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视剧《似水年华》的创作特色

2018-02-03 22:03王淼
文教资料 2017年29期
关键词:电视剧黄磊

王淼

摘 要: 由黄磊自编自导的电视剧《似水年华》,作为“新人文剧”作品,在上映之初就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似水年华》在创作、拍摄、意境、画面、结构等方面,都有着独树一格的艺术特色,并对文学创作和影视剧改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系统梳理了“新人文剧”的内涵,对电视剧《似水年华》的创作手法和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作品虽是“新人文”的代表,但同时也容纳吸收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即使在传播媒体如此鼎盛的时期,即使在电视剧不断创新发展的新形勢下,《似水年华》称得上是一部佳作。

关键词: 黄磊 新人文剧 电视剧《似水年华》

一、简介

新人文电视剧,简称“新人文剧”,有关“新人文剧”的概念,至今仍没有明确的界定。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叶佳,最早提出了“新人文剧”概念。她认为“新人文剧”是一种具有自觉的人文主义倾向、深厚文学底蕴和浓郁人文气息的电视剧,既有理性的思考,又有深沉的情感魅力,拍摄上注重凸显导演鲜明的个人风格,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和自我价值,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与关注,着力于对人物性格,特别是心理、内心世界的细致表现和复调揭示。其惯用的手法是寓情于景、寓情于象,在自然景物的展示中渲染情感,在人物视觉造型和场面的铺排中表现情感;强调镜像叙述方式和话语形态的多样性、灵动性,在故事模式、表现手段、制作态度等方面相较于传统电视剧均有所突破。还有不同的专家和学者都对“新人文剧”发表过自己的观点,提出过不同的见解,这些观点和见解都为研究“新人文剧”给予了更多方面、更深层次的思考。

由黄磊自编自导自演的电视剧《似水年华》作为“新人文剧”的代表作之一,表现出了唯美浪漫的意境又富于深刻内涵的美学特征,作品诗意盎然,人文气息浓厚。该剧讲述了图书管理员文北京硕士毕业后,回到故乡,终日整理馆藏的大量古籍借以修补内心的伤痕,在一次偶然交错中,在书馆一排排高大的书架后面,他与台北的设计师英不期而遇,两个相似的灵魂在似水的年华里彼此吸引,彼此靠近,却终究在成长的岁月里错过的故事。故事在乌镇和台北取景,更结合了动画的因素,使我们感受到了现代的浓厚的人文气息与诗意化的叙事风格,将观众带进了一个亦真亦假、如梦似幻的意境当中,也让更多的人认识了乌镇这个安详、恬静的江南水乡。

二、创作特色

(一)情景交融

《似水年华》这部电视剧,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故事主要以江南水乡乌镇为背景,作品将乌镇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与人物的喜怒哀乐相结合,与故事情节相结合,所呈现的意境,就如江南水乡一般,静谧祥和,若隐若现。剧中的小桥、流水、人家,乌篷船、青石板路、绿苔,乌顶白墙、雕花门扇、蓝印花布,不仅作为剧中的重要场景,而且是推进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导演对于场景的拍摄,就好像给我们展开了一幅风景水墨画,在这幅水墨画中,我们看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在里面活动。故事的主人公文和英在乌镇相遇,平行交错的小桥,葱翠灵动的河水,一条条湿漉漉的巷子,随风飞舞飘动的蓝印画布,每个镜头都是一幅水墨画……无不吸引着我们。两个人没有防备的邂逅,读懂彼此的刹那,相遇的甜蜜,不能相守的悲伤,彼此思念的痛苦,给古镇笼罩上一层纱,让我们透过情、透过景,体会到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及整部剧的悲剧基调。

台北的景色与乌镇相反,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热闹的街道,喧哗的人群,都与乌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样的情景下,人们的内心应该是愉悦的、欢乐的。但英回到了台北以后,和未婚夫相处的尴尬,对未婚夫的依赖,对文的思念,对未来的迷茫,与台北喧闹的景色又形成了对比,一种内心的缺失和孤独感油然而生,同样都凸显了整部剧的悲剧色彩。

(二)时空交错

《似水年华》中另外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就是对于时空交错的展现。一个是地点的交错,一个是时间的交错,一个是空间的交错。交错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想体现这一“错”字,在交错的时空中,揭示两个人终将因为“错”而不能在一起。

剧中对于时空交错的拍摄非常独特且具有代表性。首先是地点的交错,主人公各自生活在乌镇和台北,所以有不同生活的交错,看似是不同地点场景的转换,实则是人物情绪和心理的交错。文因为思念英,去了台北,英因为思念文,去到乌镇,但即使转换了地点,他们还是没有见到,这都体现了两个主人公终将错过的事实。

其次是时间的交错,在两人的生活中,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思念着对方,一起听的音乐,一起走过的路,一同看过的风景,都是能够勾起思念的地方。但两个人却在交错的时间,在相同的地点,做过同样的事,遇到同样的人,正是因为时间的交错,使得他们最终究还是错过了。我们作为观众,站在第三方的角度,眼睁睁看着他们彼此错过,却又无能为力,无疑增添了不少惋惜与无奈。

最后是空间的交错,导演熟练地运用了蒙太奇的拍摄手法,讲述了在台北的英,遇到了一个小女孩,和她的对话,与在乌镇的文和小女孩玲儿的对话拼接在了一起。他们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面对不同的人,却回答出了相似的答案,整个剪辑非常自然和谐,表现出了文和英,虽然相隔一方,心的距离却好像近在咫尺,彼此心意相通,心有灵犀。

文曾去台北找过英,英在北京的乌镇宣传手册上看到了文,这种空间的交错感,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如果早一秒,如果有如果,一切都会不同。

(三)虚实转换

这部电视剧的另一特色是运用了大量的手绘动画,作为故事情节之一。动画生动唯美,弥补了电视画面中所出现的不足,特别是金黄色的树林,仿照乌镇的湖泊,飞动的大雁,以及文为了眺望英而建造的无顶塔。动画或作为单独的情节出现,抑或作为真实场景的一部分,虚虚实实,亦假亦真,都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似水年华》这部剧显得更加浪漫、梦幻。《似水年华》播出于2003年,对于这种超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即使在现在也可以说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创新性,在当时来说更罕见。endprint

这种虚实结合的好处是使观众看到的画面更加生动,也使整部剧充盈了一种浪漫的气息。同时,弥补了实际拍摄、因条件所限的不足。比如:一拍手就会掉落的树叶,不断建造的眺望塔,我们看到了童话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了创伤,不停奔跑,并亲手推到了可以眺望远方的无顶塔。作品拍摄中的虛实结合非常紧密,在虚实交错间,让我们分不清哪里是梦境,哪里是现实,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世界。动画的使用,对于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表达得更加真实,更加生动,更具象化。

(四)动静对比

对于这种动静的对比,主要体现在乌镇与台北的动与静,以及英和另一个喜欢文的小姑娘默默的对比。

乌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静谧、古朴、温柔,身处乌镇,就好像置身于现代的桃花源:民风淳朴自然,人们友好的相处,生活方式单一,待人真诚好客;而台北,现代、喧闹,身处台北,我们看到了一栋栋高楼大厦,人们为了生计打拼,行色匆匆,人们之间感情冷漠淡薄。种种种种,一静一动,都让我们都看到了乌镇与台北的截然不同,不管是景色还是人物,都有着天壤之别。但就在这种巨大差别之中,男女主人公却出奇的相似,他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说过同样的话,做过同样的事,对方就好像是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

默默是这部剧的另一个主人公,从小在乌镇长大,与文青梅竹马,深深喜欢着文,但文却只把她当妹妹,文和英分手后,和默默在一起了,最后两人结婚生子,安然渡过了自己的一生。可以说《似水年华》中所有的人物都是与名字相符的,甚至与演员本人都很相似,只有默默是例外。她有着与名字相反的性格,她热情、开朗、阳光,这与英的沉静、恬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和英最后一次见面是在乌镇,两个人都对命运做出了妥协。文和默默最后结婚生子,两个女主人公结局的不同,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结语

《似水年华》作为“新人文剧”的代表,融合了古典与现代的因素,超脱于古典,却又回归于传统。在艺术创造上,独具匠心,别具一格。作品为我们展现了一段浪漫唯美又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但它又不只是爱情故事,我们看到了剧中的作者因为爱情,而衍生出的对于成长、等待、时间、命运、人生等的感悟,这些感悟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人的口中娓娓道来,含蓄却又深刻。

许多年过去了,《似水年华》仍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感动,不管是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自然风光的展现,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在黄磊描写的童话中,看到了人物的悲欢离合,也感受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是故事的主人公,其实也是生活中的我们自己。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段爱情童话,里面包含了所有我们对于爱情的幻想,但童话毕竟是童话,我们还是要回归现实,但无法否认的是爱情的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中都留下了抹不去的难忘记忆。

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叫作乌镇的地方,我们曾在那里获得快乐,也曾在那里迷惘。它的美,是一种令人迷失又令人绝望的美,是年华逝去时留下的痕迹,一切都好像冥冥注定,故事注定会发生,也注定会结束,我们在这之中,经历成长。就像诗人聂鲁达在那首《似水年华》当中写的诗句一样:“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我们都曾醉在水乡,任年华似水,似水年华。

参考文献:

[1]叶佳.诗性气质与唯美视听——“新人文剧”现象探析[J].影视评论,2009(23).

[2]曾庆瑞.电视剧原理(第二卷·文本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3]谢谐.岁月匆匆过年华似水流——电视剧《似水年华》赏析[J].艺海,2014(3).endprint

猜你喜欢
电视剧黄磊
Enhanced mechanical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two-dimensional SiC and GeC with temperature and size dependence
黄磊:我的“麻烦”来得刚刚好
黄磊 爱需要好好经营
Study of the natural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motion in the moon pool by the semi-analytical method*
大众狂欢到政治泛化
以《红高梁》为例浅析从小说到电视剧的改编
农村题材电视剧改编设想
IP热潮下网络文学影视化的理性发展
影像圆融:小议多元叙事视角的选择性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