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14井地下水位异常分析及环保意义探讨

2018-02-04 22:03杨林根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8年7期
关键词:巢湖井水含水层

王 俊 杨林根

(1安徽省地震局 安徽合肥 230031 2巢湖市地震办 安徽巢湖 238000)

关键字:巢湖14井;水位;异常;成因;环境保护

1 引言

巢湖14井深331m,位于安徽巢湖北郊的皖维集团内,观测含水层270.73-301m,为泥盆纪系砂岩,属孔隙裂隙承压水。构造上在滁河断裂与东关断裂交汇处,其西侧是郯庐断裂带。井孔区域为江淮剥蚀丘陵,地势北高南低,山岭多由泥盆纪沙岩组成,斜坡为灰岩,岩溶较发育。拥有数字化水位、水温观测手段,受降雨影响显著。这反映该井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加强资源与周边环境的保护作用对该井数据观测质量尤为重要。

自1985年观测以来,该井水位陡降主要表现为震后效应,但也有4次不是震后效应,那么研究这一类型的水位陡降异常,对地下水微动态研究有重要意义。

2 异常概述

2017年8月24日21时11分,巢湖14井水位自1.134m突然陡降至1.225m,幅度达9.1cm,然后在低值按固体潮形态波动变化。曲线总体形态如历年水位陡降时一样,似同英文字母“L”,因此,将其命名为“L”型地下水异常。同时段内井孔水温出现缓慢上升,幅度约0.0052°C

3 异常分析处理过程

依据地下水动态干扰异常识别的4个相关性原则,即成因上、空间上、时间上及强度上的相关性(车用太等,2011),调查组开展了现场核实工作,一检查仪器,实测水位,其表明水位变化真实;二调查周围环境,发现井孔周边正进行大面积房屋拆迁,但时间上不相关,且在方面拆迁过程中未引起强振动或施工破坏井管等现象,故本次变化暂时与环境变化无关(但后续的大范围拆迁,可能引起地面的振动,可能对该井水位观测产生影响,因此当地政府应积极响应,快速稳妥地与拆迁公司协商,加大对观测井周边观测环境保护作用,尽可能地将影响作用降到最低)。三是认真梳理历史水位资料,结果表明该井水位曾多次出现陡降异常变化,其多为震后效应,如2008年汶川地震、2011年日本地震。但1999年12月安徽利辛4.1级地震前,水位先突升再陡降,完成了一次水位异常的完整形态变化过程,但与这次异常形态明显不同。此外在一次强降雨或长时间降雨后,引起水位上涨至1.1m以上时,也会引起水位下降,2012年以来,每年均出现类似“L”型陡降(含本次共有6次)。四是分析同井其他观测手段情况,发现水温也呈缓慢上升变化。

4 异常分析与结论

4.1 异常特征

(1)巢湖14井水位陡降前有一较长时间连续、缓慢上升过程;

(2)当水位上升到1.1m以上时,随时可能发生瞬间水位陡降;

(3)当水位陡降稳定后,水位在无降水的情况下,变化缓慢,均值曲线成水平状态,转为正常运转,整点值曲线水位陡降前后成“L”型。

4.2 异常分析

排除干扰后,为进一步解释该井水位陡降异常,同时段内水温缓慢上升变化的原因,分析井孔-含水层系统环境是否存在地质活动影响,例如井壁塌方、裂隙“张合”等作用。若井壁出现塌方,裂隙增大,水位可能会出现陡降,就承压井而言,水位陡降后应为“恢复曲线”形态(孙佩琦等,1990),但本次异常出现陡降后水位持续平稳波动,似乎是水位在运动的过程中呈新的“平衡”状态。当井下出现裂隙出现“张合”运动作用,水位和水温的异常形态,都应该是呈“尖波”状或是“几”字型(孙佩琦等,1990),不应是“L”型。因此上述两种机理都不能解释本次水位异常陡降。具体分析如下:

(1)井水触发波引起水温变化情况。该井于2012-2014年间曾发生三次水位陡降异常,异常后均进行现场核实工作。主要开展了提放水温探头、水温梯度实验(图2a、2b)和井下探测等工作。这些操作都会引起了井水位的振荡,振荡后的水温变化基本是呈“V”形,即是先降后升,与2015年尼泊尔地震的震后效应类似(图2c、2d)。可见外界环境干扰,如强振动、爆破等可能引起井水触发作用而引起水温的变化,极大干扰了对异常性质的判定;而《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中明确规定,为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充分保障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顺利进行,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的义务。在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的新扩建等工程项目必须重新规划,以避免或减小影响。

(2)当UPS电源在不供电时,巢湖14井水温呈“V”字型异常情况。巢湖14井水温因UPS不供电时,也会形成的“V”字型异常,不同的是同时段水位未发生变化。以2014年6月19日的水位异常为例,19日18时观测仪器除195m处水温仪器自带蓄电池还在工作外,其他仪器全部停运后。据分析意见,将市电直接接入仪器总供电插座上,仪器开始正常工作。经查UPS在15时04分已经不供电,18时17分接上交流电。UPS停运194min,表明供电不正常,明显影响观测设备的有效运行,这给前兆异常的判定带来困难,故需进一步优化资源,保护观测环境,保障地震监测设备的良好观测环境,为地震预测预报工作发挥效用。

4.3 分析结论

(1)巢湖14井水位陡降机理是:当井水受触发或处于高水位状态,井孔-含水层系统中的污垢(如悬浮物、微生物等)在孔裂隙中,对流体运动的阻力有着进、出的差距,即流体进入井孔的阻力小于井孔返回含水层的阻力,当井孔水位高于含水层流体压力达到一定限值时,平衡失效,流体突破阻力,迅速返回含水层的孔裂隙中,产生了伯努利效应(李华等,2013),孔隙压力下降,即水位降低,然后在调整的过程中,形成新的平衡状态。

(2)井孔流体长期静置在孔径很小的裂隙内,容易形成上面温度低,下面温度高的逆温层。当井水受到触发后,极容易产生热对流,使得上面温度低的流体下行,下面温度高的流体向上运动。所以井水触发,如地震波冲击时,水温会先下降,后通过含水层围岩和孔裂隙中的流体供温而上升到新的平衡点。如果井区含水层受到地震波的冲击荡涤较大时,孔裂隙的状态会发生改变,增大时,水位还可能下降,水温可能上升。

(3)2017年8月24日巢湖14井水位陡降是一次短期的变化过程,可能该井孔长期静置,井孔-含水层系统的孔裂隙中污垢淤积较严重结果,在外界触发(夏季降雨)使得裂隙中的悬浮物、附着物以及泥沙杂质等发生迁移,流水增大,产生的伯努利效应,它是巢湖14井水位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既不是地质活动的结果,也不是震兆异常的表征。

(4)这种特殊的运动形式,可能与井孔自身结构、水文地质条件等相关。因此当地政府部门应在后续施工改扩建项目施工中,高度重视周边环境保护工作,在地震观测井环境保护范围内,严格禁止地下水开采或深井同层抽、注水、施工振动等作业,以保护区域的水文地质环境,创造良好的观测环境,有效地保证观测数据质量。

结语

综合上述,远大震对该井区域内的观测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及构造环境具有一定影响,井孔-含水层系统在震后出现相应表现。因此应加强地震监测环境保护,确保地震观测数据质量,对地震预测预报发挥积极作用。地方政府应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资源与环境,保护地震监测设施,确保观测仪器正常运行,以最大限度避免在地震监测范围内的观测环境遭受破坏,真正将地震监测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实现地震预测预报事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巢湖井水含水层
基于广义径向流模型的非均质孔隙含水层井流试验分析
第八章 不速之客(续)
井水的奥秘
巢湖,我的母亲
巢湖,我的母亲
天津地铁深基坑深层承压水水力联系试验研究
人们常说“井水不犯河水”,井水和河水真的没有关系吗?
巢湖玉卮意蕴长
华能巢湖电厂脱硝系统的改造
混合抽水试验在深埋含水层地区水文地质勘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