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人民幸福观论析

2018-02-06 11:48:53湛利华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幸福观马克思主义青少年

湛利华

(湖北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2)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一直以来高度关注人民福祉,提出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始终以人民为着力点,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十九大报告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光辉,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

一、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的主要内容

(一)幸福的主体是人民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坚持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主体相统一。在我国,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主要力量,他们创造了、还将继续创造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可以说是人民创造了幸福的生活。坚持实现人民创造幸福与人民享受幸福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创造幸福的主体是人民,那么,享受幸福的主体也应该是人民。另一方面,人民是幸福的享受者和受益者,强调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报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价值旨归。

从历史长河来看,一个社会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主体是否统一,是否统一于人民,统一到何种程度,真切地反映了这个社会阶段的文明程度。[3]坚持人民的幸福主体地位反映了我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坚持人民之幸福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之幸福创造主体与幸福享受主体的辩证统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内在依据,是中国人民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现实根据,是当代中国社会保持长期稳定和谐的重要基础,是中国共产党赢得民心、创造辉煌的力量之源。”[4]习近平始终坚持把人民作为幸福主体,既是充分尊重人民的创造性,同时又坚持人民是幸福的享受者,带领人民过上民主富强文明幸福的新生活,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幸福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共产党人要“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5]。“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质就是让全体中国人民过上更高级、更美好的生活。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实质就是全世界人民都过上更高级、更美好的生活。[7]

由于对幸福的理解不同,导致对幸福目标的追求不同。因此,幸福具有层次性和差异性。在不同阶段,基于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的不一样,导致人们对幸福的目标追求不一样。以往,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人民对幸福的追求更多停留在物质满足上。随着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人民对幸福的追求已经转化为对美好生活的更高级、更美好期待。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目标。因此,实现这一目标,将需要几代人乃至数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幸福目标的层次性在这个问题上得到充分体现。只有在实现了低层次的幸福目标后,才能产生对更高层次的目标的向往。我国社会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共产主义是广大共产党员的最高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个远大的目标,必须一步一个脚印,邓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战略,习近平同志提出两个一百年目标。这些都是根据我国社会实际所做出的科学决策,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指导全党全国人民不忘初心、戮力前行的灯塔。

(三)幸福的途径是劳动创造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一再强调,只有劳动和创造才能带来价值,只有劳动创造才能带来幸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异化劳动不能带来价值,异化劳动也不能给广大人民带来幸福。在阶级社会,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果实大部分被统治阶级剥削和占有,人民过着异常困苦的生活,在饥荒年代,甚至出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易子而食”的悲惨局面。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号召人民,要为实现伟大梦想而进行伟大斗争。我们要始终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天上不会掉馅饼,即使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也需要通过劳动、创造和伟大斗争,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起,就决心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的幸福生活,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成立96年来,带领全国人民不断进行着革命理想和革命道路的实践,把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建设成为目前富强、民主、和谐、开放的新中国。这些成就的取得,都是通过劳动和创造来的,不是依靠上帝送来的,这些斗争和实践都是为全国人民更美好、更高级的幸福生活创造条件、奠定基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为广大人民描绘了更加美好的蓝图,对国情、党情做出了科学的判断,提出了新思想、新观点和新理念,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奋斗的方向盘和指南针。要实现这些美好愿景,必须通过创造、创新才能完成。

(四)幸福实现的内容是五位一体

实现幸福的目标,让全体人民过上更体面、更有尊严的生活,这是我们党一贯追求的目标。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国家富强、人民民主、社会文明、生态和谐的幸福图景。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要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而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现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满足,更多的是人作为人的本质,在更高需求层次上的期待和满足。在幸福实现的内容方面,习近平的人民幸福观至少包含了以下五个维度:

1.物质幸福。作为生存和生活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没有物质基础作保障,空谈幸福,就会陷入唯心主义。历史上,宋代理学家鼓吹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否认人的感性物质欲望,片面强调人的道德属性,使幸福维度单一化,使幸福观具有了禁欲主义色彩。科学的幸福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重视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把物质幸福作为幸福的一个维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习近平在十九大上报告了我国在脱贫攻坚、居民收入增长、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民生保障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人民的获得感首先是物质基础得到充分保证。只有在物质基础得到充分保证的基础上,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问题,民生影响民心,民心维系国运。

2.精神幸福。精神幸福是相对于物质幸福而言的,是指人的精神愉悦的状态。“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8]只有物质幸福,没有精神生活的满足,不是真正的幸福;只有精神的愉悦,没有物质的满足,那是虚幻的幸福。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既强调物质生活的提升,同时也提出要更好地满足精神需求;既关注物质幸福,也关注精神幸福。只有两方面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离开了哪一方面,则陷入唯心主义或虚无主义。

马克思在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到,“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9]人不仅要有物质上的幸福,还要追求精神上的幸福。马克思认为,精神上的幸福是在为他人工作的过程中产生的,这种为他人做贡献的过程,既是利人的,也是利己的,是一个让自己达到完美的过程。马克思所指的精神幸福,是放在同时代人的完美和幸福的大视野中来考察的,这种博大的情怀和胸襟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思想,具有相通性。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起,就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这个“人民”,也即是马克思所指的同时代的人,共产党人始终与人民并肩奋斗、戮力前行,奋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安全幸福。人对安全的需要也是基本的需要,是在满足了生存需要之后进一步的需要。习近平的人民幸福观始终把人民安全放在重要的位置,他在多次讲话中强调,“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10]作为公民,人身安全是仅次于物质满足的基本需要。如果人身安全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就毫无幸福可言。近来,西方国家枪杀案件、恐怖袭击事件、中国留学生遇害案件经常充斥耳边,很多时候觉得我们生活在中国是莫大的幸福,少了恐惧感和忧虑感。我们身后强大的祖国就是我们安全的港湾。

4.人际幸福。对人际幸福的关注,更多侧重于个人在社会群体中的价值感、意义感的满足。马克思认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存在物。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脱离了社会性,人就不能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恩格斯也认为:“如果一个人只同自己打交道,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决不会对己对人都有利。 ”[11]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关于幸福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围绕人际幸福的讨论,大多集中于“仁”这一概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他们主要通过义利、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等方面对幸福观的物质维度、精神维度、个人维度和社会维度进行探讨,先秦儒家的理想人格境界不仅仅只是个人内在幸福的体验与满足,而是将个人与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他们重视人与社会的高度统一,更重视通过个体的积极进取使社会富足、人民幸福。先秦儒家幸福观的社会维度的根据就是“仁”和“礼”。孔子强调“仁”,人不是孤立的个体,是彼此互动成长的,需要礼来规范。他们认为,个体的自我修养和人格完善是孔子德治思想的基础和出发点,而理想社会则是德治天下的终极目标。社会发展到今天,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和谐、友善,都可以从人际幸福的角度去解答。

5.生态幸福。生态环境是现时代与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保证我们的事业千秋万代。只注重资源开发利用,不注重环境保护,将导致生态的破坏,给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全社会要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12]我们每天都是生态环境的参与者,或建设,或破坏,或保护,好的环境沁人心脾,激发干事业的斗志和决心;坏的环境让人情绪低落,直接影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沙尘雾霾、白色垃圾、交通拥堵、噪音污染这些都给人民带来不好的影响,直接影响人民的幸福感。只有我们每个人珍爱大自然、珍惜良好的生态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眼中有美心中有爱,生活才能更幸福。

(五)坚定维护人民幸福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指出,要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更加自觉地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国家富强稳定,社会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人民的更多的获得感需要有强大的保障,党要肩负起这个神圣的职责。“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13]习近平在报告中强调,要将“反腐败、反分裂、反强权”继续到底,为了维护国家主权,还要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继续加大反腐败力度,坚持零容忍的态度对待腐败案件,达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目标。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势力,“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14]坚定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惹事也不怕事,中国人民反对强权、蔑视强权、不畏强权。强大的国防是维护国家、人民主权和利益不受侵犯的重要保障,人民殷切期待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当今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十九大报告始终本着对国家、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坚定维护人民幸福,为人民幸福提供坚实的保障。坚定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利益是最基本的,有国才有家,国家安定,社会才能安宁,人民才能幸福;坚定维护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是保证,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心骨,团结和带领全体人民奔幸福,是党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是广大人民作出的正确选择;坚定维护人民共同幸福是目标,党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十九大报告将三者和谐统一,为人民幸福打下了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六)推动人民共享幸福

十九大报告对社会的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论断,“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制约,今后若干年,党中央将通过实施新的方略努力化解这个突出矛盾。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由于社会分工不同和能力不同,社会分层引起贫富收入差距过于悬殊,由此产生的社会不公导致群众幸福感缺失或降低。习近平在报告中说,要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要保证“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15]政府的责任就是在再分配过程中更加重视公平和正义,“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6]

十九大报告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倡导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习近平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7]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幸福的创造者,也理应成为幸福的享受者。让创造和享受幸福成果统一于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习近平的人民幸福观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时代意义。

二、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的哲学意蕴

习近平幸福观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一脉相承,是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继承和发扬,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理解习近平的人民幸福观。

(一)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8]因此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习近平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19在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两字共出现了203次,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

在报告中,习近平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要力量,党奋斗的动力和源泉就是为全体人民谋幸福。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还创造了丰富的、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精神财富。社会变革要依靠人民群众来实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20]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群众的变革力量是强大的,任何政党必须依靠人民,相信人民,才能基业长存。

习近平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权利,他认为,人民群众有权享受幸福,社会成果绝不是哪个领导人、哪个阶层独享,而应该与人民共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说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幸福梦。

(二)习近平人民幸福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充分运用唯物辩证法,如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十九大报告全文,就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纲领性文献,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同时也是一篇带有马克思主义幸福思想的哲学论著,是广大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美好愿望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在报告中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片面、孤立地看问题,强调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民幸福的物质基础,全面深化改革是人民幸福的根本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人民幸福的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人民幸福的组织保障。[21]同时,习近平还指出,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不能顾此失彼。习近平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深刻了解人民的期待,人民期待的是更好、更高级的幸福,当今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已发展到一定水平,人民对新生活的美好愿望是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

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观点和方法。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会随着事物的矛盾运动而发生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某个阶段的主要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量变引起质变,主要矛盾就会发生变化。这一点,在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主要矛盾的表现形式不同。习近平对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了新的论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2]这是习近平根据矛盾运动的规律、结合我国实际作出的科学判断。这个新论断符合人民意愿,充分观照了人民的期待,解答了人民思想的疑惑,在物质得到充分满足的情况下,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提上议事日程了。

(三)习近平人民幸福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

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始终保持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对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习近平人民幸福观既把着眼点放在当前和全体中国人民,同时又把眼光投向未来和全世界人民。在报告中,习近平多次提到“共同体”概念。

首先,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处,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们的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带领人民奔小康、谋幸福,这里的人民,既包括现时代的人民,也要考虑我们的子孙后代,要为他们留青山绿水,才能使华夏文明永久传承。既要当代人的现实幸福,也要子孙后代的长远幸福。

其次,我们与香港、澳门、台湾同胞是命运共同体。“一国两制”是我国的伟大政治创举,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最佳方案,体现了我党的伟大政治智慧。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要秉承‘两岸一家亲’理念,顺应历史大势,共担民族大义。”[23]我们期待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与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为民族复兴而奋斗。

最后,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是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不光是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还要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人类正面临着许多共同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成为孤岛,没有哪个国家能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习近平强调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彰显了中国人的眼光和气度。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不断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展示的宽广胸怀。

三、习近平人民幸福观对青少年幸福观教育的启示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深情地说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24]习近平对青年一代寄予殷切的期望。青少年的幸福也是人民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青少年幸福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深刻领会习近平人民幸福观,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必须坚持做好以下几点:

(一)坚持立德树人,以人为本

习近平人民幸福观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始终把人民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把人民的福祉看作是最大的事情。习近平人民幸福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继承和发扬。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经实践检验的、科学的幸福观。作为科学的幸福观,它是辩证的幸福观,它立足于现实的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其本质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以人为本的幸福观。从幸福的维度来讲,我们可以从物质幸福、人际幸福与精神幸福三个维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因此青少年幸福观教育要以提高青少年的幸福为本,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教育人的人文关怀落实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25]:满足青少年的物质生活需要,为其提供生活学习保障;开展有针对性的文体活动,建设高雅校园文化,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倡导和谐的人际交往,构建温馨的人际关系。

第一,要将青少年幸福观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人格和个性,对青少年进行分层分类教育,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法。还要充分关照到青少年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发挥,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让学生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升”的主动性,促进他律与自律有机结合。第二,幸福观教育应将青少年的现实生活作为切入点,从青少年的实际需要出发,解决他们面对的实际问题。青少年广泛关注的话题大致包括:人身安全、学业完成、人际关系障碍、就业压力、心理问题等,学校要找准切入点,及时化解学生的难题。这些问题的实现程度将直接决定着他们总体幸福感的强弱。

(二)坚持整体推进,多方协调

习近平在报告中多次强调;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他始终秉承全面的观点和整体的观点。我们在幸福观教育中也应坚持整体推进,多方协调。青少年幸福观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善于调动多种力量,争取多方支持,通过多种教育途径来整体推进幸福观教育,增强幸福观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幸福观教育的主体要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教育力量,共同支持青少年幸福观教育。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主要的求学时期,但同时有多重角色,处在由学校人向社会人过渡的敏感期,不同教育主体的教育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会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基于成长环境的不同导致的个性差异也明显存在。因此,要努力整合三方教育主体的力量,形成一个多维立体的教育辐射源,密切合作,相互促进,形成和谐共振,努力减少矛盾和冲突,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从而培养、塑造幸福的人。

第二,幸福观教育的内容要力求全面化。根据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让青少年认识到:幸福既包括物质幸福,也包括精神幸福;既要注重过程幸福,也要注重结果幸福;既要创造幸福,也要享受幸福;要关注个人幸福,也要关注社会幸福。[26]同时,青少年幸福观教育的内容应以生命教育为起点,融入生活教育和生存教育。青少年幸福观教育要引导学生不断提升精神生命,丰富社会生命,寻求人生价值和意义。

第三,幸福观教育活动应坚持系统化。在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一方面要坚持将幸福观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将幸福观教育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去,变显性教育为隐性教育;另一方面,还要坚持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结合,将幸福观教育渗透到三观教育的不同场合、不同层次。

(三)坚持价值导向,精神引领

科学的幸福观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需将社会价值导向放在重要地位。

习近平在报告中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从娃娃抓起。青少年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要把加强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与幸福观教育结合,不断提升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

当前青少年幸福观有几种误区,其中有拜金主义幸福观、个人主义幸福观、享乐主义幸福观和知足常乐幸福观,这几种幸福观都狭隘地理解了幸福的本质,将幸福简单地等同于物质或享受,注重个人幸福,忽视社会幸福,注重幸福的状态,忽略了幸福的过程。我们应始终坚持一元价值为主导,引领多元价值取向共存。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引导青少年,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让青少年明白:一方面,要注重物质幸福、人际幸福和精神幸福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幸福的获取必须尊重劳动和创造,在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幸福。同时,要能正确认识不幸,理性面对挫折,懂得感受生活,学会取舍。只有深刻明白以上几点,才是科学的幸福观。

[1][6][8][12][13][14][15][16][17][19][20][22][23[2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3][4][7]陈成志,焦春红,莫杏卓.论习近平幸福思想——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为例 [J].赤子(上中旬),2017(2):23-25.

[5]陈成志,焦春红,周红梅.论习近平幸福思想——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为例[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7(2):18-21.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

[10]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2016:223.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8

[18]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党员干部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1

[21]卢雪,赵伟力.从“中国梦”和“四个全面”角度浅析习近平的人民幸福观[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96-99.

[25]孔文,梁迪.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指导原则 [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44-46.

[26]柴素芳.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论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59.

猜你喜欢
幸福观马克思主义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40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
学习月刊(2015年2期)2015-07-09 03:50:20
开放型大学学生幸福观教育初探
领导干部正确幸福观的着力点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