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寂沫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成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内容。中共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中共十九大再次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这个目标为新时代的科学普及提供了新的、更大的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科普理论研究提出了新要求,即:为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提升公民的科学素质,为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更好地发挥科普的保障作用,为夯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科学普及作为实现创新发展重要一翼的历史性战略地位,为全面落实中共十九大“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总体奋斗目标对科普和科普理论研究提出的要求,提供了理论支持。
新时代科普理论研究的任务
中国科普理论研究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科普研究所的成立之时。三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科普理论研究体系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尤其是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的科普理论研究与中国特色的科普一道,开始跻身世界科技传播理论研究的主流行列。
新时代,中国科普理论研究应该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任务。
一是公民科学素质跨越式提升的途径与方法研究。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公民科学素质这一概念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以来,受到科技先进国家的普遍重视。1985年,美国为提高公众的科学、数学及技术素质,美国科学促进会联合国家科学院、教育部等12家机构,推出了“2061计划”。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据调查,1996年,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0.3%。进入21世纪,这一比例逐年提高。1992到2015年我国先后开展了9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9次调查中的2005年、2007年、2010年,比例分别是1.6%、2.25%和3.27%,而到2015年则达到6.20%。这个速度应该说是不低的,但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如欧盟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达到5%,美国更高,达到12%,2000年时达到17%。显然,这样大的差距远不能适应建设科技强国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而要使之适应,必须实现跨越式提升。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指出,到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将超过10%。大幅度提升到这一比例,需要下怎样大的功夫,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科普理论界应该给出科学合理的论证。
二是与科普信息化融合的科普产业化发展研究。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没有科普信息化,也就没有科普现代化。科普信息化也是科普产业化最重要的资源基础。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瞬息万变,为各行各业的运作和发展提供了现代信息科技手段,也为科普表达方式提供了多样化先进技术手段。怎样借助和运用这些手段,及时跟上信息化发展脚步?怎样将现代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理念融入科普?怎样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为科普搭建高端平台?怎样运用智能手机、APP等新一代IT技术,打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科普网络,使泛在、精准、交互式的科普服务成为现实,让科学普及变得高效、快捷、充满乐趣?怎样实时掌握并运用好多媒体、动漫、游戏、仿真、虚拟现实等前沿领域的最新技术,给科普注入信息化的生命力,让科普内容总是充满新意?怎样通过“互联网+科普”,不断提升优质科普资源有效供给能力,不断扩大科普公共服务覆盖面,让更多人民群众共享科技创新成果?除此之外,還有层出不穷的信息科技将不断地考验科普信息化的能力和智慧。对这些新技术运用的研究是全新的领域,但却是科普理论研究无论如何都不能绕过的。
三是增强科普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的研究。科普基础设施是科普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服务的重要平台。新世纪以来,我国包括科技馆在内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2008—2011年《中国科普统计》对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的数量与展厅面积进行统计表明,两个方面都实现了逐年递增。截至2011年底,我国拥有科技类博物馆976个,展厅面积合计2950,660平方米。与上一年的数据相比,增长率分别为6.57%、5.60%。据调查,在这之后,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的数量仍在以较高比例逐年递增。更重要的是,国家对科普的重视必将进一步推动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不断增强科普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的目标,包括:增加科普基础设施总量,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布局,提升科普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实现科普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的任务,以及加强对科普基础设施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创新完善现代科技馆体系和加强基层科普设施建设的具体措施。如何完成这一目标和任务,如何落实好这些措施,不仅需要有关方面制定和落实相应的计划,也需要科普理论研究充分合理的论证。
四是关系未来的青少年科学教育研究。世界上重视发展科技的国家都十分重视发展科技教育。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也越来越提高对科技教育的重视程度。科技教育主要面对的人群是广大青少年。青少年是公民科学素质养成的关键时期,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对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具有基础性作用。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国家发展给青少年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方式和手段,同时,也给青少年教育带来诸多冲击。进入新时代,国家大力提倡青少年科学教育,《“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就加强青少年的科技教育提出,“以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学习实践能力为主,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出,以提高重点人群——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未成年人乃至青少年的科学教育任重道远且永无止境。面对这样的形势和这样的任务,科普理论界责无旁贷,必须不断加强研究,不断地给予青少年科学教育以理论和认识的支持。endprint
五是跟上时代步伐的科普创作研究。科普创作是科普教育和传播的重要方式,也是科普工作的一块基石,不断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作品,会给科普教育提供源头活水,会给科普工作带来蓬勃生机。科普工作开展以来,我国的科普创作为科学技术的广泛普及,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的世界,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前所未有,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科学技术的新发现以及新学科、新技术激发起人们那样广泛和浓厚的参与热情。今天的世界,科学技术发展速度更快,也更加复杂、更加奇妙。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无所不能的互联网、方便丰富的多媒体对传统的纸媒体出版物造成极大的冲击。人们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发生质的变化。这一切给科普创作以机遇,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为充分反映科技发展的新信息和新知识,为符合当今人们的口味,为做到更具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通俗性,科普创作在万花筒般的科技王国中探索、创新。在这样的现实中,科普创作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必须加强创作理论的研究。必须以全新的视野对科普创作与时代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以创新性的思维对科普的创作题材、创作内容、创作方法和手段进行深入研究。
当前科普理论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对于科普理论,当前重要的工作是及时发现科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找准症结和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公民科学素质跨越式提升的有效方式问题。2016年,科技部、中央宣传部印发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提出实现全民科学素质2020年10%的目标,这是一个跨越式提升。“基准”为这一提升提供了衡量尺度和指导。应该说,这是一个可以参照的基本标尺,但这一标尺在学界引发了一些争论。一些学者认为“基准”中的一些表述有失严谨。如缺少以科学态度认识世界等观念层面的内容,也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的知识内容等。这种争论反映了在如何跨越式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一些问题上,还缺乏共识。应该说,基准是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和反复讨论而制定的。但是任何法定的“基准”都有滞后性,弥补这个不足和促成共识,正是科普理论界的责任。全民科学素质就全国范围来讲,各个省份、各个地区水平参差不齐,到2015年,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平均比例为6.2%,西部地区是4.33%,而西藏只有1.93%。就如实现全面小康抓住精准扶贫这个突破口一样,中国科协将实现全民科学素质2020年10%的目标的突破口,选在抓好公民科学素质相对偏低省份的提升工作上。但放眼长远,实现了2020年的目标,还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还要寻找新的突破口。找什么样的突破口?为什么确定这个突破口?怎样实现突破?对此,科普理论要通过调查和检测评估,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推动跨越式提升的结构化理论体系。
二是科普产业化发展引入市场机制问题。在科普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产业化是一个与之相融合的重要发展方向,这本身就是拓展空间实现科普大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鼓励经营性科普文化产业发展,放宽民间和海外资金发展科普产业的准入限制,制定优惠政策,形成科普事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但目前来看,在科普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如何引入和运用市场机制的问题。科普产业化和科普融入市场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时下,各级科协组织正在积极实践和探索。在科普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少地方结合新技术所产生的新的关注点,发挥科普资源优势,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推动科普的发展。
三是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创新理念问题。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科普基础設施在硬件建设上不断改善,数量种类明显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经济科技发展对科普的需求。但应该看到,还存在总量不足、地域分布不均以及不同程度的经费、人才、资源短缺等问题。国家正在通过增加总量、完善布局、提升服务,来实现科普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针对科普基础设施提出三项任务要求:拓展和完善现有基础设施的科普教育功能;新建一批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科技类博物馆;发展基层科普设施。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看,达到上述任务要求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但应该看到,国家纲要只是具体目标和宏观措施的规划。从以往的实践看,在具体建设中,往往存在着设计和功能滞后的问题,反映在科普基础设施建上,理念过于传统和陈旧。纲要只是近期目标,要实现2049年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国家还会有更长远的规划,传统和滞后的理念将更加难以适应。因此,对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在理念上进行创新,在理论上进行更符合时代发展的探索,要捕捉科技前沿成果在实际应用中的最新热点,将其融入到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理念中。
四是科普创作突破困境及创新问题。我国科普创作成果不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创作能力和水平总体上比较薄弱。从数量上来看,每年虽有不少科普创作作品问世,但聚焦前沿科学、适合互联网传播特点的优秀作品并不多。二是缺乏科学精神的指引。《十万个为什么》之所以影响了一代人,不仅因为它是一本提供答案的科普百科全书,更因为它是一本激发青年人思考科学问题,热爱科学知识的启发性读物。现在最缺乏的就是传播科学精神、科学品德的作品。三是科普创作缺少青年科学家的参与。这些问题束缚我国科普创作的进一步发展,使科普创作陷入困境。要走出困境,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科普创作理论的突破。
科技的价值在于创新,科普创作的价值也在于创新。今天,科普创新的最重要着眼点是聚焦和紧跟前沿科技,创作紧贴时代的作品。目前,我国在很多科技前沿领域正在接近甚至超过国际领先水平,这为科普创作提供了充足有利的客观条件。科普创作者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条件,广大青年科学家也应参与科普创作,用科普创作来激发科学研究的兴趣,传播科学精神和科学理念。科普创作理论也更应跟上创作的需求,深入调查,分析原因,为科普创作实践提供创新的路径。
(作者为中国科普研究所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