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风科
写作能力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当前的中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生,被“写作乱象”困扰着,写作能力差,水平低下,仅有24%的调查对象完成了大纲规定的写作任务;90.67%的调查对象从没有作文单项发表(或获奖)的经历;在各级各类——包括校级——期刊上发表(或获奖)作文2000字以上的人数仅占同类学历总人数的1.3%。
写作是语文知识的综合积累,写作能力的提高意味着知识功底的不断夯实。事实证明,90%的中学语文尖子生都写得一手好作文。甚至有专家预言,未来的语文考试“得作文者得天下”。另外,作文与生活息息相关,专业写作、自由撰稿、制片编导已然成为高薪职业律师、广告、宣传也备受青睐,书信、申请、自荐书等无不影响着大家的生活:《课程标准》也有“(初中生)課内习作每年六次左右~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练习作”与“(高中生)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每年)不少于2万字”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应当十分重视。”
也就是说,中学生虽不是作家,但写作是“必须的”;写作不但不是可有可无之事,而且是求学过程中的一堂必修课。这就要求中学生得从学习任务的角度出发,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去正确认识写作,并以端正的态度对待写作。也即:他们不能考虑写不写的问题,而是要考虑如何写的问题。
诚然,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学生写作水平偏低。如:作文教学行为的不规范,市场上作文教辅资料的借鉴性不强,平台低、奖励少,学生写作积极性不高,应试作文模式限制了字数以及学生的思维,阅读量跟不上等等,但根本原因还是写作意识问题。学生不想写,不喜欢写,被老师逼着写,作文只是为了应试完成任务……这种意识障碍成了中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拦路虎与制约语文素养积淀的瓶颈。
虽说不能把任何问题都归结为意识问题,但是写作——尤其是中学生写作,关键还是意识问题,制约学生写作能力和水平的因素主要有:
一、阅读量
相信,很多人已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为帮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圣经,笔者也深信不疑。《大纲》规定初中生课外自读每年不少于80万字;高中生课外自读每年要达到150万字。
但调查发现,只有10.4%的初中生和不到25%的高中生每年的课外阅读量超过60万字(也就是规格为32开、375页的两本书)。每班四五个孩子每年的课外阅读超过两本书,其余的呢?在这种情况下,要让课外阅读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还得考虑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我们知道,多元文化时代,“开卷有益”这一曾经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律也该被否定了。或许,我们的学生“不读书”的事实,已经根本不需要用数据去证明了。
二、写作习惯
非常佩服有的小学老师,他们能让学生坚持写日记三四年不间断地非常佩服有文化的家长,他们能让孩子持续写日记十几年不间断。毋庸置疑,像写日记这样的好习惯确实能提高写作水平。笔者也多次效仿,但都成了效颦学步,半途而废了。一是没有精力监督检查,二是“日记”已成了学生的隐私,不容侵犯。
叶圣陶认为:“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而这种习惯就是由于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写作定当如此,可学生的现实也不容乐观:写作时间不能保证,写作量都上不去。
调查发现,只有不到14%的中学生才“随时写作”;而有近一半的调查对象是“在老师布置作业时写作”。笔者的观察也是这样银多学生写作只是为了敷衍作业,拖时拖欠者也见惯不怪,至于将写作当成习惯者,全年级都寥寥无几。
在所有调查对象中,只有一半多一点的初中生完成了《大纲》规定的写作练笔任务(每年不少于15000字),高中生完成任务(每年不少于20000字)的还不到23%。
三、作文教辅
笔者承认,写作类教辅资料确实能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有34%的调查对象也坦言自己的写作知识来自“教辅资料”,更有43%的高三学生认为,在写作知识方面,“教辅资料”比“老师讲授”给得更多,但农村学校的情况有所不同。
农村学生经济实力差,学习除了学费、书本费外基本不投资老师也不愿意更不能给学生推荐此类资料,因为大家深知作文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周期很长的工程:家长认识不到位:既有老师,何须资料?低年级学生一般认为,作文水平有待提高便是定能提高,只有到很难提高之时,才肯买教辅资料以求速成。
况且,市场上绝大多数写作类教辅资料都是市场经济的副产品:空泛不专业,抄袭无见解。辨别能力不强的中学生买了不去看,看了不会学,学了不会用,借鉴性大打折扣。
总而言之,任何一种实践活动,都得靠意识支配。中学生,就要在外在刺激和内在完善中,逐渐地培养他们的写作意识,激发写作冲动,以至产生写作兴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