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社会治理思想及当代价值探析

2018-02-06 18:54:35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礼乐孔子时代

贾 磊

(国防大学,上海 200433)

先秦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特别是对社会治理提出各种不同的理论学说,以适应并引导各种不同政治力量的需要和发展,如《史记》所写,“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在当时,孔子从春秋时期农耕社会和血缘宗法制的现实前提出发,提出“德治”为主的社会治理思想。今天探析孔子社会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对于完善中国社会治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孔子社会治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认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孔子的社会治理思想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探析这一社会治理思想就离不开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背景。

(一)政治背景

先秦时期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时期,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周王朝代表了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而到了西周后期,这一制度逐渐为封建制度所取代。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获取统治权,开始向过去的奴隶主阶级发动战争,从而开启了“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陪臣执国命”的混乱时代。为了兼并小国,扩大领土疆域和人口,各个诸侯国之间长期征战,亡国亡家之事屡见不鲜。根据统计,在西周时期有1200多个小国,到了春秋时期只剩下160多个国家。《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可见,在各个诸侯国纷纷确立了封建制度以后,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目的便开始转向寻求这种封建制度的统一。

(二)经济背景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在经济方面最大的变化就是确立和巩固了私有制。从春秋时期开始,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农业耕作中开始广泛采用铁器和耕牛,并兴建了大量的农田水利设施,过去那种“千耦其耘”“十千维耦”的由奴隶和庶民完成的集体耕作方式逐渐被淘汰,社会新的生产基础变革为以户为单位的个人耕作,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社会财富和人口数量开始急剧增加,从而诞生了新的地主阶级和小农阶级。在春秋时期得益于农业的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也发展迅速,诸如纺织、冶铁、陶器、漆器等行业以及各类集市场广泛兴起,经济上呈现了先前未有的繁荣景象,中国正式进入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

(三)军事背景

在周王朝建立之初,周天子直接掌管了数量最多的军队,同时各个诸侯国的军队也要听从周天子的指挥。诸侯国要出兵讨敌必须要得到周天子的命令,在各类铭文中都有记载,如“惟王令明公遣三族伐东国。”然而到了春秋时期,周天子就只具有名义上的合法性,各个诸侯国出兵虽然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但实际上已经不再受周王朝的控制,于是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的情形。同时,战争的参战人数大幅激增,诸侯国之间的作战模式、战争手段、武器装备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西周末期以“礼”为信条的作战思想为春秋时期“兵不厌诈”的诡道所取代。

(四)文化背景

中国的礼乐文明最初与原始的巫术祭祀活动联系在一起,经过周公作礼,从而固化为系统的社会宗法制度和道德伦理规范。然而到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让人们不再笃信“天”和“天命”,并开始对“礼”进行重新解释,修正了过去那种传统宗法制度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关系,礼乐的权威和约束力也就不复存在了。但是“礼崩乐坏”的局面同时也造成了整个社会更加开明自由的思想氛围,“士”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开始崛起,他们针对现实问题开始提出各种主张并聚众讲学,将过去的“学在官府”变成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士阶层的“百家争鸣”产生了许多宝贵思想,对于当时及后世的哲学、文学、艺术、政治、科学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孔子社会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理想主义,孔子在社会治理上也表现出了这一特点。在周礼沦丧的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了“大同社会”的政治理想,并希望通过内圣外王的人格改良、为国以礼的仁政德治来建立“天下为公”的美好社会。

(一)社会治理的目的——重构礼乐秩序,实现“大同”世界

在社会治理中,“孔子特别重视礼乐、关心道德”“把孔子心目中的社会秩序表现得更好,再没有别的字眼儿比‘礼乐’一词更恰当了”,这是孔子所追求的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理性。孔子引“仁”入“礼”,这样“礼”就不再只是周朝时期的礼仪,更是一种具有政治教化意义的内在精神实质。“乐”在孔子那里也不止是娱乐的音乐,还是人培养德性的审美活动。孔子试图通过高雅的艺术活动“乐”使人们能够自觉接受“礼”的规范,从而在君臣、父子、兄弟之间能够建立有温情的关系。同时还要求用“礼”作为人们言行举止的一种强制约束体系,要求人们按照自己的身份地位行礼,这样整个社会就会秩序井然,礼乐秩序就能够得以重建。

由礼乐秩序所创建的世界,孔子称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孔子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个“道”就是孔子所追求的最高的政治理想,也是其社会治理思想的最终归宿。《礼记》中写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同时详细叙说了“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的“大同”世界。在孔子看来,春秋时期整个社会治理混乱,国家统治者为政不公,各项徭役赋税让百姓苦不堪言。面对这些现实,孔子更加怀念推崇上古时期安居乐业的社会生活,认为社会治理所追求的应当是“大同”世界。

(二)社会治理的途径——主张为国以礼,兼行刑政之治

《论语》中对孔子的社会治理思想进行过明确阐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对这两种不同的治理方式进行了比较,他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应该作为治理社会的基本方略和主要手段。孔子提出了“为国以礼”,就是要把“礼”作为对个体具有强制性规范的标准。每个人都要“克己复礼”,只有这样,个体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同时,也就维护了社会的公共秩序,国家就会自然发展兴盛起来,正如王国维所说:“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亦即周公制礼作乐的本意。”

孔子虽然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治理方式,会让百姓丧失羞耻之心,在治理成效上不如道德礼仪,即“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但是他并没有完全否定刑政之治,而是认识到了社会不同治理方法的不同作用,并提出当所有的道德礼仪规范都不能发挥作用的时候,就必须要制定采用刑政,这在《左传·昭公二十年》中有明确记载:孔子在评价郑国子产和子太叔的为政之道时,说道“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这正是对刑政之治的一个认可。

(三)社会治理的起点——提倡人格改良,追求内圣外王

孔子看来,要想变革社会秩序,就必须把社会治理的起点放在人格改良上,即提倡个人的修身养性。“孔子一生的身教言传,就意在将贵族教养大众化或将大众教养贵族化,意在通过礼乐教养来导入人格改良或德性塑造,意在培养君子及扩大君子社会,从而来实现文明传承及人类进步。”在孔子的社会治理思想中,个人是置于社会之上的,社会的治与乱取决了这个社会所有成员的德性问题。如果在社会治理中缺少人格改良,那么这种治理就是徒劳无功的,正如《大学》所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人格改良首先是统治者必须修身立德,追求内圣外王的境界。在《论语·为政》一篇中,鲁国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治国问题时,孔子强调“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就是说当执政者能够为政以德时,他治理天下就不用依靠命令,百姓自然会效仿他的德性,从而实现社会之治。其次将“内圣外王”的人格改良推广到普通百姓身上,就是要实现《中庸》所说的“成己成物”:个人通过不断地道德修养来完善自己的人格,努力达到圣贤的境界;同时要将自己的德性修养用于辅助帝王的实践中,为建立完善的社会秩序做出贡献。

三、孔子社会治理思想在先秦时期遭到冷遇的原因

在先秦时期,孔子的社会治理思想并没有为统治阶级所采纳,其本人在政治上也是郁郁不得志。深究先秦时期统治阶级漠视孔子社会治理思想的原因,在于其社会治理思想不符合争霸的时代要求,而儒家在与诸子百家的竞争中并没有独尊,同时孔子本人在鲁国从政的失败也说明了其社会治理思想不属于先秦这个时代。

(一)孔子的社会治理思想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争霸需求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春秋时期,战乱导致社会秩序完全崩溃,在那个时代诸子百家所要探求的就是谁有资格拥有统治权的问题,也就是政治上的合法性问题,是孔子所说的“道”。既然时代主题是实现统一,“取天下”自然就成为了当时所有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当务之急。孔子虽然也提倡大一统,但是在统一的手段上,孔子主张的手段是礼乐,“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孔子一生以“复礼”为其政治理想。孔子的主张适合于治理统一的封建国家,而先秦时期统治者所迫切需要的是用武力征服其他诸侯国,对于“为国以礼”根本不感兴趣。相反,各个诸侯更加重视的是实用主义、功利论的法家、兵家等学说,而将儒家的贤人政治视为空洞的说教。那个时代,天下徘徊在合纵、连横之间,所谓贤良都是精通攻伐之术的人士,孔子不过是统治者眼中的迂腐之士。

(二)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让儒家不能独尊于士阶层

先秦时期,周王朝统治被瓦解过程中,新的大一统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政治上的真空就导致了社会阶层和意识形态的变动。“士”阶层由过去宗法制下的底层一跃成为诸侯各国倚仗的权谋之士。各个学派为了获得政治上的地位,纷纷提出针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学术主张,并力图说服统治阶级采纳。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为寻求大一统的诸侯提供了争霸天下的谋略。为了在残酷的诸侯混战中能够成为霸主,各个诸侯国纷纷礼贤下士,并对各家学说兼容并举。不少“士”阶层的人得以在政治上一展抱负,成为时代的杰出人物,如秦国重用商鞅,从累累弱秦,成为国富兵强的虎狼之国;楚国、魏国重用吴起,以兵锋之利扫荡弱敌;齐国重用孙子、田忌,成为诸侯朝贺的霸主。在这样的时代,儒家并没有后世那种独尊的官方地位,因而也就不可能成为社会治理的主流思想。

(三)孔子社会治理实践印证了其理论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史书记载,孔子在51岁的时候受到鲁定公的召见,并被任命为大司寇。在先秦时期,大司寇主要负责的是法律法令的实行。当时鲁国的国君一心想要效仿齐国,通过严峻刑法加强统治,然而孔子却一心实行礼治,最终因触怒鲁国权贵而被迫离开。离开自己的祖国后,孔子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社会治理主张,而是周游宋、陈、蔡、卫等国达十四年之久,试图寻找一展政治抱负的天地。然而大纷争的时代,并没有统一的疆土可以接纳孔子的社会治理思想。根据《论语》记载,孔子在周游列国期间经历了重重困难,“子畏于匡”,“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等等。可以说孔子为了践行自己的政治抱负,“知其不可而为之”,并最终落得“丧家之狗”一般的境地。在春秋时期,社会礼乐完全崩溃,而孔子却要逆时代而行,政治抱负满是礼乐仁和,这就注定了孔子成为那个时代的弃儿。

四、孔子社会治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二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社会治理思想,不止是对春秋时期社会现实的针对性考量,其中还蕴含丰富的社会治理规律和方法,今天我们应当吸收借鉴孔子的社会治理思想,使其成为新时代社会治理理论创新的源泉之一,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

(一)新时代社会治理必须坚持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孔子在社会治理中提出了通过“修己”实现“安人”,进而实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社会和谐。孔子修身克己的思想对于今天我们加强社会治理,特别是应对错误思潮、重构社会秩序具有借鉴意义。当前我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社会上出现了诸如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对于我国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造成极大冲击,影响了社会治理的成效。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推进社会治理就必须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对我国传统的和西方社会的道德价值体系批判吸收,构建新时代的社会精神风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治理提供精神支柱。

(二)新时代社会治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孔子继承了殷周时“民惟邦本”的思想,提出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习近平同志“大畏民志,此谓知本”的思想,就是说统治者应当将百姓看作立国安邦之根本,尊重和顺从百姓的利益愿望。现代新公共服务理论也提倡政府职能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因此,在新时代社会治理中,我们要不断扩宽人民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通过创新社会治理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居住生活条件、更完备的医疗和教育服务、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新时代社会治理必须坚持鲜明时代导向

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社会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了过去社会治理的礼乐制度失效。面对这样的事实,孔子认识到了“礼”在夏殷周不同时期是有所“损益”,而非一成不变的沿袭。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这就表明了孔子意识到了社会治理必须根据时代条件来展开,即便是“礼”也要与时俱进。今天社会治理必须因地制宜,主动创新社会治理的理念、方法和手段,特别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转变,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必须要适应这一矛盾转向。比如,深化改革过程中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原有利益格局被打破、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这些都是我国社会治理所面临的新挑战,社会治理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步入新轨道,实现良性运行。

[1]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M].银川:三秦出版社,200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许倬云.西周史(增补体)[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4]林语堂.孔子的智慧[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5]胡平生,陈美兰.礼记·孝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7.

[6]王国维.王国维遗书(第一册)[M].上海:古籍书店,1983.

[7]林桂榛.论古人的社会治理思想——以先秦儒家为中心[J].孔子研究,2015(3):44-50.

[8]郑杰文.试论孔子的社会治理构想[J].东岳论丛,1993(01).

[9]宣朝庆,陈强.个体化时代的文化抉择和社会治理——以孔子为中心的分析[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5).

[10]岳强,樊志洁.孔子治国思想体系述评[J].党政干部学刊,2017(09).

[11]李翠荣.《论语》中孔子“仁爱”思想探析[J].社会科学家,2015(09).

[12]杨晨曦.先秦儒家礼治思想对当代治国理政的启示[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7(04).

[13]郭鲁兵.为政以德:儒家政治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标志[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

猜你喜欢
礼乐孔子时代
《礼乐》系列刊物述论
中国音乐学(2021年4期)2022-01-12 06:25:04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音乐研究(2019年5期)2019-11-22 06:48:28
HANDS OFF THE WHEEL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6:23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0:55:36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 10:54:55
南风吹梦,礼乐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