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斐
(上海市浦东新区环境事务管理中心 上海 201203)
核与辐射已由混乱的多头管理演变为清晰的统一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明确了环境生态部作为核技术利用活动的主管部门,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则进一步确立了辐射安全许可证制度,即以辐射安全许可证作为实物载体对辐射环境安全进行全过程监管[1]。
按照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分类管理办法和各级环保部门职责分工要求,基层环保部门主要对销售、使用Ⅳ、Ⅴ类放射源和Ⅲ类射线装置单位的辐射安全和防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对辐射安全许可证的管理,主要包含许可审批以及台账维护。
辐射安全许可证申请结合了网上和线下两部分,申请单位需要分别在全国核技术利用申报系统和环保部门受理窗口提交申请,再由经办人进行纸质材料、系统填报和现场踏勘审核,确认无误并完成审批流程后方可在系统上打印许可证正副本,申请单位再从窗口领取证书,整个审批时限为一个月。
辐射安全许可证的许可条件因申请种类和范围而异,与环境安全风险等级高低和社会潜在危害程度大小有关,所以放射性同位素比射线装置要求更为严格。申请单位必须设置辐射安全管理机构,建立辐射安全管理制度,配有持证上岗的辐射安全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并配备辐射检测仪器和个人剂量计。工作场所则必须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建造辐射防护屏蔽设施,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等。
信息维护是辐射安全许可证动态管理的主要手段,核技术利用单位如有不涉及行政审批许可的信息变动,应及时自觉在全国核技术利用申报系统提交审核,例如辐射安全管理机构及工作人员信息调整、更新培训信息和个人剂量等。而对于无需环评审批且未超许可数量的设备新增或更换的情形,还需辐射安全监管机构在辐射安全许可证副本台账上作出相应的修改。
辐射安全许可证的核发需要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而审批权限的不断下沉使得基层环保部门审批数量持续增加,审批人员可根据不同类型的申请和材料,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来保证审批质量。
作为辐射安全许可证的“生”,首次申请需关注辐射项目环评审批文件、辐射安全管理制度、工作人员培训体检和辐射检测仪器配备等方面;对于重新申请,重点查看原有项目辐射安全管理和新增辐射工作场所情况。对于变更申请,主要核对营业执照,保持工商信息与其相一致;对于延续申请,侧重于核实辐射安全工作总结,注意工作人员培训证书是否过期等等;作为辐射安全许可证的“死”,注销申请需注重于确认辐射工作场所退役和废旧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处置情况。
辐射环评审批是辐射安全许可证审批的前置条件,自环评登记表执行备案制以来,基层环保部门的辐射安全许可证审批成为环评登记表检验的第一道关口。辐射环评备案容易在建设地点、备案依据和环保措施等内容出错,需要仔细审阅。而对于辐射安全规章制度,要对培训制度、监测方案和应急响应等环节进行把关。
信息化是辐射安全许可证管理的必要手段,核技术利用单位名册信息需跟随辐射安全许可证的日常管理而更新,并及时与检查人员信息共享以便为辐射安全监管工作提供信息支撑。许可档案以纸质和电子版的形式,主要涉及到受理材料、流转记录、审批结果等。
辐射安全许可证有效期为5年,过期就相当于无证,须重新申请。审批人员应在许可证到期前3个月提醒核技术利用单位,到期前1个月督促其进行许可证延续申请。
一是核技术利用单位辐射安全工作意识不强,部分单位只注重其盈利性而忽视安全性,将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事项仅仅认作为履行环保手续,未真正理解执行辐射安全工作相关要求,也未深入学习核安全文化相关内容;二是辐射安全许可证覆盖率有待提高,无证使用情况依然突出。从环节上看,部分射线装置销售单位不了解辐射安全许可证制度,导致连锁反应。从行业上看,教育、科研系统放射源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口腔、宠物诊所无证经营情况仍待消化;三是辐射安全许可证在卫生行业影响力不够,虽然占据了辐射安全许可证的半壁江山,但受限于行业主管因素,医疗机构对辐射安全许可证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放射诊疗许可证,工作人员往往将放射诊疗与辐射安全相混淆。
一是强化核安全文化宣贯,核安全文化是核技术利用单位辐射安全管理的灵魂,需从核安全文化制度建设、核安全文化人员素养、核安全文化持续性等方面推进核安全文化宣传和贯彻[2];二是加强无证排查和部门联动,基层环保部门应从源头获得核技术利用信息,并与卫生、农业等部门协调配合,将辐射安全许可证作为行业准入的前置条件;三是加大放射源和射线装置豁免力度,进一步放宽对能量等级低、环境影响小的辐射设备的豁免标准,以减轻监管工作压力和企业经营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