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学科,也是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水平的重要学科。从目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上看,其在教学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本文主要从分析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究如何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以进一步促进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与优化。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问题;策略
高中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的一站,把好高中人才教育关与培养关,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等具有重大意义。伴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才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大,带来对不同阶段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高中政治教育,其教学是否取得实效,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与培养至关重要且影响深远。为此,需加强对高中政治教育研究,通过进一步优化其教学模式、策略、方式以及手段等,达到高中政治有效教学的目的。
一、 高中政治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也在不断推进课程改革,且取得相当成效,教学有效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同时学生对政治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也逐步被激发和培养起来。然而在推进政治教学改革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与不足,这些问题及不足,不仅制约政治学科改革整体进程的推进,而且也影响着学科教学整体成效。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包括教师对学生个性化发展重视不足,教学上偏重共性发展而忽略学生个性发展,从而影响学生主体性与个性化作用的发挥;政治课程教学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育,导致学生未能有效掌握运用政治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对学生缺乏有效的引导,造成部分学生在价值观、人生观上存在认识偏差,同时滋长不良心理;课程教学取材单一,未能进行有效拓展并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出现一定的教学脱节现象;教学方法沿袭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形式刻板僵硬,未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等。以上问题在高中政治课程教学现状中较为普遍,且产生此类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学未能立足于教材实际、学生实际、教学实际,未能从生活化角度出发,并采取相应的生活化教学策略及方法、措施等进行教学优化。
二、 高中政治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一) 有助于推进教育改革
现阶段,逐层深入的高中教育改革要求高中政治教学应当回归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在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提升自身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能力,进而有效地推进高中教育改革进程。
(二) 有助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标要求高中政治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现实需要与成长特点,从现实角度出发,将政治学科内容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达到学生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的目的。
三、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探析
(一) 确立生活化的教育观念
觀念是行为的先导,对行为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教学观念直接决定着教师具体的教学行为。在高中政治教学现状中,之所以出现诸多不足,其首要根源在于教师教学观念出现偏差,未能及时有效地更新教学观念,在实际教学中仍然以传统“教师为主体”的观念进行主导课堂,进而导致学生主体地位未能被有效确立,学习主动性作用未能被充分激发。对此,应当首先针对教师教学观念进行改革,促使教师建立起“以生为本”、“生活化教学”等观念,并在实际教学中切实落实,从而实现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正面引导,促进高中政治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 实施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有效,对课程教学整体效率的影响至关重要。与高中阶段其他课程相比,高中政治课程理论性较强,且内容及知识较为晦涩、难懂,若未能有效引导,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则课堂教学整体质量及效率堪忧,且依据作者多年教学实际经验也恰恰证实这一点。课堂教学效率高低、学生学习兴趣高低,无不与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实施密切关联。教学方法独特、新颖,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兴趣,该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升。反之亦然。为此,教师在进行高中政治教学时,应当贴近学生生活,选择学生熟悉、与学生联系紧密的题材进行拓展,同时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将生活化知识有机导入,促进高中政治课堂实现学生共性与个性均衡发展的目标。
(三) 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政治课程与时代主流思想、时事内容等关联密切,因而教师在教学高中政治时,不能“闭门造车”,而应当主动寻求政治课程与时代发展的关联点与契合点,合理选取与利用网络资源,来实现对政治教学内容的扩展与填充。同时,利用网络资源贴近现实、通俗易懂的优势,将艰涩难懂的政治理论知识进行转化,从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实现在认知、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突破与提升。
参考文献:
[1]史璟.关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01).
[2]梁秋.高中政治课堂有效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与方法[J].成功(教育),2013(03).
作者简介:史宗艳,中学一级教师,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