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生课堂参与度是影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目前高等院校中的大学生课堂学习参与情况并不理想。本文在分析大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大学生课堂参与度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大学课堂教学;大学生参与度;影响因素
一、 引言
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教育理念与大学课堂教学模式已有了很大的创新和进步,但仍有不少教育工作者采用“满堂灌”等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以致造成在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低的现象普遍存在。
从本质上讲,教育是一种促进受教育的人进行自我建构和自我创造的活动。教育是受教育者自身的实践,若缺失了受教育者的亲身参与,教育目标将不能实现。
因此,要保障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就尤其重要,形成一定的策略促进学生深层次参与大学课堂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大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内涵
大学生课堂参与度是高等院校中的在校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行为,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方式和重要环节。阿斯汀的“学生参与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越高,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个人发展越有利。因此,学生参与度被认为是影响高等教育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学生课堂参与度高,意味着学生乐于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大学生课堂参与度不仅是学生积极思考、汲取知识的表现,也是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课堂参与度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学生有效学习发生的过程和机制,监控学生课堂学习的状态,为进一步提高大学教育质量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 大学生课堂参与度现状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质量,而在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若缺失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质量将无法得到保障。而目前大学生课堂学习的现状堪忧,课堂参与度低,无论是对知识学习的深入,还是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如下:
1. 学生的参与依赖于教师发起
大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发起者仅仅是教师自己,而学生的参与方式以及是否可以参与都是由教师来确定,大大打击了学生应有的参与热情,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 学生不愿公开表达自身看法
已步入青年的大学生表现欲下降,并具有“二怕”心理,不敢或不愿在大学课堂上表达自身想法:一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会打乱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会受到教师的批评;二怕提出或回答的问题是没有水平的,会被同学取笑或瞧不起。以上因素造成很多学生不愿或不敢参与课堂活动,大大降低了大学生课堂参与度。
四、 大学生课堂参与度影响因素分析
1. 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很多大学生对自身的未来发展规划并不清晰,认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份大学文凭,因此产生了大学课程不实用的心理,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没有意识到大学教育对自身发展的长期效能。
2. 大学生自律能力较差,受信息化浪潮干扰
在校大学生平均年龄在18~22岁之间,身心发展与自我认知能力虽不断完善,但仍缺少较强的自律能力。在当今社会中,技术和网络的飞速发展以及移动终端的普及,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学生的行为习惯,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诱惑,导致了很多学生大学课堂上玩游戏、上网聊天等,而不愿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3. 受传统的学习习惯束缚
大学生在进入高等院校之前,一直处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和满堂灌的学习环境中,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习惯,并将这种学习习惯一直延续到大学课堂之中,主要以倾听教师的讲授为主,不注重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
4. 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低
高等教育中所涉及的课程内容较为深奥抽象,而某些教师对大学生课堂参与度不够重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方面长期滞后,且所讲内容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衔接,师生间缺乏正常的课堂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
五、 增强大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对策
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是高等院校课堂教学的主要研究问题和重要目标,学生是大学课堂的主体,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能够大大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因此,本文从学生和教师的两个主要方面出发,分析提高大学生课堂参与度的策略。
1. 教师授课方面
(1)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
教师作为大学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不仅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而且要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用心去理解和反思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不断探索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授课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对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内容,教师可以采用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帮助学生理解那些较为枯燥难懂的专业知识。尽最大努力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2)采取易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法。
在高等院校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其中讲授法是目前在高等院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强调教师对知识的解说,不重视学生的参与,因而造成高等院校课堂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需更多地引入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对学生主观能动性要求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索。
(3)擅长运用移动设备App软件。
应用软件(App)在移动设备上的广泛应用使人们的生活拥有了更多的便利,大学生是对App软件使用頻率非常高的用户群。不少公司面向高等教育这个领域,开发了越来越多的教育类应用软件。教师可选择或开发与自己所教课程相关的移动设备App软件为大学课堂所用,让学生正确运用手机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减少学生用手机在课堂上打游戏、看电视剧等不良行为,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便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endprint
(4)适当设置师生角色互换的环节。
在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可以设置师生角色互换的教学方式,即针对一些知识点,设置成让学生讲解的任务,让学生收集资料,做成幻灯片等形式,展示给教师和同学们,并由教师与同学们给参与讲解者打分,该分数可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
师生角色互换必然会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该过程需要学生对知识进行搜集、加工与归纳,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2. 学生自身方面
学生作为大學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应乐于参与教学,主动思考问题,在愉悦的合作环境中,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但目前高等院校中,很多学生存在不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学生自身缺乏一个系统的学习规划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因此,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高等院校不可或缺的一项培养内容,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并辅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让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快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和人生目标,并以此为原则树立长期的努力方向。
六、 结语
大学课堂参与度的提高是保障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仅关系到课堂讲授知识的推进,还直接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才会充满活力,才能有效达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随着学生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学生的课堂行为也在动态变化着,这就要求教师要持续性地、适应性地思考与探讨,促进提高大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策略,为解决高等院校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参与度低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林莉莎,陈红.关于大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几点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72(4):89-90.
[2]叶波娜.提高当代大学生学习参与度的因素分析[J].校园英语,2016,(13):85.
[3]刘国满,盛敬,刘新刚.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引入PBL教学法的探索[J].科技视界(学术刊),2015,(17):48.
[4]王烁.基于学生参与度的课程学习收获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7,(5):49-53.
[5]刘国满,盛敬,刘新刚.基于PBL教学模式的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5,(10):161-162.
[6]马晓霞,马秉振,张玲.地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7,31(2):132-135.
作者简介:
盛敬,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工程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