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四模”助力农业产业创新

2018-02-06 08:33胡利娟
中国科技财富 2018年1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科技成果京津冀

文/本刊记者 胡利娟

编者按:12月25日,在北京召开的京津冀协同创新研讨会上,来自科技、农业、经济、院校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研究探讨如何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聚焦立足哪些区域、依托的重点产业等热点问题。

会上,中国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韩青就京津冀区域如何发展农业产业做了主旨报告,她表示,综合考虑三省市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合作社、联盟、科技园和休闲农业,这四种模式将助力推动该区域农业产业协同创新发展。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农业,而深入研究京津冀农业产业协同发展中的制约因素、探讨农业协同发展模式,则成为当前政府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京津冀区域以全国2.3%的土地承载着全国8%的人口,且在全国经济总量占据11%的份额。可见,京津冀区域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

什么是协同创新

所谓农业产业协同创新,是指农业产业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进而提高产业创新效率。农业产业协同创新包括产业与产业之间、要素与产业之间、经济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协同创新。

当前,基于研究角度不同,基本形成了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的协同创新理论研究。微观层次的协同创新主要是以企业为对象,研究企业内部各创新要素以及各职能部门在企业整个创新过程中的协同;宏观层次的协同创新研究则是从国家或者区域角度出发,分析国家和区域内部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以及各个产业和行业中创新资源的流动。

“农业产业协同创新是一个多主体互联互通的体系。”韩青介绍说,它涉及的主体具有多元性,包括企业(或农业合作组织)、政府、金融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主体之间通过联合形成相互影响,有助于协调和配置资金、知识、技术和人才等资源,并促进创新资源的自由流动。

机遇与挑战

众所周知,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的发源地,天津为全国现代制造业、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而河北则是京津冀要素资源和生态环境支撑区。

韩青称,由于三省市具有的资源禀赋条件不同,京津冀区域创新主体的协同方式大体呈现“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河北配套”的模式。

具体来讲,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在三省市协同发展中,可以做到优势产业发展互补,互为支持。北京具有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天津具有科技成果转化优势,河北具有生产要素和资源优势。另外,在京津冀协调创新发展过程中,是以中央和地方政府为主导,大大降低了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协作谈判成本,避免了协作创新中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了协作创新效率。

“但是,京津冀农业产业协同创新也存在以下的制约因素。”韩青讲道,首先,京津冀三省市政府在区域协同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博弈中,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会导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河北省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其次,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格局下,政府公共管理缺乏区域整体的观念,农业产业链延伸对接缺乏区域统筹,产业集群效应偏低。京津地区产业发展定位中农业地位日趋下降,两地缺乏与河北农业合作的意识,束缚了农业产业市场的协调发展。

再次,农业产业链环节优化不足,区域内的科技人才、资本、技术、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等创新要素过于集中,跨省市流动和开放共享程度偏低。政府在科技创新财政投入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当前,北京对天津和河北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北京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对周边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有待强化。

最后,河北省初级产品比重过大,农业劳动力素质、农业组织化水平和农产品科技水平都偏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第五,在三省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科技成果信息传递不畅,农业科技成果需求不足等问题。

四种创新模式

针对京津冀农业产业协同发展,2016年4月,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人民银行、银监会日前联合印发《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0年)》(简称《规划》),提出京津冀三地现代农业应在六个方面强化协同:推进产业协同,促进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绿色化发展,构建服务大都市、互补互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市场协同,完善流通体系,构建集散结合、冷链物流、产销对接、信息畅通、追溯管理的现代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推进科技协同,构建开放、畅通、共享的科技资源平台,建立工作、项目、投资对接机制;推进生态建设协同,加强资源保育,净化产地环境,全面改善区域农业生态;推进体制机制协同,深化农村经营制度、产权交易制度、金融保险制度改革和法治制度建设,激发协同发展活力;推进城乡协同,建设和谐美丽的新农村,缩小三地城乡差距。

韩青总结说,综合考虑三省市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提出以下农业产业协同创新模式。

第一,以京津冀农业专业合作社(协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京津冀三地专业合作社为其成员统一进行生产资料采购、生产技术培训,并负责开拓农产品销售渠道。

第二,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联盟发展模式。基于河北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发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进而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减少优质农产品流通成本,满足京津消费者日益提高的农产品消费升级需求。

第三,京津冀农业科技园区辐射带动模式。以政府指导,企业运作,科研机构协同参与的运行模式,大量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对周边地区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第四,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协调带动模式。以推进城乡协同,建设和谐美丽的新农村为目标,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养生农业,既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又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修养身心的环境。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科技成果京津冀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露地蔬菜创新团队启动会成功召开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专家
——张润清
河南: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法治保障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农业产业基金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京津冀协同发展
国家食药监总局:促进监管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精准转化的“科创365”
提高科技成果持续供给能力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