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冯珊珊
现金贷的吸金能力虽然很强,但是业界对其商业模式的质疑从未停止。伴随着多头借贷、借新还旧等行业乱象,政策成了这些平台面临的最大风险。
互联网金融本应该是让普惠的触角伸向传统金融无法抵达的角落。而现金贷的出现,使得原来消费能力不强的人,无限地放大了自己的欲望,在以贷养贷的坑里,放弃自己的灵魂。
资料显示,国内现金贷产品开始于2014年前后,2016年爆发。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相比,现金贷平台的贷款额度从数百元到数千元不等,服务的用户都自称传统金融体系未能覆盖的人群。现金贷的用户人群特征包括:三线城市以下的城市人员、二线城市中进城务工的人员以及毕业两年内的学生,80后、90后的男性用户为主,收入不是很高,超过八成的人每个月收入低于5000元。由于没有很好的信用记录,基本上不太可能获得银行贷款。
这种产品特性也决定了现金贷的高风险、高坏账率。有报道称,但即使是这样,现金贷行业往往用逾期三月的比率作为一个衡量的指标,而这一数字一般在3-5%左右,但也有部分平台这一数字高达8%以上。但即便如此,这样的坏账率亦能够让现金贷平台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
根据业内人士的分析,主要原因有三:首先,在于其利用了高利率去覆盖高风险。因为客户群体大,利率高,短期内获利当然也高。为了避免客户流失,很多互联网借贷平台打出的日利息率很低,但是却不断提高手续费和服务费,实现了完美收割。
其次,通过用户续贷来降低风险。很多客户会在多平台借贷,这样子的“续贷”就间接的帮助借贷平台降低了风险,因为客户群体其实并没有流失,而是所有的群体在好几个相似的平台之间相互流转,不停的相互借贷还钱。
最后,逾期费用再收割。借款人一旦逾期,平台将收取高额罚金。整个现金贷行业的首次逾期率超过30%,M3的摧回率为70%-80%,成本在15%以上。逾期费用可以说是利滚利,最后利息甚至是本金的好几倍。对于老赖用户所造成的损失,信贷平台不会自己承担,这些损失最后都会通过更高的利息转嫁到一些更优质的用户身上。
现金贷的吸金能力虽然很强,但是业界对其商业模式的质疑从未停止。伴随着多头借贷、借新还旧等行业乱象,政策成了这些平台面临的最大风险。
2017年11月21日晚,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办公室下发特急文件《关于立即暂停批设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要求各级小贷公司监管部门即日起一律不得新批设网络(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禁止新增批小额贷款公司跨省(区、市)开展小额贷款业务。
互金行业已经进入洗牌的关键时期,出于对政策高度敏感,一些资金方为求自保抽回资金,很多平台也主动缩量或下线产品,实在走投无路的就干脆关闭了平台。而几家头部平台,纷纷谋求转型。主要集中在三大方向:转型做大额,转型做利率36%以下的人群,转型做场景分期。
不过,在业内人士来看,这些尝试大概率上都不会有很好的结果。从赛道分析,可供转型选择的余地有限。现金贷公司目前的客群已经是整个社会人群的最底端。目前对这个人群的加杠杆,全国的现金贷平台已经发挥到淋漓尽致。
“对现金贷平台来说,转型最容易的是抢年化利率在18%-36%之间的这部分客群。不管是转型做场景消费分期还是汽车金融,抑或更改产品参数,提高贷款金融,拉长贷款期数,都是这种考虑。”但是,“利率在18以下的头部地区根本不是这些现金贷公司和创业公司可以涉足的战场。几乎和信用卡人群持平的借贷利率,其盈利模型跟消费分期公司和现金贷公司完全不同。”
分析认为,在这个战场厮杀的第一梯队是BAT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他们一不缺钱,二不缺流量,现金贷公司没戏。第二梯队是美团、唯品会这样的公司,基本上都已经自己在开发适合自己客群和流量转化的消费金融产品,也找不出跟现金贷公司合作的必要。
跟利率定价在18%-36%之间的消费金融竞争,现金贷公司有两个选择,降低利率的情况下,要么选择继续纯线上,要么转做线下场景。
在上述人士看来,线下场景业务护城河高,蚕食非常困难。现金贷公司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线下场景带来的风控问题能否hold住?
纯线上模式+固定模型风控模式存在以下典型缺陷,数据来源唯维度单一。通常使用客户信息、设备、社交、外部共债、芝麻分等。每一家现金贷平台90%以上审核要素基本重合。应对变化的快速反应和风控策略的调整能力有限。此外,现金贷公司天生没有使用人工审核的经验,而且不信人工,这块认知上的管理差距也许是转型的另一个障碍。
第二个挑战就是盈利盈利速度的变化。线上现金贷一般放贷周期7-30天,盈利模型是赚快钱。通常获客成本就会很高,首单亏钱是确定的,需要靠后续的复购来盈利。
跟现金贷公司比,线下场景金融期数长、现金流回款慢,对风控坏账容忍度低,盈利周期漫长,是一个苦力活。线下场景金融的盈利模型,要求家底相对厚实,风控必须非常谨慎,熬到真正实现盈利的那一天。
第三个挑战是线下渠道的壁垒。现金贷能快速发展,类似“融360”这样的贷款超市功不可没,在它们的助推下,一个客户可以推给几十家平台,赚取的佣金也就越多。线下场景内有个天然的壁垒就是渠道引流不会像线上那样无节制,一个商户有几家合作的好的分期公司就够了。相比之下,线下场景锁定的人群,虽然部分有跟现贷金客群重叠,但总体资质还是要好很多,不可能在这群客群身上无限制加杠杆。
转型线上,要么规模受限,要么不可持续。目前可供现金贷线上转型有两类做法:选择和线上互联网机构流量合作,或者通过外部数据供应商交叉营销引流。
线上互联网机构合作流量,等待被替代。目前市场上线上大流量已经几乎被巨头们瓜分完了,除了这80%的流量,市场上还散落着约20%零零散散的非标准化流量入口。但是这些非标准化流量需要单独定制化的场景壁垒和风控定制能力,本身难以形成规模化相应,潜在市场也不大,想象空间有限。
与数据公司合作引流,商业模式不可持续。这个模式下,数据供应商是流量的分发者,定价权在他们手上,在利益面前,就很难让他们做到自律。一客户多次营销,质量堪忧;数据稳定性堪忧;随着个人信息泄露问题越来越受到政策的强监管,这块产业日后可运作的空间只会越来越小。
国内,转型无门;出海,就成了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一个出口,尤其是东南亚国家。比如印尼。
资料显示,印尼的本土市场潜力巨大在人口占比上,印尼拥有东南亚最庞大的2.65亿的人口基数,占到东南亚总人口的一半。但是在金融渗透率上,印尼的相关金融渗透率很低。据相关统计,在印尼2.6亿人口中,银行借记卡的渗透率不足36%,信用卡的普及率不炒股2%。
根据2016年印尼金融科技FinTech报告,去年的金融科技市场,印尼仅36%的成年人在正式的金融机构拥有账户;每10万人口的银行分支覆盖率仅为欧洲的六分之一。4900万中小企业无银行业务,拥有988万亿印尼盾的融资贷款缺口。
“印尼从PC时代,很短地进行了2G过度,就直接进入了4G,智能机普及率增长速度很快,这赋予了中国近年很火的APP借贷在这里很强的一个生命力。但考虑到印尼基础建设环境差、数据缺失、支付不强,所以不能照搬中国目前的做法,只能结合中国目前的做法和中国在13年的经验,到当地来本土化。”印飞科技CEO范文洁介绍。
据了解,GoRupiah是印飞科技的现金贷产品,目前主要做白领贷,期限在一个月以上,额度在1000人民币以上,利率较低。
选择去印尼做现金分期贷,范文洁指出了两个原因:第一个因为印尼支付成本,征信数据成本,短信成本都比中国高,做超短期现金贷,金额又低,利息可能无法覆盖成本加坏账;第二个,因为超短期现金贷主要客群是低端蓝领,而印尼的银行卡普及率只有40%,底层人群是没有银行卡的。所以选择做现金分期,这部分客群偏白领,也是有卡人群,更适合切入。
范文洁认为,互联网环境可以解决传统印尼借贷的两大效率问题:一是以前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的次贷人群,可以有一个获得贷款的途径。二是可以为紧急需要资金的客户,快速获得贷款,最快甚至可以数分钟。而根据以往的印尼的经验,客户即使有银行贷款资格,也要花1-2周才能获得银行的审核同意。
在财世汇专栏作者晏翎看来,在印尼的中国企业,也面临一些问题:第一,印尼本土的资金端相对较少,加上资金端、坏账和获客成本,印尼现金贷的单笔利润率相对较高。由于额度较小,需要快速扩大放贷规模。如何通过更高效、可信的放贷方式赢得大量用户,是个非常实际的问题。
第二,现金贷尚且出于初期,从行业角度来说,印尼将会有一段政策红利期,如何在当地监管政策提高门槛之前,将产品的市场做大,进而实现快速进化,优先获得政府监管等其他合作伙伴更有利的资源支持,以便于将来跑得更快更好,是不少初入企业要思考的问题。
第三,如何获得低成本优质资金始终是核心问题。对于漂流海外的这些企业,获得强大的信任背书关系、以获取私人银行或金融机构支持,进而获得大量的资金,是其产品能够得以正常运转的重要资本保证。
第四,印尼当地的征信体系尚未完善,征信成本高,居民处于一代身份证向二代身份证过渡阶段,身份证信息相对混乱。同时,现金贷还将不可避免地面临风控问题等。
另外,还有文化差异带来的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
范文洁认为,在印尼做好一家这样的公司,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有:一是速度快。二是本土化的风控。三是资金的支撑。“中国人喜欢存钱,所以早期中国的信贷可以由线下理财,P2P平台供应,后期演化成P2P平台和机构资金互补。但是印尼人不爱存钱,P2P平台很难募到足够资金,能否提高谈妥机构资金,是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