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双修”在总体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以宣城市西部新城为例

2018-02-05 06:15李苑常牛元莎
智能城市 2018年19期
关键词:城市双修双修宣城

谭 伟 李苑常 牛元莎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南京 210000

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7.35%,日益临近纳瑟姆曲线的第二拐点即70%的城镇化率,越来越多的城市将由快速扩张迈入存量提升的转型期。“城市双修”便是针对城市转型发展提出的重要理念和策略。2017年3月住建部印发《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知道意见》要求各地将“城市双修”作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补足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治理“城市病”,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让群众在“城市双修”中有更多获得感[1]。“城市双修”即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是指用“再生态”的理念修复城市中被破坏的自然环境,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在城市生态格局下注重生态与城市的共生关系、保护与发展的协调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城市修补是指用“更新织补”的理念,通过有机更新,完善城市功能和公共设施,修复城市空间环境和景观风貌,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活力[2]。

宣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于皖江城市带“东南翼”,是南京都市圈和芜马宣城市群的重要成员。西部新城紧邻宣南铜高速、宣泾高速,是宣城对接区域发展的西门户。西部新城范围约60km2,包含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彩金湖生态新城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三个功能主体。基地外围山水环绕,内部生态本底良好,对于延续宣城山水特色和提升城市内涵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拓展,城市问题也日益严峻,尤其是建设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存量空间与增量空间的矛盾更为凸显。如何在城市双修背景下实现城市量、质齐升是本次西部新城总体城市设计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1 现状问题解析

规划从“城市双修”视角对西部新城现状问题进行梳理,主要表现为两个大的方面。

1.1 山水格局不显,生态环境承压——生态急需修复

基地所于丘陵地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整体生态环境良好。经过近20年的建设,基地建成区主要位于沪渝高速东侧。然而,近年来由于过快的建设与粗放的发展,西部新城山水环境承压严重。一方面山体及河道遭到了建设性破坏,另一方面大量高强度、大尺度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不仅破坏了原有的地形影响了城市生态安全,也阻碍了城市与山水的关系,造成山水城市特色不显的尴尬。2016年7月宣城遭遇的洪水灾难也让当地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2 城市空间割裂,公共活力不足——城市亟待修补

根据宣城中心城区百度POI大数据分析,结合现状路网和对外交通设施,对生活服务、旅游休闲、行政办公、商务办公、

产业通勤等五类流线进行模拟。模拟结果证明,目前城市东西轴向交通特征明显,主要集中在“宝城路—梅溪路—鳌峰路、西林路”一线。环形放射状的路网结构显然已经与现状交通流线产生矛盾,西部新城与老城联系不畅,城市空间割裂。随着未来西部新城的建设,环形放射路网与东西轴向发展的矛盾必然加剧。

新城内部因为沪渝高速和现状山体纵向分隔也阻碍了组团间的联系。基地内部工业和居住夹杂,更新区域和新建区域并存,不仅影响了城市形象也产生了互相的干扰。此外,由于现状生活性公共设施不足,布局零散,导致城市缺乏活力。因此,如何通过交通、景观以及功能等要素的重新规划,织补和缝合城市各系统,是本次规划面临的重要问题。

2 总体城市设计的实践

通过对现状问题的分析,本次总体城市设计在“城市双修”理念的指导下,提出“共生网络、山水智城”的总体思路,旨在协调城市发展和山水资源保护的基础上,缝合城市空间、凸显山水特色、理清城市结构、塑造活力空间和彰显地方文化。因此提出五个方面的规划策略。

2.1 生态修复——共生网络织就山水海绵

遵循基地的自然地形和水文特征,基于“因地制宜”的原则,整合敬亭山西南现状山体和丘陵,形成敬亭山至彩金湖的山水生态走廊。采用生物与还土工程相结合的方式对基地内被破坏的山体进行加固,采用造林、植草、种藤的方式对山体进行水土保持,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结合现状植物园,加强本地植物的保护和维育,逐渐恢复廊道内的植被多样性,与敬亭山生态系统链成整体。在此基础上,通过生态连接通道和栖息生境的建设为生物迁徙和栖息提供场所。

结合地形的自然排水分区,通过暴雨模拟计算和汇水分析,优化现状河道线型形成贯穿基地的五条主要排洪通道。利用现状水塘拓展成湖、设“闸”筑“坝”调蓄雨洪。根据河流两侧用地功能的差异,通过对河流季节性驳岸的高差设计,塑造安全、亲水的空间效果,增强滨水实用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公园、林荫带、道路绿化等空间设置雨水花园、生态草沟等生态设施,形成完整的海绵系统和活力开放空间网络。

2.2 空间缝合——全面链接完善城市结构

采用交通优先的方式缝合城市空间,重点加强东西交通联系,除总规确定的宝城路外,结合现状路网,连通创业路与西林路、日新路与双塔路,形成“一主两次”的横向交通联系,解决城市东西轴向交通问题。增设跨越沪渝高速公路的城市道路,加强组团间联系。

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公共中心。将原规划中沿路零散布局的商业服务业功能调整至中央公园西南部,通过一体化的设计打造标志性的城市商务休闲中心,与老城传统商业中心错位互补,打造提升宣城未来竞争力的引擎。

2.3 功能织补——融合发展筑就综合新城

发挥地区生态环境基底优良的优势,融入区域创新网络,在现状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上引入都市生活、创新生产和旅游休闲等三大功能实现功能的有机织补,打造产城融合的现代化综合新城。依托“敬亭山—彩金湖”生态走廊布局生态旅游功能,打造宝城路城市发展轴和清流路产业发展轴。通过用地整合打造商务休闲中心;结合彩金湖现有体育、文教功能,植入生态办公、会展、滨水休闲等功能打造文体生态中心;统筹考虑产业转移示范区布局,规划商务办公、会议酒店、创客小镇、生产研发等功能打造产业服务中心。通过优化居住用地布局,形成适度集聚的居住空间,并通过绿色交通系统串联各功能分区。

2.4 活力空间——点睛聚核塑造魅力都市

通过山水与建筑空间的拓扑重构,形成城市轮廓系统;结合视廊分析进行高度、强度控制,形成显山露水的魅力都市。

重点打造城市商务休闲中心。通过都市文化休闲轴的塑造串联九曲公园与中央公园,以二层平台、下沉广场、林荫步道等多维空间组织多样功能。通过高层建筑群的错落形成都市山峰与敬亭山遥相呼应。

结合中央公园打造宣城地标“书香广场”,提供特色餐饮、文化休闲、观光游憩等功能。并于视线交点布置地标建筑——文峰塔。以卷轴为意向,与中轴之笔、水之墨和池之砚构成文房四宝的设计寓意。结合地形高差,形成地景式建筑、瀑布叠水等特色景观,打造高山流水觅知音的特色空间。

2.5 文化演绎——皖韵新风突显人文底蕴

将现代时尚文化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打造多样化的特色空间和游憩线路,形成皖韵新风,凸显人文特色。重点打造“敬亭山—彩金湖”游憩走廊,通过连续的路径设计,形成蜿蜒起伏、观山揽水的游憩系统,串联诗酒、亲子、生态、户外、水岸等五大主题休闲园。依托宣酒厂,利用南侧山体和现状村庄打造诗酒文化园。以现代徽派建筑演绎白墙绿树、水陌交融的文风诗意;结合清流湖打造亲子度假园,通过齐全的设施和独特的环境让人享受四世同堂的时光;现状植物园则为宣城提供植物观赏和生态维育的场所。宝城路南侧,借助丘陵地形打造户外运动公园,体验山林探险、健康乐活的郊野风情。围绕彩金湖打造水岸田园,描绘水韵都市、田园生活的美好愿景。

3 结语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不仅是规划的理念也是规划管理方式和城市建设方式转型的方法论,是城市转型发展时期解决“城市病”的重要切入点[3]。本次宣城西部新城总体城市设计的实践表明,“城市双修”与总体城市设计的结合既有利于弥补城市设计单纯空间形态论城市的片面与不足,也为“城市双修”的落实提供了规划方法的指引和后续管理的抓手,将更有利于其长期持续地在城市规划、管理、服务等方面发挥切实可行的作用。

猜你喜欢
城市双修双修宣城
司尔特宣城公司举行消防演练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城中村改造研究
安徽省宣城地区南漪湖湿地植物调查
《宣城小镇》
浅析“城市双修”视角下的滨水公园设计——以界首沙颍河公园为例
宣城以外看宣城
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双修”
谢金英:德与艺双修 雅与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