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课堂不是历史时间、事件过程的记忆,也不是单纯的历史知识传授。能力的培养、智慧的碰撞、文明的传承才是历史课堂的真谛。让历史课堂回归本有的属性是每一个历史老师的责任,让原始资料走进历史课堂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式。
关键词:原始资料;历史课堂;教学手段
教学以交往的形态存在,交往是判断真假教学的标志,是教学存在的生成标准。如果我们认同这一观点的话,就会发现“交往”是核心词,只有师生发生了交往,教学才会存在。所以说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知识、智慧的一个交流过程,而历史教学还是现实与历史的对话过程。呈现历史的最佳方法就是原始资料——部会说话的历史,让学生直接与原始资料接触是现实与历史对话的最佳方法,在这种对话中培养能力、碰撞智慧是历史教学的一种理想、追求。
课本知识是历史学家通过自己对浩瀚原始资料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历史学家智慧的结晶。通过历史教学了解到知识,增长了见识,但并没有真正培养能力、激发智慧。今天鲜活的生活将是明天的历史,历史则是昨天鲜活的生活,原始资料是呈现鲜活历史的最好方式。将原始资料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直接与历史对话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学生与历史直接对话能够让学生对历史有直观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历史离学生的生活有些遥远,怎样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需要方法,直接呈现原始资料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原来是这样,会让学生倍感亲切,瞬间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有学习的热情。其次,当学生对历史有了感性认识、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后,学生就愿意投入、积极思考历史现象及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这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另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实现智慧的生成。第三,容易让学生真正走进历史,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用历史的思维去理解历史及历史现象。
这些认识来源于我的教学实践,又在我教学实践过程中得到了验证。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这一课的历史教学中,我将原始资料呈现在学生面前,收到的效果让我惊喜。为了解释暂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什么没有在战争结束后马上停止?我将列宁在1918年讲话原稿展示在PPT上。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从材料上一目了然地看到列宁推行暂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不仅是应付战争,还是把暂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的一种手段。这样,这个疑问很简单地被解决了,原来历史就这么简单:伟人曾经的生活、曾经的决定,简单而直接。伟人也是人,他的思维首先要符合人基本的逻辑。
当在讲新经济政策时,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经济得到了恢复,是一种向共产主义间接过渡的正确方法,但却很快被取消了。很多学生不理解,向学生解释起来又比较麻烦,于是我将当时苏联领导层对新经济政策的不同看法用PPT展示给学生:“在列宁看来‘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但在当时的多数共产党人看来,却正好相反。他们始终认为,向国家资本主义倒退的‘新经济政策才是一种‘临时的不得已办法。而取消商品、货币、私有制和市场的共产主义,才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甚至连他最亲密的战友们也感到不理解。”这样学生就能明白当时苏联的领导层对新经济政策有着不同的认识,当列宁去世后,斯大林上台逐步取消新經济政策就可以理解了,但随之又出现了另一个疑问——为什么斯大林等一批苏共领导人会不赞成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呢?我从共产党宣言中找到了有关内容给学生进行了展示:“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生产将有计划地进行,不存在商品生产、货币交换和市场;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并逐步从按劳分配向按需分配过渡。”《共产党宣言》所描绘的社会正是暂时共产主义所追求的,所以一部分苏共领导不接受新经济政策,更相信暂时共产主义政策就情有可原了。最后斯大林上台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重回直接过渡的斯大林模式就可以说通了。
从这一课教学过程中,我意识到原始资料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让教学变得简单、直接,让历史教学回归了原本特征,了解历史最好的方法就是走进历史,面对昨天鲜活的生活去认识她理解她,学生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提升。但原始资料的使用也不是可以无限制的,一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和基础。展示原始资料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比如学生的古文功底较差时,展示古文形式的原始资料时,效果就不一定好,有事还会适得其反。在讲到理学时,我引用了《中庸》中的一段话:“天理也,不极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中庸。”说明理学和儒家思想的关系,但有的同学不理解这句话,最后耽误了时间效果也不好。二要考虑学生接受这一教学方式需要一个过程,要循序渐进。学生从传统的课堂授课到从原始资料寻找知识、培养能力、激发智慧的转变,一时肯定有不适应的地方。这就需要老师去引导、培养逐渐形成这种学习方式、逐步接受这样的上课形式。三对老师的要求提高了:首先要求老师要有大量时间投入,去阅读原始资料、搜集原始资料、甄选原始资料。其次老师要能够从宏观上把握课本,从微观上切入问题。最后还要大量阅读相关的论文,以开阔自己的视野。总之,教学是一个需要用心投入、付出的事业,只有热爱才能持之以恒,才能收获幸福。同时教师是一个需要积累,逐步成长的过程,应给予一个年轻教师足够的时间去摸索、去成长。
改变自己原有的教学方式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采用一种新的教学形式需要有创新的勇气。一种新的教学设想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会碰到很多困难,也许并没有设想的那么完美,但这都是探索必须付出的。我将在探索中成长,享受失败的收获、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郑异凡任主编,徐天新、沈志华任副主编.苏联式[M].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尼古拉·津科维奇;徐锦栋翻译.领袖和战友[M].东方出版社,第77页,1996年版.
[3]马克思.共产党宣言[M].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1998年版.
[4]赵敏俐,尹小林主编.中庸[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电子版.
作者简介:
汪明舟,安徽省芜湖市,南陵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