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思敏
【摘 要】档案是记忆工程的载体,是保护和构建记忆工程的重要资源。文章总结了数字档案同记忆工程的联系,研究数字档案记忆的现实性意义,在新媒体时期如何更充分地挖掘数字档案记忆,数字档案记忆与新媒体相结合的价值四个部分展开对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记忆的发展进行了阐释,表明基于新媒体进行数字档案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关键词】档案记忆;新媒体;数字档案
【Abstract】File is the carrier of memory engineering and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to protect and construct memory engineering.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gital archives and memory engineering, studi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digital archival memory, how to dig more fully the value of digital archives, digital archives and new media in the new media period,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archive memory in the environment has been explained, indicating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ing digital archive resources based on new media.
【Key words】File memory;New media;Digital archives
1 数字档案同记忆工程的联系
数字档案即依托于现代科技手段对于未来还有利用价值的资料,同历史、过去紧密相连,它可以补史之缺,纠史之偏,详史之略。而记忆同数字档案十分相似,无论是个人记忆、集体记忆、城市记忆亦或是上升到国家民族记忆,都是有价值且需要去维护、传承与构建的资料体系。
数字档案是记忆工程的载体。记忆工程是抽象的,它是方方面面的历史、文化、科技与艺术的相互融合,异彩纷呈而又多元化,要想将其充分展现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就需要借助档案来进行呈现。这一构建过程并不简单,涉及的方面主要包括有信息的采集、信息的整理和信息的呈现。比如上海市浦东新区于1993年正式成立,曾经浦东的发展用一句广为流传的俗语可以很恰当的表达——“寧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这是八十年代上海人的观念,尽管九十年代浦东新区成立,但当时的浦东交通出行,生活娱乐设施建设都未及时跟上,这是一个需要长久过程的发展,虽然起步低却一直在进行。浦东在这二十年间的飞速发展带给人们的记忆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这种抽象的城市记忆是需要通过照片、影像和身处其中的当事人口述回忆来描述构建,再将其保留并传承才可以被长久铭记。这其中的照片或影像就是数字档案,这种跨资源的整合通过一种参与式和艺术化的方式来呈现。不仅仅包括文字和图片,还有丰富的音频、视频及口述资料。而且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目前有很多的虚拟重现技术也进入到了记忆工程的构建中,如圆明园的数字再现,这些也完善了历史遗憾所带来的记忆工程构建中的缺角。这些数字档案的再现就是记忆的依托和表现载体。不管是个体记忆还是社会记忆,都需要客观内容的承载者以实现存储和传承,即记忆载体。
数字档案有助于实现记忆工程的价值。首先记忆工程的构建可以为档案馆带来收益。利用档案可以整合多种资源体系,这些资源不只是档案馆工作人员,记忆工程的工作人员所带来的,还有大量用户所捐赠的资源。当档案馆的记忆工程丰富收到关注,也可以盘活资源,为其带来收益。其次,档案可以充分表现记忆工程的内涵。档案是人脑中记忆的扩展,储存的容量大,是人脑的无限制延伸,其稳定和固化性非常强,对于记忆工程的完整呈现也是不会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而消失殆尽的,它的信息内容随着时间的发展反而会更加受到关注和重视。最后,档案可以反映出记忆工程的相对选择性。被社会和个体所开发关注的记忆工程是人为选择和筛除的,保留住有价值,有品格,值得被铭记和记录的历史部分。这就如同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经历着丰富的事情却只有印象深刻的一少部分会被大脑选中留存下来作为记忆的组成部分。
2 研究数字档案记忆的现实性意义
第一可以实现特定历史和文化的展示与传播。数字档案同记忆工程的联系如此紧密,通过展览、图书、影像和学术研究等形式的记忆工程的输出,能够为公众提供多种多样的文化体验,以便于追溯历史,收到良好精神熏陶,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第二可以实现成果的应用与拓展。这种以史为鉴的关注档案记忆的方式可以帮助组织者更好的从中吸取进一步发展的经验。以城市记忆为例,数字档案记忆的建设成果可应用于城市管理中去,城市记忆资源形成的专题资政报告实现对城市建设规划的建言献策,帮助政府决策。其次,建设成果可应用于教育领域。除了精神文明成果以外,同时可以开发拓展数字档案记忆物质文明成果,对于记忆工程地开发是可以创造出物质价值。可以进一步利用数字档案记忆开发与之相关的传统产品来吸引外资的投入,多渠道开发一个地区的旅游景点等经验,可将记忆工程的文化资源转化为资本资源,创造出物质财富来。
3 在新媒体时期如何更充分地挖掘数字档案记忆
对于新媒体的概念众说纷纭,在这里引用熊澄宇教授的观点即新媒体或可称为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通俗一点来说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同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不同,是一种数字化的媒体形态。新媒体的特征主要则主要包括四点。第一,交互性与即时性。第二,海量性与共享性。第三,多媒体与超文本。第四,个性化与社群化。新媒体代表着时代的进步,档案工作自然也不能脱离开社会的发展大趋势。endprint
数字档案记忆的开发应当遵循集体性、原真性、整体性、系统性的原则,客观选材、适度阐释以保证真实记忆,多角度选题选材以保证广泛记忆,加强细节的挖掘以保证深度记忆,注意形式的变化以保证生动记忆。在这样一种新媒体占据主流的时代,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充分开发档案记忆,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加强互通合作。新媒体的一大特点就是互动性强,这也是区别于传统媒体最大的一个特征。传统的媒体基本是单向传播,一对多的方式,而新媒体则是互动式的方式。在档案记忆探索中,档案界應当主动和知名新媒体合作。使数字档案记忆实现传播者与受众的双向信息传播,增强了传、受双方的互动交流,使档案记忆相关信息的传、受双方具有了更强的自主性和参与性。比如可以借助新浪百度腾讯这样的网络平台造势,从普通人的最基本利益出发,使用大众化的表达方式讲解受众感兴趣的档案记忆资料,强调档案记忆的价值,并利用互动性特点,同受众积极交流,了解他们想要在媒体上了解的档案记忆是什么,想要获取到的档案类型是什么,及时进行配合修改。以生动活泼的大众化表达方式讲解档案记忆工程,梳理社会记忆理论的发展脉络。新媒体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时代的参与者,当档案信息传递到其中一人中,那便可以继续发散出去。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档案记忆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发散。
第二,融合多元形式。多媒体性作为新媒体的特征,它可以综合整合数字、动画、声音等等信息载体形式。回归到档案记忆的开发中,大力发展档案记忆工程的社会化普及是关键点,而这种发展我们可以利用比如电影,电视节目,APP软件的形式进行宣传,以一种新型方式传播档案记忆工程。合理运用媒介来提高档案信息传播扩散能力,增强档案记忆工程的利用价值,使其为广大公众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档案记忆服务,并进一步实现档案记忆工程社会功能的拓展和创新,确保在媒体运用下,档案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比如八集微纪录片《上海记忆:他们在这里改变中国》2016年8月开始在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播出。这部片子以珍贵文献、历史画面、实地探访等多种形式,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爆发的十六年时间里在上海进行的波澜壮阔的斗争。以受众乐于接受理解的的方式,利用丰富真实的档案元素,保证了纪录片的真实性,加强了受众对于那段特殊红色革命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唤起了普通人对于档案重要性的理解,获得了大众的肯定。
第三,加强资源开放。新媒体的海量性特征要求我们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待数字档案记忆资源,不再像以前一样,这些档案资源只能去档案馆才可查询得到。要增强各地区档案馆之间的互通性,增强档案网站的资源包容性。比如将要公开展示的数字档案记忆资源发布到档案网站或者档案机构的官方微博微信中去,形成一个便捷的档案展示平台,这一点国外档案馆做的更为完善。我国国家档案馆也开通了官方微信,受众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及时获取最新的有关档案的活动信息,这其中就包括了数字档案记忆的活动。也可以获取自己最想了解的档案信息。比如我们可以搜索一座城市发展的记忆或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忆,就可以通过档案网站,或是公众号等了解到,并配以生动形象的图文,使受众不需要亲临特定场馆馆也可获取档案记忆资源,了解相关文化活动详情。熟练地利用新兴媒体 结合自身的馆藏特色和现实技术手段 改善挖掘出的有关档案信息,为更多不同的用户提供各种类型的数字档案记忆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高数字档案利用率促进记忆工程的发展。例如2007年前后,上海市档案局馆在“城市记忆开发工程”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城市数字记忆工程”建设,在对有关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文献、图片、声像资料等各种形式档案资源进行抢救性收集的同时,开辟网络专栏,通过档案数字化呈现 “原生态” 的上海历史文化,让市民追寻老上海足迹。
4 将数字档案记忆与新媒体相结合的价值
将数字档案记忆和新媒体时代相结合,第一,有助于强化民众对数字档案记忆的重视。记忆工程特殊之处在于它需要主观与客观的结合才可体现出其重要价值所在。数字档案记忆的价值除了其本身的内在价值之外,更重要的是阅读接触数字档案记忆的主体人群能够意识关注到它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借助新媒体通过形式多样,风格多变方式有利于向公众传递档案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主动获取数字档案记忆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从而获取高效益的档案公共服务。增强民众参与类似城市记忆的积极性,打造出对记忆工程对档案资源重视的社会氛围。
第二,有助于优化数字档案记忆的服务模式。向目标群体提供个性化的、深层次的服务,实现用户与媒介的匹配。档案馆可以通过E-mail 方式发送近期数字档案记忆活动信息,一方面对特定类型的用户采取与之匹配的信息传播媒介进行信息的传播服务,另一方面选择的传播媒介也应面向与之相匹配的用户进行定位。利用新媒体的个性化特点可以针对每一个人对记忆工程的实际需要和兴趣爱好为其做出调整,提高公民参与度,提高互动性。增加数字档案记忆自身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才能满足大多数受众对数字档案记忆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其更好的为人民服务。这也是实现数字档案记忆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
第三,有助于丰富数字档案记忆的信息资源。新媒体时代的档案信息就是将网络与计算机相结合,各单位部门之间的合作,各行业之间的互联互通,再利用现代化技术和设备的提升,整合多方位的档案资源,为社会公众及时参与到收集档案的活动中创造条件,持续地提升档案信息的丰富性。例如上海档案信息网栏目设置较为齐全、网站内容相对丰富、运作机制比较健全的网站。许多文章被其他网络媒体转载,属于国内档案界领先的网站,也同时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对珍贵特色档案记忆资料的关注热情。
我们不做社会记忆的旁观者,而要积极地成为它的开发者和参与者,为新媒体的发展,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记忆工程的进一步完备。
【参考文献】
[1]牛力,王烨楠.基于档案的城市记忆资源建设研究述评[J].档案学通讯,2016,(01):38-47.
[2]丁华东.走进记忆殿堂:论档案记忆研究的现实意义[J].档案学研究,2015,(04):70-73.
[3]冯惠玲.档案记忆观、资源观与“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建设[J].档案学通讯,2012,(03):4-8.
[4]钱程程.从档案记忆观视角看档案与档案工作[J].云南档案,2010,(05):3-4.
[5]熊澄宇,廖毅文.新媒体——伊拉克战争中的达摩克里斯之剑[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3-06/10conten_910340.htm.
[6]訾琳戈.浅析新媒体环境下档案利用的新图景[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1:37-39.
[7]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8]《上海记忆:他们在这里改变中国》微纪录片播出[J].档案天地,2016,(0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