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媛媛
【摘 要】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带动了文化的交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高校作为文化载体之一,单一性的传统审美文化已不能满足形势需要。本文首先分析高校审美文化的特点,在归纳出高校当前审美文化建设模式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多元文化;审美文化;文化建设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的需求从物质层面慢慢扩展到了精神层面,因而带动了新时期文化的发展,而作为文化内涵之一的审美情趣,也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场所,高校自身也有责任和义务提高校园文化尤其是审美文化的建设水平,因为当代大学生具有最新、最迫切的文化需求。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加强高校审美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审美教育水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意味着全民素质的提高,因而具有广泛而现实的社会价值。
1 高校审美文化的特点
文化的基础是经济,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繁荣,文化随着经济的交流而传播。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告诉信息网络的建设,教育的不断发展,不同文化进行着碰撞与交融,作为高等教育活动场所的高校来说,校园文化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种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审美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全面发展方面起着引导作用。其特点也是鲜明的、多方面的。
1.1 主体参与的主动性
大学生是高校存在的基础,所谓的校园文化包括高校审美文化,都是由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积累与创新而产生的,是广受大学生欢迎的,使大学生在参与高校审美文化活动过程中得到熏陶。因此说,大学生是现代校园审美文化实践活动的主体,而这样的主体往往带有自身的思想与判断,在参与活动时能够主动发挥其作用。
1.2 客体媒介的多样性
人通过具体的形象感知美的存在,这就是审美的过程,作为高校审美文化也不例外。高校审美文化的客体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优美的校园景观,二是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而这两者是现代大学生,能够接受的、真心喜欢的、乐于参与的,通过这些媒介获得美感的体验,从感知到认同进而升华,这也是高校审美文化教育的目标之一。
1.3 生活交融的深入性
文化来源于生活,自然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高校审美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而然的与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如影相随,从课堂教学到课后实践,从平日生活到社会实践,高校审美文化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行为,反映出高校审美教育与学科教育具有同等的地位。
2 高校审美文化建设现状
我国高校审美文化建设至今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2.1 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许多高校迫于学生就业形势的压力,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不少高校教师认为审美文化与专业工作无关,觉得开展高校审美文化教育挤占教学时间,而实际成效不明显,认为审美文化教育是可有可无的。受到这样意识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对提高自身审美文化情趣认识不足,对已开设的相关课程和内容,持有敷衍的态度,甚至是抵触的情绪。
2.2 思想道德教育的缺乏
审美文化的基础是思想道德修养,高校审美文化教育的核心是完善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提高自身修养,而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与完善,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将审美文化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使大学生形成以健康向上积极的目光审视这个世界,以学习行为感知真善美,以生活行为实践真善美,方能达到审美文化教育的目的。然而在目前的高校审美文化教育活动中,很少能看到同时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而不少高校将审美文化教育与艺术欣赏教育等同,以传统讲授的形式,向学生传授了艺术理论,导致学生在思想上并未认识到真善美究竟是什么,只是肤浅的认为掌握一定的艺术鉴赏知识就可以提高自身素质。
2.3 健康文化环境的缺乏
高校校园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因此不可避免地与社会环境相接触,校园文化自然会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积极向上的传统文化由于难以较快的领悟其精髓,往往被大学生敬而远之,而一些不良的社会文化,包括网络文化,由于在形式上易于接受,接触门槛又较低,因此受到了大学生的热捧。这样一来,有些低级趣味的文化现象大行其道,使得本来较为单纯的校园文化受到了冲击,文化环境受到了污染,这对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文化素养造成了不利影响。
2.4 教育形式单一
审美文化教育是人文教育的组成部分,既然是人文教育,就应坚持以人为本,在高校范围内,自然是以学生为本,其教学形式应该被学生接受,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师生交流、学生相互交流,达成共识。然而有不少高校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跟上形势的步伐,一味参照专业课程的教学形式,其教学形式单一而死板,知识传递是单向的,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学生迫于考核的压力勉强应付,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一提到文化活动,宣传展板的应用已经到了泛滥的地步,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去观看展板的内容,就展板的内容而言,也仅仅是一些泛泛的介绍,无法达到一定的深度。
2.5 與学生生活脱节
校园审美文化教育本应该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很多高校的审美文化教育过分注重于高雅艺术的教育,很多内容的感悟必须是建立在掌握了许多相关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这使得广大学生望而却步,失去了兴趣。与此同时,一些披着时尚外衣的庸俗习气,比如怪异的形象与举止,却因为学生缺乏相应的辨识能力,而在学生中广为流传。
3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审美文化建设的对策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高校审美文化建设,要注意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吸引学生的广泛参与、深度参与。一般来说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endprint
3.1 优化高校审美文化环境
审美文化离不开环境的建设,健康的高校审美文化同样离不开优美的校园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够陶冶情操,重视个人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从内心深处感知真善美,接受、认同、践行高校审美文化的内容。而校园环境建设又包括制度环境、物质环境、意识环境等方面的建设。
3.1.1 制度环境建设
完善的制度是建设高校审美文化的基础,要建立起高校审美文化教育的保障机制,用制度去规范师生的行为,引导学生的思想道德与审美观念,将健康向上的高校审美文化融入到学校的管理制度中去。
3.1.2 物质环境建设
学校应创造出优美的校园,包括校舍、山水、教学设备、文献资料,使学生感受到直观的审美氛围,自然而然地被环境所吸引,积极主动地探索健康的审美情趣,为高校审美文化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1.3 意识环境
高校应善于利用各种媒体尤其是新兴媒体的力量,加强舆论导向,积极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使学生认识到提高自身审美文化的重要性,从而触动学生主动学习相关知识。
3.2 引导高校审美文化方向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化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导致多种文化在高校校园中碰撞融合,接触网络最多的恰恰是当代大学生,因此网络在高校审美文化的影响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有强弱之分,有优秀与不良之分。各大高校应注意引导学生抵御不良文化的入侵,比如爱慕虚荣、金钱至上、好逸恶劳等,带领学生深入接触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接触的过程中要保持科学批判的态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努力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文化的鉴赏能力。
3.3 构建高校审美文化教育课程体系
各大高校应建立起相关的课程体系,实行模块化教育,可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与该专业相关的审美文化课程,比如针对会计专业,开设会计账簿填列、报表编制等相关内容的优秀范本欣赏,使学生懂得如何能将账簿和报表做得大方得体,符合法律规范,让学生感知到人文之美;再如针对理工科专业,可以开设机械美学、设计美学、工程美学等课程,让学生感知到科技之美。
3.4 创新高校审美文化教学方法
要想讓学生接受校园审美文化的教育,必须要离开冰冷的课堂,摆脱知识传递单向的讲授方法,走出教室,走向校园,被优美的环境包围着的人往往是身心最放松的,尤其是作为大学生的年轻人,一边被优美的环境感染,一边学习讨论审美文化,只有这样,教学效果才能得以保障。在课程考核中,应努力避免考查枯燥的知识,而要将考查的重点放在学生对于审美文化在自身学习生活中的综合运用,学生本人是否真实地感受到高校审美文化的魅力。
3.5 开展多层次的审美文化活动
高校审美文化教育离不开丰富多彩的审美文化活动,在举办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应注意围绕学生的需求层面,开展多层次的审美文化活动,比如针对审美文化鉴赏力较高的学生,举办歌剧、芭蕾舞艺术等活动;针对审美文化鉴赏力一般的学生,开展演讲比赛、师生沙龙、主题讲座等活动。除了校内活动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访一些文化学者,参观一些文化场所。还可以提倡学生自己做活动主角,通过活动展示个人魅力。这些活动要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得到锻炼,将课程教育与文化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4 结束语
大学校园是文化教育的场所,也是各种文明汇集的地方。高校审美文化直接反映出当前的时代气息,大学生的审美素质从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人才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高校的审美文化建设,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的要求,是高等教育的要求,这也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董玲玲.我国普通高校校园审美文化建设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2]吴林富.教育生态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116.
[3]余虹主编.审美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22.
[4]孙玉丽.建构课堂审美文化促进教学目标实现[J].教育研究,2007(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