港高校的方式多样,且隐蔽性强
美国长期渗透香港高校,与高校学者和青年团体关系密切,通过多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香港青年。(1)提供资金援助。据香港《大公报》报道,自1995年起“国家民主基金会”和“国际民主研究院”共投入逾3 000万港元,资助大学从事民主运动[24]。2012年“国际民主研究院”给香港大学法律学院“比较法与公法研究中心(CCPL)”捐款70.1万港元,用于支持推出“港人讲普选”网上平台等项目;钟庭耀的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长期接受美国资金援助,如2014年11月“国际民主研究院”资助6.6万港元,用于政改调查;浸会大学“香港过渡期研究计划”常年接受“国际民主研究院”资助[25]。美国还通过提供奖学金等方式吸引香港高校学生和青年教师赴美留学,从而在香港高校培养了一批亲西方、亲民主派的势力。(2)能力培训。据媒体报道,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美国中心”是为反对派和学生提供抗争培训的基地。“占中”发生前,“香港美国中心”曾举办两天一夜的研讨会,培训学生作为“占中”骨干[26]。“国际民主研究院”与浸会大学政治及国际关系学系合作,通过设立各种青年项目提高香港大学生公共参与能力,如“2007青年公共参与计划”(组织香港各大学学生审查和回应政府政改咨询绿皮书)、“2008学生高峰会”(组织香港八所大学学生就政改进行辩论)、“2009学生气候变化高峰会议”“2010学生论坛”(仿照联合国大会模式就政改进行辩论)、“2012青年高峰会”(模拟行政长官选举)等[27]。(3)暗中面授机宜。2014年“占中”期间,香港《文汇报》披露美国驻港总领事馆官员和情报人员曾与香港学生代表开会商讨罢课行动。2016年3月,香港网络媒体曝光驻港总领事馆官员密会香港大学学生、“本土民主前线”发言人梁天琦等人[28]。(4)塑造政治偶像。美国利用本国媒体大力宣传反政府的香港青年学生和教师。如美国《外交》杂志将戴耀庭和学民思潮召集人、香港公开大学学生黄之锋评为“2014年度思想家”,《时代》杂志将黄之锋作为封面,《纽约时报》发表黄之锋公开信等。美国妄图通过树立“政治偶像”的方式,对香港下一代产生示范效应。
香港部分青少年的错误思想认识特别是缺乏对国家的认同,引起中央、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习近平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中强调:“必须牢固树立‘一国’意识,坚守‘一国’原则”。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增强香港、澳门同胞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新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2017年10月发布的《施政报告》中提出要“让学生认识自己国家历史、文化、经济、科技、政治体制和法律等各方面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国家观念,是学校教育应有之责”。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刘兆佳表示,香港青年有偏见,“责任在大人”,香港一些政界、宗教界与教育界人士向青年灌输负面思想,不利于香港的未来[29]。
改进香港青少年思想教育体制,增强香港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和爱国精神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需要特区政府履行主体责任,同时国家有关部门也应予以必要协助。针对当前香港青少年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特区政府可采取如下措施。(1)制订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将爱国爱港、传承中华文化等纳入教育指导思想,消除港英殖民教育的影响。林郑月娥在2017年《施政报告》中指出,要在2018-2019学年落实中国历史课在初中从选修科调整为独立必修科,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应改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提高青少年学生热爱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尽快制订《国民教育条例》,建立和完善推行国民教育的法律体系。(3)普及《基本法》教育。特区政府应尽快落实在中小学设置《基本法》课程,在社会层面加大《基本法》宣传,使香港广大市民正确了解、熟悉《基本法》。同时,应建立和培训一支合格的《基本法》教师队伍,能够正确、精准地阐释和传播《基本法》。(4)增加大学投入,兴建大学宿舍。林郑月娥在2017年《施政报告》中,建议设立120亿港元的宿舍发展基金,以期能加快增加大学宿舍宿位数目。但该项建议仍有待于特区政府提出进一步的具体方案和获得特区立法会的审议批准。在增建大学宿舍的同时,也应改革宿舍管理,防范不良社会风气侵蚀大学宿舍。(5)净化校园环境,严格执法,禁止不良社会思想进入校园传播。(6)及时制订《香港特区安全条例》,落实特区现有法例,规范大学接受境外资金资助的行为,防止境外势力渗透大学校园。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当前香港的社会氛围下,这些措施的推行必然会面临多种阻力。但特区政府理应承担起教育改革的主体责任,知难前行,给香港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增强国家认同,为香港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丰厚的人才储备。
同时,国家有关部门也应重视香港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指导、配合特区政府进行青少年思想教育体制改革。(1)将香港青少年工作摆在中央对港政策方针的突出位置,提高对青少年工作重要性和艰巨性的认识。(2)全面掌握香港青少年的思想动向和需求。中联办等驻港机构应加强调研,可考虑在中联办设立青年工作部,支持“青年民建联”的发展,常态化与香港青少年的互动交流,准确掌握香港青少年的各种吁求。(3)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香港青少年到内地求学、就业,消除目前存在的政策障碍,实现香港居民在内地与内地居民的同等待遇,允许香港青年参军、报考内地公务员等。(4)共青团、全国学联等青年团体应将香港青少年纳入工作范围,可尝试在“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中吸引香港青年参与,增强他们对国情的认识。(5)建议教育部专门设置对港青年工作机构,建立工作机制。有关主管部门可研拟在科研项目、公派出国留学等方面向香港高校师生开放申请,特别要重视对爱国爱港师生的培养和扶持,但要注意工作方式。(6)重视在香港各高校就读的内地学生的工作,掌握其思想、学习动态,防范美国等西方势力对内地学生进行渗透。(7)改革当前内地高校对港生的管理方式,在教学、住宿等方面与内地学生一视同仁,改变区别对待的政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部分香港青少年缺少国家认同等错误的思想认识也并非短期内能够消除,改革香港青少年思想教育体制、增强香港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和爱国爱港情怀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特区政府、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
[1] Commission of Youth, Report on the Quantitative Survey on Civic Awareness of Youth, 1998, pp.B51-53.
[2]《社会资本之公民身份状况研究》(2002),http://yrc.hkfyg.org.hk/news.aspx?id=d579e7c6-3d2b-4fbf-85d8-81a90213d858&corpname=yrc&i=2527&locale=zh-HK
[3][4]Central Policy Unit, A Study on Hong Kong Youth’s Perceptions of the Mainland, p.27.p.XVI.
[5]《香港青年往内地就业态度意见调查》, http://www.bauhinia.org/assets/document/doc206cht.pdf
[6]《“青年价值观指标2014”调查结果》,http://www.hkfyg.org.hk/files/hkfyg/press%20release/HKFYG_Youth_Trends_2014.pdf
[7]《少数港人喊中国人滚回中国被批》,http://news.wenweipo.com/2012/09/19/IN1209190011.htm
[8]《港舆论:“辱客”事件性质恶劣依法追究暴徒刑责》,http://paper.wenweipo.com/2014/02/24/HK1402240049.htm
[9]《香港69人激进反水货客被拘》,http://news.wenweipo.com/2015/03/19/IN1503190001.htm
[10]《香港大学生赴英“听证”声称英国应重启南京条约》,http://news.ifeng.com/a/20141219/42757765_0.shtml
[11]邝建铭:《港英时代:英国殖民管治术》,香港:天窗出版社2015年版,第173-178页。
[12]《港大读物播“占”毒》,载香港《文汇报》,2015年3月17日。
[13]张永雄:《学校推行国民教育之香港经验:机遇与挑战》,http://www.cpce.gov.hk/national-education/pdf/Mr_Cheung_Wing_Hung_Full_Paper.pdf
[14]胡少伟:《香港国民身份教育的回归与前瞻》,载《香港教师中心学报》,2010年第9卷。
[15]曾荣光:《民族教育与公民权责教育之间:过渡期香港公民教育的讨论》,载香港《教育学报》,1995年第23期。
[16]邓城峰:《关于“普教中”讨论的反思》,载香港《基础教育学报》,2008年第2期。
[17]《教局咨询倡“认读”简体字团体不满﹕毋须加入课程》,载香港《明报》,2016年2月5日。
[18]《“占中”反对派变身作家教协播独硬销“城邦论”》, http://news.takungpao.com/hkol/topnews/2015-03/2960388.html
[19]《由杨苏棣的“颜色革命”到夏千福的“宁静革命”》,载香港《文汇报》,2013年9月25日。
[20]《美中情局香港分部大增编制原因为何?》,载香港《文汇报》,2014年9月15日。
[21]《与“中情局分店”关系密切》,载香港《文汇报》,2015年1月23日。
[22]《美官员密会港生煽罢课“占中”》,载香港《文汇报》,2014年9月17日。
[23]《美国如何操控戴耀廷发动“港版颜色革命”》,载香港《文汇报》,2014年10月3日。
[24]《密件揭秘美黑手煽再占领》,载香港《大公报》,2015年3月12日。
[25]《NDI图在港搞“颜色革命”大洒金钱操控反对派》,载香港《大公报》,2015年9月12日。
[26]《美“颠覆香港”基地遭曝光:间谍培训“占中”骨干》,载《环球时报》,2014年9月25日
[27]《密件披露美长期渗透香港学界煽动再次“占中”》,http://news.takungpao.com.hk/paper/q/2015/0312/2941999_print.html
[28]《美驻港官员密会极端本土派释放错误政治信号》,载《环球时报》,2016年3月11日。
[29]《香港青年偏见加深》,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