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山西 太原 03001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已由追求量的高增长转向追求质的中高速发展阶段,正处在转方式、优结构、换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中国经济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发展的战略目标。
“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概念是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的,现代经济体系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头戏。以发展实体经济为着力点,强调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要素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1.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必须把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经济由高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选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需求侧看,中国已经解决温饱问题,实现了总体小康,GDP总量达到74万亿元(2016年数据),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全面广泛,除了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更高要求外,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要求也在不断增长。从供给侧来看,尽管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明显提高,但是2016年我国的人均GDP只有8123美元,处于全球第68位,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尚不足美国的10%,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的问题更加突出,表现在沿海与内陆、城市与乡村、人与生态环境、高低收入人群水平的不平衡不充分。既有总量问题也有结构问题,但是供给侧和结构性问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供给结构失衡,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民生领域,满足不了各类人群的需求。供给质量不高,不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食品药品安全质量等问题仍十分突出,金融、人才等资源配置存在“脱实向虚”现象。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的体制性障碍而推进的改革,旨在从提高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第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培育新动力的需要。中国经济长期依靠投资、消费、出口(需求)拉动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小,副作用显现。从投资看,近年来,投资回报率递减,投资增速下滑,由国际金融危机前的25%以上下降到目前的15%以下,加之我国2009年实施的4万亿政府投资刺激,导致一些产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而一些高端产品供应严重不足。从出口来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疲软,国际需求低迷且不稳定,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所以,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减弱。从消费看,过去那种波浪式的大规模消费已经向个性化、多样性、绿色安全、高品质的方向发展。中国人口红利、资源红利、模仿红利正在消失。因此,依靠需求管理手段扩大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还有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双重挤压,低端制造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转移,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许多发达国家实行再工业化,比如德国的工业4.0,美国制造业行动计划等。再工业化以制造业信息化和服务化为核心特征,发展现代制造技术和先进制造业,实行智能化生产,导致直接从事生产制造的人数的减少,逐步实现少量“现代知识型员工”对大量“传统简单劳动者”的替代,我国制造业长期以来基于劳动成本低所形成的竞争优势会加速弱化。因此经济发展的动力要由传统的要素驱动转化为创新驱动。
第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我国经济难题的需要。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存在增速下降,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房地产库存高,企业高成本、高负债。继续依靠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总量发展,必然是雪上加霜。所以,不能用总量调控,而要进行结构性改革,要把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
第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中国制造大而不强,中国制造业约占世界制造业20%的份额,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总体质量水平较低,中低端产业占比高,高精尖产业占比小,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缺核少芯。中国能造出大飞机,但是核心部件发动机却严重依赖进口,如全球54%的芯片出口到中国,国产芯片的市场份额只占10%。目前国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全球经济进入品牌经济时代,发达国家20%的国际强势品牌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实施质量强国、品牌强国战略,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强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实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的中高端,推动我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动,逐步向品牌经济时代迈进。
2.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动力源”是长期的增长要素,所谓“动力源”主要是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资本、科技创新、制度。国际经验表明,每个经济体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前,前三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容易生成和体现出来。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制度、科技和管理创新方面,形成的贡献可能会更大,而且极为关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把经济发展的动力由要素驱动转化为创新驱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全社会要形成创新氛围,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是指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主要表现为:创新活动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中国缺乏独立的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比如缺乏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等。所以,第一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指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活动,基础研究是积累智力资本、提高我国原始性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跻身世界科技强国的必要条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其研究应具有前瞻性,以产生新观点、新学说、新理论等理论性成果为目标,与改善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人类要想用上高效又安全的抗癌药物,就需要科学家在化学领域有重大突破,新能源汽车的应用需要化学和物理等学科的突破。第二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指研究成果有可能转化实际生产应用的研究,是针对实际应用开展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技术支撑。第三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实体经济是创新的主战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联合建立一批产业创新联盟,加大对关键技术的重点支持。改革机制促进创新,为创新主体营造更好的氛围,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1.加快完善产权制度。目前我国产权制度仍不完善,与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不同所有制经济产权保护不够同等,国有产权不清导致在改制过程中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公权力对私有产权保护不力,司法不公、不规范导致企业产权受到侵害,民营企业资产被违规查封扣押冻结等现象在一些地方时有发生。完善产权制度就是要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产权受到同等法律保护并接受监督管理的基本产权管理格局。规范的产权市场是实现企业存量资产流动的必要条件,建立一套完整的企业兼并、破产的制度,才能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才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向成熟和完善。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着力提高品牌的技术附加值和质量水平,实施品牌战略,完善企业专利、商标管理制度建设,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
2.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与商品和服务市场相比,我国的要素市场建设相对滞后,制约着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自由流动。要素市场解决的是怎样竞争的问题,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清除垄断、特权对公平交易的障碍。使市场通过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竞争规律等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凡是市场能解决的政府不得干预,政府只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通过履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的职能,来影响和引导资源配置。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地域、行业分割和身份、性别歧视,适应新产业和新用工形式的变化,使有能力在城镇就业生活稳定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促进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应对人口老龄化。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设现代银行制度,推进利率市场化,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水平,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 报 告)[EB/OL].https://baike.so.com/doc/2701172-28387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