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良
[摘 要] 区域开展小课题研究,主要是指区域范围内教师以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中心所进行的可行性的课题研究。它是一种草根式的课题研究方式,具有切口小、过程简单、见效快的特点,因此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广泛青睐,实现了区域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的引领作用。但是我们也意识到,部分学校在小课题研究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影响了小课题研究的推进和发展。因此,有必要改革和创新管理模式,从而推进小课题研究的实施和发展。
[关键词] 小课题研究;策略;管理模式;创新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科研活动越来越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小课题研究作为区域推广的一种新型的课题研究方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影响和改变了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模式和研究态度。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学校管理模式上存在一些不足,教师对于小课题研究还存在畏难情绪。因此,有必要改革和创新管理模式,推进小课题研究的实施和发展。
一、小课题研究的内涵
小课题研究,主要是指教师以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中心进行的可行性课题研究,其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改善教学。小课题研究是一种新型的课题研究方式,具有切口小、起点低、周期短、投资少、方向具体、收效明显等特点。
二、实施小课题研究的有效策略
1.引导研究方向
部分教师认为开展小课题研究是额外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将会挤占休息时间。同时,如果论文或成果没有获得奖项,付出的努力都将白费。针对这一问题,学校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要让教师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课题研究,只有那些无法通过常识、经验解决的问题才需要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来解决。小课题研究来自教学实践,并反馈于教学实践,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做指导,却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学校应倡导教师结合自身的兴趣,注重教师之间的互相合作,以减少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科研效率,并通过科研成果的分享,来增强教师的成就感,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引导教师养成自主科研的习惯。
2.提供组织保障
小课题研究的管理,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和保障,只有合理、高效的管理架构才能有效驱动小课题研究。在新形势下,学校应积极建立行政架构和业务架构共同协作的科研管理体系,架设“两条线”,发挥“两个作用”,即由“科研处——指导组(学科组长及市级骨干教师)——学科教师”组成的组织指导线和由“决策组(校委会)——考评组(科研主任、教研组长)——学科教师”组成的督导评估线;以及发挥科研处和指导组的组织指导作用,发挥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
3.强化制度规范
科研管理的依据和载体是科研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主要包括集體教研制度、同伴互助制度、学习例会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奖惩激励制度等等。学校应不断地健全和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明确选题、立项评审、过程管理和结题评审各阶段的要求,来规范小课题研究的管理。在制度制定和修订时,要注意突出科研激励的相关内容,结合新形势,提高科研工作的奖励力度,从制度层面为科研管理提供相应的指导、规范和保障。
4.获取网络支撑
一是借助网络平台,获取专家指导,实现对外交流互动和资源共享。二是借助网络平台,推广科研成果。如在学校网站上增设小课题管理板块,实现小课题申报、立项、研究、结题的电子化流程管理,并集成分类检索和信息共享功能,以增强小课题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学习,不断提高科研成果的影响。
5.搭建活动平台
课题研究的价值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而推动学校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和持续发展。据此,学校应坚持以教师为本,积极为教师搭建快乐成长的平台,如:可以在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之间开展“结对子”“引路子”“学样子”等活动;在同学科组之间开展课题研讨、交流、展示、汇报等活动。
三、小课题研究的管理模式创新
1.目标激励式
为提高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学校应借助目标激励机制,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科研专项基金,用于奖励教科研;把科研工作业绩纳入教师评优评先和晋职的主要内容,鼓励教师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教育科研中。另一方面,应将科研目标具体化,将科研组织整体目标分解为教师个人目标,增强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的使命感和成就感,从而推动教育科研的发展。
2.问题导向式
小课题研究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目的。因此,小课题研究立项和目标的建立必须结合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教学情境中,会不断产生问题,而科研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教师提高思考、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和素养,使教师真正把教育科研作为一种工作方式,真正实现“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
3.专家引领式
专家的参与是科研工作的源头活水。开发研究专业人员的人力资源,是开展小课题研究强有力的专业支持与保障。学校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坐下来”的办法来实施专家引领。“走出去”是指组织教师到先进地区和学校学习,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请进来”是指邀请专家做报告或现场指导;“坐下来”是指在校收听、收看专家讲座的音像资料或利用网络平台与专家进行对话和交流等。
4.小组合作式
教师的个人力量是有限的,而教师的群体参与不仅能提高科研的效率和质量,而且有利于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为进一步提高课题研究的效果,学校应鼓励课题研究人员进行讲解和展示,并将课题研究成员的数量作为科研成果的一项评定标准,使科研成果能快速反馈于教学实践。为保证科研成果转化的效果,则吸收成员的人数不宜过多,以2—3人为佳,学校应建立相应的科研加入和退出机制,避免出现弄虚作假的情况。
5.研训一体式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育科研队伍,学校应要求参与骨干培训的教师必须完成一个小课题研究,才能顺利结业。培训的过程实质上也是研究的过程,通过研训一体化,将培训内容转化为教师研究的内容,既提高培训效果,又增强教师的教科研水平,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
6.自主反思式
小课题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小课题研究结题后,教师还应不断地反思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不断地进行优化和完善,从而形成持续改进的良好局面。学校应大力支持和提倡自主反思式科研行为,并针对已完成的小课题进行定期回顾和评价,对应用效果不佳的课题要求进行重新论证和研究,以提高教师改善课题成果的自觉性,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结论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效果。
小课题研究是一种旨在改进教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学校管理者要善于调动教师的研究积极性,采取有效策略,创新管理模式,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科研队伍,以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费伦猛. 深化小课题研究的量化分析——基于广州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现状调查[J]. 课程教学研究,2016,(08):77-81.
[2]周剑. 区域推进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实践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4):35-36.
[3]王艳霞. 小课题研究:旨在改进教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J]. 现代教育论丛,2013,(04):82-85.
[4]田静. 关于深入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05):3-4.
责任编辑 邓 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