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高杰
(钦州学院,广西 钦州 535011)
在党的十九大的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这充分地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自始至终贯穿报告的一条红线,那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多次提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奋斗的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追求。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把握其理论基础和思想内容,抓住贯彻落实的着力点,对于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本色,确保党始终秉持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万众一心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哲学基础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此外,还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的本质属性等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
首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论述有很多。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曾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3]从中可以深深感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历史是人民群众活动的历史,决定历史前进方向的是“行动着的群众”。列宁也曾经说过:“其实正是劳动群众才应该是全部国家生活的基础。[4]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的建设和发展的主要承担者。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说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毛泽东在当时深刻地体会到人民群众才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所发挥了巨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6]在党的十九大,习近平也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7]因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的动力,所以我们党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所有的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为了人民群众,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是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8]在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认为,那时,人摆脱了自然条件下对“人的依赖关系”,也摆脱了商品经济条件下对“物的依赖性”,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以每个人的全面发展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9]中国共产党把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在实现最高理想的过程中,充分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比如中国共产党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这一系列的阶段性目标的确立,始终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前进的奋斗方向,始终贯穿着把发展和进步的落脚点与归宿点放到人的全面发展上,始终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我国社会主义矛盾由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0],这更突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就是为了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个价值目标的追求蕴含在中国共产党的一切行动和一切路线政策方略之中。正如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首次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0]
再次,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本质属性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1]马克思恩格斯鲜明地表达了无产阶级政党奋斗一切的价值追求,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谋幸福。列宁在谈到苏联共产党的前身俄国社会民主党的性质以及究竟是维护谁的利益的问题时,曾明确地指出:“社会民主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它维护全体被剥削的劳动者的利益。”[12]列宁在《再论党性和非党性》一文中说到:“而正因为我们维护党性是有原则的,是为了广大群众的利益。”[13]列宁一直主张从严治党,把是否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到是否坚持党性的高度。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党的政治本色和崇高使命。习近平曾说:“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14]习近平认为党性和人民性是统一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站稳人民的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在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5]是否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及站在其立场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地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性本质属性,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章程》的精神实质准确的遵循和阐释。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16]中国共产党做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是对“为什么人的问题”的最通俗、最形象、最生动的回答。中国共产党向人民表明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追求,把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建设的总布局之中。
第一,在经济建设上,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经济的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我国不断加快经济的转型发展,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积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党逐渐形成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发展经济,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就是鲜明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发展为了谁的问题。经济发展的落脚点和归宿点是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是为了增进人民的幸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发表2018年新年贺词中说:“我们伟大的发展成就由人民创造,应该由人民共享”。共享经济发展需要继续大力进行分配方式的完善,形成和谐的分配关系。大力发展生产力是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指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要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17]
第二,在政治建设上,健全政治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18]通过这些词句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价值和目的,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19]对于如何实现目标,制度建设放到了极高的地位。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党的基本政治制度,广泛推进实施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通过协商民主充分体现了人民的主体性,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针对人民群众对一些政府工作存在不满意的地方,在党的十九大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20]政府的改革导向突出了服务性、政府工作的状况以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评判标准,更体现了人民政府是为了服务人民、更便利地解决人民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在文化建设上,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1]中国共产党把文化建设摆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的位置。在文化建设的为了谁的问题,党是十分清楚和明确的。比如在文化建设的方向上,继续坚持为人民服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建设,都是为了让人民有信仰,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时,党的十九大更加明确了要“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22]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就是为了给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在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方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造导向。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就是人民的文艺。一方面,人民需要文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在质量上、数量上等方面的要求更高了,文艺产品的市场更加宽广,文艺创作要把握人民的需求的特点。另一方面,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水活头。在文艺创造时,要扎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喜怒哀乐用文艺表现出来,人民的生活成为文艺创作的第一手资料。
第四,在社会建设上,坚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积极推动实现共同富裕。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3]这是习近平首次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观点。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习近平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4]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社会建设各方面之中。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教育方面,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就业方面,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在住房方面,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在脱贫方面,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进行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确保到2020年全国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等等。通过这些笔者深深感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就是不断改善民生,不断回应人民的期待,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得到看的见、摸得着的切实利益,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过程,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第五,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建设美丽中国。2013年4月,习近平在海南考察工作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5]习近平还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26]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建设的一系列的著名的论断,不难发现,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换言之,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我国经过30多年的经济飞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是也产生留下了许多环境问题,环境问题逐渐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日益增长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人民群众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针对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对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27]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在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生态系统保护和生态环境监管方面都始终贯穿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有学者认为:“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之既摆脱了人本主义缺失社会发展战略考量、脱离实际的抽象的说法,又摆脱了民本主义缺乏社会整体责任意识的无凝聚性导致的社会散沙与分立,克服了人本主义和民本主义的恶果——极端个人主义和山头主义,甚或盲目的民粹主义。”[28]如何贯彻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笔者认为着力点是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运用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
第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29]坚持党的领导,必须要树立党中央的权威,“如果党中央没有权威,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可以随意不执行,大家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党就会变成一盘散沙,就会成为自行其是的‘私人俱乐部’,党的领导就会成为一句空话。”[30]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树立四种意识,避免只顾喊口号、走形式,导致党中央提出好的政策,到了地方和基层发生变形、走样以及没有落地生根。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上,贯彻落实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上,蕴含在“五大发展理念”之中,等等,确保党始终把握大方向,定政策。坚持党的领导,就要不断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党的十九大报告绘制的这张蓝图,充分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不折不扣地进行贯彻落实好党的路线方略政策。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把党建设的更加坚强有力。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以及纪律建设等,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确保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保持正确的方向前进。从而不断提高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把发展的最终的归宿点落到人民共享成果上和共同富裕上,最终实现中国梦。
第二,坚持运用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31]贯彻落实好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键要走好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首先,一切为了群众,就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目前,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薄,没有认清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滥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徇私枉法、贪污受贿、大肆敛财,劳民伤财、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些党员干部的行为,严重地脱离了人民群众。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把党的一切工作的价值追求和取向都是为了人民群众,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其次,一切依靠群众,就要把人民群众放到主体的地位。列宁曾说:“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不是一个党所能实施的。只有千百万人学会亲自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才能实施社会主义。”[32]我们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要依靠人民群众,社会主义的成果不仅需要“共享”,而且还需要“共建”,因为人民群众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力量。当然,我们党要领导人民、组织人民、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党实施精准扶贫,笔者认为要实现真正的脱贫,受帮扶的群众不能抱有“等、靠、要”的思想和“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通过帮扶,要充分发挥困难群众的主动性、发挥聪明智慧和辛勤劳动来脱贫致富。再次,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我们党向人民作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政治承诺。为了兑现承诺,党员干部必须要深入群众,认真了解群众内心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是什么?迫切要解决的困难是什么?群众的心声是什么?要获得真实的情况,必须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但是,一些党员干部“有的下基层调研走马观花,下去就是为了出镜头、露露脸,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只看‘门面’和‘窗口’,不看‘后院’和‘角落’,群众说是‘调查研究隔层纸,政策执行隔座山’。”[33]调查研究,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所以在决策时,一些党员干部不顾本地方的实际和群众意愿,喜欢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表态,最后拍屁股走人。我们要踏踏实实走好群众路线,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证决策的制定和执行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才是真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第三,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说:“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34]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方面是,党要真真正正地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习近平在2016年12月31日发表的二0一七年新年贺词中说到:“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我也了解,部分群众在就业、子女教育、就医、住房等方面还面临一些困难,不断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全党全社会要继续关心和帮助贫困人口和有困难的群众,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35]习近平在2017年12月31日发表的二0一八年新年贺词中说到:“我们的民生工作还有不少不如人意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办好办实。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36]通过新年贺词,不难看出,习近平十分重视困难群众的民生问题,这些也是我们党和政府重点要做的工作。我们在实际工作当中应少做些锦上添花的事,多做些雪中送炭的事。积极去解决人民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把民生工作做实,继续深化改革,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继续加大再分配力度,减小贫富差距,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补齐民生短板,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老百姓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切切实实的利益。另一方面是要坚持以人民的评判来作为衡量工作得失的标准。用什么标准来衡量经济社会的发展呢?是唯GDP论英雄呢,还是要依据人民的评判呢?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回答了这个问题:“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37]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说:“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38]“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39]人民反对和痛恨的是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所以,我们根据人民对党的工作的评判和反馈的意见,来进行调整和改进党的各项工作,确保我们党所奋斗的方向不偏离,从而使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40]
[1][2][7][10][16][17][18][20][21][22][29][31][34][38][39][4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8,21,19,44-45,35,35-36,39,40-41,44,20,21,45,61,66,71.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4]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66.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6][19][24][25][26]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28,170,213,230,233.
[8][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49.
[10]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789.
[12]列宁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29.
[13]列宁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109.
[14][23][27][3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4,4,210,369.
[15]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
[28]李怡,肖昭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创新与现实意蕴[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7).
[30][3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50,368.
[32]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64.
[36]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0一八新年贺词[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101/c1024-29738251.html.
[3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