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作为小学阶段基础性、核心性学科内容,教师借助课堂教学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此实现其创新能力和数学思想的提升。笔者就学生创新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策略予以探讨,以期在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满足现代化教学需求,以便更好为社会输送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意识;小学数学;培养策略
一、 引言
陶行知曾言:“时时有创造,处处有创造,人人有创造。”即创新作为民族发展的根基,是国家经久不衰的原动力。伴随教学改革的日渐深化,小学教学任务在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启发与培养,以此提升其创新能力。原因在于:孩子作为祖国的花朵和朝阳,其健康发展是祖国前进的导向及助力。对此,教育工作者应全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切实时代发展所需。
二、 以学生心理特点为导向,营造适宜的教学氛围
好奇作为儿童的“天性”,是潜在创新能力,而世界上诸多发明均由好奇而开始。而在此过程中,小学生好奇心尤为明显,即对任何事物均存在探究精神,借助“为什么”的提问方式,加强自身意识倾向。教师可通过对学生探索性、向往性心理的掌握,逐步培养其创新意识,以此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例如:教师依据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对教学知识点予以直观呈现,用以在抽象化向简单化、具体化层面的转变,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且结合生动形象和幽默诙谐的语言,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点的记忆。
以“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为例,教师可预先将计算器带入教学课堂,利用“做游戏”的方式,直观判断哪些数字可分别被2、3、5整除。教师以“不借助计算器,对各类数字予以辨别”的语言会受到学生的“嘲笑”,此时,教师可依据学生好奇心和兴趣的层面,鼓励学生对多位数进行表达,而教师则通过快速回答的方式,要求学生对数字实施验证,用以在学生“惊叹”的背景下,引导学生对数字规律予以诱导归纳,既是加强其对单元知识点的记忆,又是调动学生创新能力、思考能力提升的根本。
三、 创设生活情境,启发学生创新意识
对于小学阶段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数学教师应利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度,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如悬念设定和问题情境等,通过学生大胆质疑和独立思考的角度,找寻问题解决方案,以此实现其创新能力的提高。譬如:《比例尺》课程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依据小组的方式,对本校教学楼平面图予以绘制,而学生往往会因方向不明确、实际距离不了解等问题,将平面图画的“各有千秋”、“五花八门”。因此,教师应全面加强学生对生活实际的思考,经组员间协调研究的方式,对教学楼实际长度予以等同比例缩小,以此在增强学生知识需求的条件下,有助于学生成功体验感的获得。
同时,数学教育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学科内容,教师应以“小型教室”的创设,将生活题材引入具体教学工作。例如:应用题教学结束后,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要求学生以分组讨论的方式阐述结果。“国庆节期间,某班级组织秋游活动,为保证学生出行安全,学校租用部分校车用于学生接送工作。已知本班学生共有59人,每辆校车荷载33人,问2辆校车是否够用?”学生A:够用,因33×2=66,且66大于59,所以够用;学生B:够用,因为59÷2=29.5,29.5小于33,则够用。该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既可促进学生沟通能力的提升,又可在拓展其思维空间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 布设开放性作业题材,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对于小学生而言,培养创新意识的手段,不仅局限于授课环节,还应在课外作业呈现中加以体现。其原因在于:教师依据开放性作业题材的布设,能够在调动学生创新能力、想象力的同时,激发其学习动力的提升,以此将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落实于实处。例如:关于长方形、正方形计算教学结束后,教师可通过对教室内窗户尺寸的布设,要求学生对窗帘米数予以计算。而在作业交流阶段,部分学生认为4 m2窗帘尺寸即为适宜,而少部分学生提出质疑:“窗帘数量过少,难以对阳光进行遮挡,而需在借助两幅窗帘双向作用的同时,达到尺寸明确的效果。”针对此类型讨论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对自主想法、见解的表达,即开放性作业题材的布设,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现其创新能力的提升。
五、 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思考,可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应以学生知识点的汲取和掌握为导向,借助自身主体地位的发挥,以教师引导性优势,为学生创造适宜的探究氛围。同时,教师还应依据生活实践,结合具体生活情境的创设,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以此提升自身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冉启俊.学生创新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上旬版),2016,(2):72-73.
[2]王晓琴,王永松,王新民等.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与策略[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29(4):92-96.
[3]唐敏.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5):218-219.
作者簡介:
贾晶,山东省济宁市运河实验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