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心理培训的系统化思考与整合性实践思路

2018-03-11 19:39:12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心理学干部交流

曹 颖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 100044)

领导干部不仅在组织中承担着多重重要角色,更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影响力。针对领导干部进行心理素养方面的培育和培训,既是他们自身的迫切需求,也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命题。针对领导干部的心理培训也随之开展起来。自2011年以来,按照《关于关心干部心理健康提高干部心理素质的意见》的要求,绝大多数党校和行政学院开展了心理调适方面的课程,以上海市委党校为代表的一大批党校还陆续建成了一系列心理实训教室,开展了心理实训相关课程,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但很多培训主要集中在讲授心理学知识、进行放松训练和做心理游戏的方面,缺乏针对领导干部的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培训体系,无论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还是在培训组织方面都存在着碎片化现象。首先,培训内容相对独立,并未与其他有关思维训练、能力建设和党的建设等课程有效衔接。其次,培训方式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讲授、实训领域,多是几个课程的简单组合,课程之间不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再次,培训的主体还主要是教师,学员的主动参与不够,更远未达到翻转课堂的效果。最后,培训的评估也主要着眼于当时的课程评估,并未建立长远的、可持续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这些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给我们进一步深化心理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另一方面,更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拓展空间和重要机遇。在新时代和新形势下,我们拟探讨领导干部心理培训的系统化建设模式,统筹和全面整合相关的系列心理培训课程,并将其纳入整体的课程体系和培训框架,从而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培训需求。

在学术支撑上,很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提出了非常好的理念和极具可行性的实践思路。在干部心理培训的理念上,成都行政学院万涛(2014)提出了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培训理念和培训目标;广州市委党校秦攀博、秦桂平(2011)指出,心理培训要同德育教育融合起来,从而实现双赢的效果;韩阳,孙立樵(2016)提出了与公务员能力培训相结合的、侧重团体的培训模式。

在干部心理培训的具体形式上,浦东干部学院林颖、赵世明(2009)提出了心理测评—专题讲座—团队训练—个体辅导四位一体的基本模式;苏州大学曾繁盛(2008)等很多学者指出,参与体验式培训是较为适合干部心理培训的重要方式,之前的心理测评更是必不可少;大连市委党校韩阳(2013)等学者则高度肯定了沙盘游戏(或称箱庭体验)等团队心理课程的积极效果。针对心理培训者的培训等专业培训实践也表明,心理沙龙、成长小组等方式也是比较有效的培训方式(邓学易、章国平(2013))。

在干部心理培训的效果评估方面,浦东干部学院林颖、赵世明(2009)追踪了灾区干部心理培训状况。结果表明,经过两周的心理培训后,灾区干部在压力感受、应激水平、情绪状态、积极心理和应对模式方面均有显著改善。上海、大连、成都等地的培训实践也显示出干部心理培训在发展积极心理、营造阳光心态和阳光组织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拟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6×(1+3)系统化心理培训模式,整合干部心理培训的系列课程和多样形式,探索进行模块化心理培训的思路与可行路径。

一、6×(1+3)心理培训模式的特点

6×(1+3)心理培训模式,顾名思义,就是由6大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包含1个心理主导课程和3个心理融合课程。遵循成年人学习的特点和规律,6大模块依次递进,分别为:测评模块、认知模块、讲授模块、交流模块、体验模块和咨询模块。学员从性格测试与心理测评开始,通过撰写自我认知材料、学习相关理念与知识、交流分享经验与感悟、参与心理体验训练,进而借助专业心理咨询,获得心理课程的相关培训。

(一)多形式组合

6×(1+3)心理培训模式可以结合课堂讲授、案例研讨、模拟训练、互动交流等多种培训形式,使得学员获得丰富的培训体验。针对不同的培训目标,采取适用的培训方式,避免单一培训方式的局限。比如,互动研讨对于学习的反馈和激励非常有效,模拟训练则对于实践技能的提高和行为的改变非常有益。心理培训的目标是包含知识汲取、能力提升、观念转变和行为调整的多重目标,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方法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表1:不同培训方式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二)多学科融合

有人说,21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融入管理学、伦理学、医学和脑科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培训中,我们将心理学知识的理念逐步融入到管理学、伦理学、党建学科的教学和培训中去,逐步形成了一系列体现交叉学科理念的课程。在将心理学知识渗透其他学科的同时,也丰富了其他学科的相关课程,推动这些课程的内容设计和学习过程更进一步体现心理学的规律和思想。比如,北京市委党校开发了“提高领导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这一课程,在党建课程中加入心理学元素,使得学员能从心理学角度理解问题和应用技巧,也使得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更为科学化和规范化。

(三)多主体结合

课堂讲授和互动研讨是党校培训最为常见的培训方式。讲授式培训通过教师对于理论和知识的讲解,帮助学员学习理念、知识和方法,实现教学相长。互动研讨通过学员之间的交流,分享经验、体验和启示,实现学学相长。教学相长和学学相长是实现心理培训目标的非常有效的手段。根据心理学学习的特点,自我的内省和知识的内化是非常重要的步骤,而自我的学习与心理成长密不可分。因此,心理培训的主体除了教师和学员之外,还有“自我”这一最为重要的主体。通过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和自我成长可以实现心理培训课程的多主体有机结合。

(四)多模块统合

浦东干部学院林颖、赵世明(2009)提出了心理测评—专题讲座—团队训练—个体辅导四位一体的基本模式。基于这样的启发,我们梳理了相关的心理培训课程和安排。遵循心理学的学习规律,我们认为,包含测评模块、认知模块、讲授模块、交流模块、体验模块和咨询模块,共6个模块的多模块培训体系可以帮助学员体验“测”、“写”、“听”、“说”、“练”、“问”的全过程,从而完成系统的心理学知识、理念和技能的培训。见图1。

图1:6模块心理培训模式

上述6个模块的培训与开发并不是六种模式的机械组合,而是按照时间线的顺序依次进行。学员以测评为起点,首先进行自我认知与自我感悟,然后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交流分享学习体会,并模拟训练能力技巧,进而进入自觉学习、自主调适、自我管理的主动学习阶段。在课程安排上,按照6个模块的时间线依次选取其中几个模块的课程,纳入到培训计划之中,使得有关心理方面的学习贯穿于整个培训过程。例如,北京市委党校在为期3个月的中青班培训中,首先在入学第一周开展入学测试,然后在随后的课程中穿插自我认知小传撰写、领导力课程讲授、成长经验分享交流等课程,并在培训期末进行模拟训练等体验类课程。交流环节的课程有时也作为结业考核的方式之一。在培训结束时,为学员提供咨询和支持方面的资源,以备他们在需要的时候使用。

二、6×(1+3)心理培训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测评模块

首先,学员从性格测试与心理测评开始,通过专业测试了解自己的性格倾向、能力倾向和心理水平。测评内容主要包含1个心理健康测评、1个性格倾向测评、1个能力倾向测评和1个满意度测评。即1个心理测试加上3个性格和能力倾向测试。

心理健康测评通常采用“90项症状清单”,有时也采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或“压力应对方式测评”;性格倾向测评通常采用“卡特尔16项人格测试”;能力倾向测评通常采用“领导能力倾向测评”或“贝尔宾团队角色测试”;满意度测评通常采用“生活满意度指数A”。

1+3测评一般在学员的第一周进行,并在测试之前进行有关心理培训的课程导入,让学员充分了解整个心理培训的全貌,以便有的放矢。测评报告会及时通过匿名方式发给学员。学员根据自己的测试结果,对自我人格特征、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认知和思考,并结合自己的成长环境与职业发展梳理自己的成长轨迹。通过这一“测”的过程,帮助学员从更丰富的视角认识自己、“看到”自己。

(二)认知模块

学员根据前面的测评结果,对自己在成长与职业发展中的优势和劣势进行认知和思考,并结合相关的认知与交流主题撰写作业材料。撰写的材料也是1+3份:即1份心理认知材料和3份职业成长材料。心理认知材料通常为“自我认知小传”,联系自己的性格中的优势与劣势,思考自己在成长中如何扬长避短、凸显优势。职业成长材料通常包括职业成长、工作经验和工作价值观等三个方面的材料。具体包括:“职业成长:转折点”、“工作经验:过关斩将和走麦城”、“理想与情怀”、“机遇与选择”、“困境与突破”、“创新与担当”、“反思与提升”等主题。根据不同的班次和层级,选择不同的主题进行布置。

作业材料的撰写通常有规范的撰写方案和撰写格式要求,并附有示例范文。每份材料都有结构化的撰写内容和撰写字数要求。作业材料主要以讲故事为主,在结构化讲故事之后,要展示自己的思考与启示,进行归纳于提升。在布置作业之后,首先要求学员提交撰写提纲,由老师进行批改反馈。然后,学员再根据提纲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并撰写正式材料。通过这一“写”的过程,强化学员对自己的梳理、思考和认知。

(三)讲授模块

除了包含有关心理疏缓和压力调适的课程之外,还包含了运用心理学的理念和知识开发的有关管理学、伦理学和党建方面的课程。例如,在公务员职位要求和能力提升的课程中,加入自我认知的内容;在组织文化和团队建设的课程中,融入组织心理学方面的内容等等。在管理学领域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及组织行为学的教学与研究领域,心理学的融合与交叉几乎无处不在。应用心理学知识开展了伦理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学活动,也充分体现了学科融合的趋势。

讲授模块的课程主要涵盖了能力提升、组织建设、群众工作、道德素养提升等方面的内容。根据不同的班次要求,可以主要选取3项左右的课程作为此模块的心理融合课程。通过这一“听”课的过程,引导学员对自己的感性知识和理性思考进行归纳和提升。

(四)交流模块

交流模块同上述的认知模块相联系,又同讲授的课程密不可分。交流模块的1+3同认知模块类似,1个心理学主导课程就是自我认知交流课程,3个心理学融合课程就是职业成长交流、工作经验交流、工作价值观交流课程。互动交流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列举式发言、对话式发言及专家点评等。通过这一“说”的过程,使得学员们分享彼此的经历、经验和心路历程,从而“从别人的眼中看到自己”。

(五)体验模块

体验模块一方面包含了心理实训方面的相关课程,另一方面也包含了应用心理学理念与知识进行管理学和党建教学方面的内容。体验模块的“1”指1项心理实训课程,如生物反馈减压训练课程等。“3”包含了3项参与式和体验式训练课程,如提升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案例教学)、如何提升执行力(结构化研讨)、团队角色与团队建设(沙盘体验课程)、团队拓展训练(实训课程)等等。通过这一“练”的过程,促进学员在习得层面和行为层面有所转变和提升。

(六)咨询模块

围绕专业的心理咨询,北京市委党校拟开展心理沙龙、心理访谈和成长小组等多样化的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活动,作为前述课程模块的资源支持与实践支撑。在几次相关的培训需求调查中,学员们既反映了对于专业化心理咨询的期待,也表现出了对于隐私、安全、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担忧。这就需要进一步探讨完善咨询模块的思路和办法,期待通过这一“问”的过程,增强学员主动学习、主导自我管理的理念和能力。

三、6×(1+3)心理培训模式的效果评估

与心理培训模式直接相关的评估是培训组织评估和培训效果评估。培训组织评估包括培训过程中的方案制订、流程安排、管理效能等方面的评估。例如,在认知模块和交流模块的培训组织中,我们分别制订了撰写作业材料的方案、交流方案和考核方案等,制订了材料的评分标准和评分流程,对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了明确的分工等等。在学员互动交流环节,主持、点评、引导、计时、统计等工作都有明确的分工。

培训效果的评估通常沿用柯克帕特里克的四级评估模型。从近几年的培训实践来看,几个明显的变化体现在:(1)学员控制发言时间的能力明显增强,从之前的大部分超时到现在的几乎零超时。(2)发言材料更加规范。发言内容越来越遵循结构化的体系,语言表达也更加生动,从之前的念稿到目前的全部脱稿发言。(3)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增强。能从细小之处窥见具有普遍价值的启示和感悟。例如,有的学员从档案遗洒的事例出发,分析了团队协作、风险管理的理念和价值。(4)学员主动学习的意识明显增强,从配合课前的集体备课、到课堂参与、再到课后的答疑和寻求资源支持,都表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求知热情。在柯氏的反应层面、习得层面以及行为层面都表现了比较明显的培训效果。鉴于绩效层面评估的困难性,我们拟在今后通过联系组织部门和人力社保部门,通过定量的分析进一步进行更为有效的心理培训评估。

四、6×(1+3)心理培训模式的未来开拓方向

(一)细化培训需求,实现前置开发

从以往的培训需求调研来看,领导干部普遍对于心理相关培训有着急切的需求和很高的期待。然而,目前提供的心理培训课程的同一性较高,单个课程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很强,但是课程间的逻辑联系并不紧密。因此,我们拟在今后的培训需求调研中,通过问卷调研、召开主题座谈会和深度访谈等形式细化和强化心理培训课程的系统性,实现课程的前置开发。

(二)量化培训评估,实现后置反馈

培训效果评估尤其是行为层面和绩效层面的评估一直是困扰干部培训的难题之一。虽然我们在学员交流和培训考核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但是仍然不足以全貌地反映培训效果。今后的思路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进一步量化培训评估体系,将定性资料通过重编码和专家法等方式转化为定量信

(三)教研咨结合,实现功能统合

教学培训离不开科研的支撑,教学培训的成果也会为决策提供咨询和支持,三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心理培训的课程设置和培训方式决定了心理培训一定有大量的培训副产品产生,这是进行科研和决策咨询的宝贵财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干部测评资料、自我认知材料和职业成长材料。因为高频次的互动交流和研讨课程安排,我们也有更多的机会同学员进行观察、沟通和访谈,这些也是进行科研和决策咨询的滋养养分。

(四)开展微课程,传播整合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社交媒体,以及以开放、共享为理念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蓬勃发展,“微”教学模式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党校作为干部教育尤其是领导干部培训的主阵地,既有开展微课程教学的紧迫需求,也有推进微课程培训的资源优势。心理培训相关课程具有知识点相对独立、故事性和趣味性兼具的特点,因此非常适合开展微课程。我们已经计划利用现有培训资料的积累,开展让学员讲微课的活动,首批计划录制“我的成长故事”主题微课程。

(五)学科进一步融合,迈向广义心理学

如上所述,心理学同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党史党建学科进行学科融合是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交叉学科优势将心理学包括脑科学的理念和成果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和培训中去,推动广义心理学的干部培训工作,既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重要的机遇。我们期待在这一领域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尝试。

[1]邓学易,章国平.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模式的探索[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2]韩阳,孙立樵.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6(3).

[3]韩阳.团体箱庭体验:干部心理培训的新途径[J].领导科学,2013(3).

[4]林颖,赵世明.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路径[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11).

[5]万涛.对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基于成都行政学院干部心理健康培训的思考[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10).

[6]秦攀博,秦桂平.论德育和心理教育在干部培训中的融合[J].学理论,2011(7).

[7]曾繁盛.建立党政领导干部的心理培训模式[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2).

[8][英]莱斯利·瑞.培训效果评估(第 3版)[J].牛雅娜,吴孟胜,张金君,译.周方,校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

猜你喜欢
心理学干部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科教新报(2022年12期)2022-05-23 06:34:16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28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海峡姐妹(2020年8期)2020-08-25 09:30:18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