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启 佘雁翎 付丽洋 冯 旭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公司 江苏南京 210093)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会直接影响生态环境安全、食品安全以及人体健康。我国污染场地数量多、分布广,污染场地环境调查土壤监测点位布设是掌握土壤污染现状的前提条件,直接影响到调查结果的真实性、代表性等。采样点位布设的密度与土壤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和代表性成正比例关系,但过密布设点位又会增加调查、监测成本。因此,为获得理想的调查效果,采取合理的土壤监测点位布设方法,在调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土壤监测点位是后期监测的基础,因此,点位的布设要兼顾现场安全、交通、场地内构筑物分布等因素,不能因点位布设不当而造成土壤采样、监测无法开展。
土壤监测点位的布设既要满足本次监测的现实需要,也要满足土壤环境治理风险管控、长期监测的客观需要,点位布设要具有连续性。
根据土壤类型、土壤区位特点以及利用方式等不同,监测点位的布设要兼顾土壤的各种类型,为土壤污染场地调查,全面掌握土壤现状提供支持。
土壤监测点位布设密度与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和代表性成正比例关系,但也要兼顾经济性,否则会增加监测调查分析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布设能够最具代表性的点位,达到污染场地环境调查目的。
针对污染场地调查的面积过大,土壤特征相近、土壤使用功能相同的区域在初步布设相应的监测点位时,可采取随机布点法进行土壤取样。首先根据疑似污染场地的实际面积,以及土壤疑似污染的状况确定网格的密度,并将土壤监测的布点网格调整成三角形、方形等规则形状,便于网格划分。待网格划分确定后,再随机抽取相应的网格进行土壤取样,要根据土壤污染场地面积、污染程度以及土壤监测的样品数量要求确定随机布点的数量。在取样时,应在网格中心位置处取样,要保障取样能够代表该区域土壤的污染现状。若网格划分的面积过大,还需要进一步细分若干小网格,在小网格中进行取样混合,作为土壤监测样品。
分区布点法主要是针对土壤原始状况保存较好,各区块功能明确,调查面积较大等等。分区布点应尽量保持使用原有地块界线作为监测区边界,保持地块原有形状;同一深度地块严格按照同一类别划分监测布点;根据污染场地污染物种类、途径及方式确定监测点位布设;点位区域过大时,应将其划分为若干小块进行布点。根据污染场地的现状,要从污染场地布防区外围四个方向对未取样土壤进行采样监测布设。
系统布点法又叫网格布点法,主要针对土壤污染特征不明确或者场地原始状况严重破坏的地块采样布点。将场地划分成若干面积相等的地块,每个地块布设一个检测点位。系统布设法适用范围较广,尤其是场地原始状况被严重破坏,土壤污染分布不明情形下。系统布点法受网格大小的影响,因此,网格越小其取样精度会越高。
取样点平面布置完毕后,需要确定纵向布点,可按照0-3m内,每隔0.5m取一个样,3-6m内每隔1m取一个样,6m至地下水水位每隔2m取一个样,也可以根据场地污染物迁移特征、土壤特征、管线分布等现场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取样深度。针对超标的初步点位,在其周边以20m*20m进行加密点位布设,并根据情况布设边界控制点,为计算修复土方量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
采用分区布点法,对某焦化厂及其周边土壤进行分区点位布设。该焦化厂占地面积320亩,1990年投产,对焦化厂周边的农田土壤调查按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对表层土壤布点,沿着厂区东侧运输道路绿化带选择20个采样点,并对采样点位的表层土壤进行取样。采样点位布设根据区域地形地貌特点,按照前后左右距离100m布设,采集30个点位表层土壤。对焦化区,根据《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25.2-2014)按照40m*40m划网格布点,纵向采样深度至地下水水位处。通过分析样品获得该区域土壤中的锌、铜、铬、砷、铅等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类有机物超标,最大污染深度达6m。
目前,我国污染场地分布十分广泛,场地污染类型和污染程度差异较大,污染场地的调查、识别方法以及常规污染调查都存在较大差别,点位的布设以及现场采样都会对污染场地的调查结果产生较大影响。因此,熟练掌握不同点位布设方法的操作流程、适用条件和特点,对提升污染场地环境调查土壤监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