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侠
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阶段诵读、背读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课内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课标在实施意见中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为落实课程标准的精神,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各校都开展了红红火火的主题阅读活动,学生受益很多,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小觑。
我通過听课发现老师们开展主题阅读,但是上课却抓住课文的内容不放,只深挖洞,不广积粮。给课外阅读材料的时间少的可怜——只二三分钟,走过场的读一读,更别说把在教材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表达特点运用到阅读材料中了。这样的主题阅读课,只是披着主题阅读华丽的外衣,旧山流旧水,新瓶装老酒罢了。
2017年5月17日,我参加了旗教育局组织的股级干部培训,在锦山小学听了张艳红老师的主题阅读课《三个儿子》,张老师的课如雨后的空气令人清新爽朗,让我听到了一堂真正的主题阅读课。
上课伊始,张老师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读课文“老爷爷问什么说只看见了第三个儿子”?先让学生读1---6自然段,想一想三个妈妈眼中的儿子是怎样的?学生汇报:第一个儿子“聪明可爱”,第二个儿子“歌声动听”,师指导朗读,体会妈妈当时的心情,读出妈妈自豪、骄傲的语气。第三个儿子没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读好1---6自然段后,教师指导学生读第8自然段,体会这是一桶怎样的水?怎样读出水的重?通过采访形式,体会妈妈为什么会走走停停,从而体会水桶的重,急需帮助。
读好1-6自然段后,让学生默读9---11自然段,画出三个儿子的做法。学生汇报三个儿子的做法,第一个翻跟头好看,第二个唱歌好听,第三个帮妈妈提水。通过体会人物心情,读好写三个儿子的句子。
在学生体会好三个孩子的特点后,回答老爷爷的问题:为什么老爷爷只看见了第三个儿子?此时学生明白了,因为第三个儿子懂得孝敬父母。老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没有抓住第三个儿子孝敬美德不放,没有给学生讲很多孝敬父母的大道理,没有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涵,而是把时间用在了学习语言上,用在了运用语言上。老师大屏幕打出三个儿子,三个妈妈不同表现的句子,想一想作者是用哪三个词连接起来的:
一个妈妈...... 一个孩子......
一个妈妈...... 一个孩子......
另一个妈妈...... 另一个孩子......
通过体会两组句子,体会“一个......一个......另一个......”的用法。教师及时读写结合:
先出示三个小学生在操场上活动的画面,再让学生看图写话:
操场上,小朋友在活动。一个_________,一个___________,另一个____________。
当学生会用这个句式说完整话后,教师又设计了一个词语加油站环节:
轻盈 满头大汗 快活
像燕子一样快 像风一样快 上下翻飞
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学会了用“一个一个另一个”的句式说话,还能把句子说得更具体了。这样环节的设计扎实有效。
课文学完以后,张老师又及时让学生读课外读物《一粒种子》中的《动物开会》,把在本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及时运用到这篇文章中“想一想人物说话时的语气,练习读好人物对话,并把朗读展示出来”。课外读物读完以后,教师能及时展示学生的朗读,朗读环节的设计不走过场。更难能可贵的是教师还设计了说话环节:
根据文章内容填空:狗熊真________!老虎大王让他通知开会,一次________,一次______,最后一次_______。在课文中学到的句式得到了巩固与加强。真正做到了在教材中学方法,在阅读资料中学会运用,举一反三。从而实现了主题阅读以一篇带一篇甚至带多篇的目的,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陶冶了学生情操,启迪了学生智慧,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这样的主题阅读课,才是真正的主题阅读课,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指日可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