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明
长期以来,九三学社中央一直关注地震问题。2008年汶川地震后,九三学社中央连续给中共中央报送了7个报告,围绕抗震救灾提出一系列建议:采用轻钢结构恢复重建农村民居;适度提高农村中小学、乡镇医院和村卫生室等公共建筑设防标准;适当控制灾后集中安置点规模;简化灾后重建“1+9”规划编制与审批,尽快推动灾区实施重建家园、恢复生产;重视灾区城镇重建规划选址;积极稳妥治理堰塞湖;灾后重建应重视生态保护与恢复,等等。2010年玉树地震后,九三学社中央就灾后生态恢复和保护问题提出建议。近年来,九三学社中央邀请国家地震局、建设部等部门同志和有关专家,围绕城乡抗震防灾救灾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工作,向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报送了调研报告。
我们认为,防震减灾工作既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一个技术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人文问题;既能体现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水平,也反映出民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于地震和防震抗震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起初我们认为,地震是上天对人类的惩罚,对此非常无奈。后来发现,如果把房子建得结实一点,是可以抗得住地震的,这时候我们把房子建得很牢固。后来又发现,仅有刚度是不够的,还要加强强度。再后来发现,强度仍然不足以应付地震,所以发展出柔性设计。现在,我们又意识到,柔性建筑如果破坏得太厉害,很难恢复重建,因此,我们又从柔性设计提升到更高一层级的强度设计。从刚度设计、弹性设计、强度设计、柔性设计,又回到强度设计、弹性设计、刚度设计,看起来是倒退,实际上是在更高层次上的提升。随着地震科学的不断发展、防震抗震的深入实践、社会经济的日益进步,防震抗震的设计理念还会不断发展。
关于我国防震减灾工作,通过座谈,我们大致可以达成几点共识。
第一,要贯彻新时期、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期防灾、减灾、救灾的决策部署,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以往,我们应对地震更多的是救抗防,政府救灾的速度非常快,但抗灾做得还不够,防呢?地震以后就没人管了。现在,防抗救工作方针的提出,在思想观念上是一个非常大的转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下一步,如何在防震减灾的科学研究、建言献策中,转变观念,贯彻这个方针,是我们要认真落实的工作。
第二,适当提高建筑的设防烈度。表面看起來设防烈度的提高,会增加一定的投入,但是专家提出的翔实数据表明,这部分增加的成本,相对于房屋建设的结构造价,或者相对于房价来说都非常低。提高设防烈度以后,不仅仅建筑设计强度、刚度增加,更重要的是抗震措施会进一步提高,这对提高建筑的抗震防灾能力非常有效。
第三,要进一步加强抗震减灾的管理工作。现在,在有关抗震减灾的管理上,还有很多空白,有很多交叉,有很多推诿扯皮。不仅地震管理部门和建设管理部门之间有纠结,学术界、政府部门和社会之间,也都存在一些认识上、行动上的差异。这表明,管理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如何加强?其中最重要的是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目前,有关防震抗灾方面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经常拍脑袋决策,如,谁的拳头大、拳头硬,谁控制的专家多、喉咙大,向国家财政要钱就能要的多。这些肯定是不对的,所以,我们应该加强管理工作,理顺关系,制定法律法规。
第四,要加强农村建筑的抗震能力。专家讲了很多,数据也很明显,那么多农村的房子在地震中倒塌。过去,我们所有的管理部门都是为城市服务,忽视或轻视对农村的服务。通过脱贫攻坚工作,所有部门对农村工作更加重视务实,转变了以往只管城市、不管或少管农村的现象。现在,我们的抗震减灾工作,是不是也可以更多地关注农村?
第五,应该更加关注城市建筑抗震。今天我们的城市建筑有多少能够抗震?尤其是大量小产权房,不在统计之列,规划都管不住,质量可想而知。而且现在的城市都很大,一个县级城市动辄几十万人,一旦地震,破坏性很大。幸运的是,唐山大地震以后的40年,中国没有在大城市,甚至中等城市发生过地震,这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但是,我们不能一直依赖幸运,现在是需要重视这个问题的时候了。我们经常说,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工作的奋斗目标,考虑到发展的阶段性,要一步一步地把我们的发展做得更好,现在是该迈出更加关注城市建筑抗震这一步了。
最后,还要加强对地震科学研究的投入。对于地震,我们的的确确还有很多问题不清楚。以往,国家在抗震救灾方面有很大的投入,现在,应该在防、抗、救,尤其是防和抗上,加大投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