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的有效指令研究

2018-02-03 05:39孔晓微
成才之路 2018年3期
关键词:成长幼儿教师策略

孔晓微

摘 要:幼儿教师有效指令是幼儿园一日活动有序进行的内驱力,是幼儿园一日活动有效进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有效地运用指令对幼儿及时完成教师的要求,达到教师的目标,促进幼儿的成长有很大的作用。文章主要运用在幼儿园大班中观察记录、扎根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法,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分析,提炼出大班幼儿教师发出有效指令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师;有效指令;方法;策略;成长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03-0026-03

一、什么是有效指令

《语言大典》中把指令定义为发一项或多项命令,命令某人做某事;有效指拥有潜在的、强大的或良好的能力,能产生适当的或预期的效果;有效的指令即一条完整的指令被执行。教师指令就是指教师发出的指示和命令。幼儿教师有效指令就是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小的精力投入发出的指令,同一指令发出一次后,大部分幼儿能够理解教师的指令并执行,达到教师的要求。

具体来说,教师有效指令包含三种意义,即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有效果是指指令发出之后幼儿的行动结果与教师指令要求相符合。有效率是指教师指令的结果与发出指令所需要投入的比例小。有效益是教師指令发出后幼儿的收益,指令价值的实现。效益方面的衡量关系到教师整个活动的组织策划、活动的具体内容,在本次研究中不进行具体研究。

二、研究的意义

1. 掌握有效指令的策略并应用于实践,有利于幼儿园一日活动正常有序进行

在幼儿园里,幼儿都是按照教师的指令行动的。当教师给予正确有效的指令时,幼儿可以即时接收并清楚教师的要求,从而按照教师的要求行动。这样,有利于教师高效率地开展幼儿园一日活动。当教师发出的指令不清晰时,幼儿就无法即时清楚教师的要求,行为就不能达到教师的要求,从而造成场面混乱,行动效率不高。

2. 采用有效的指令有利于教师威信的树立,促进班级活动有效进行

威信是一种客观的心理现象,对于幼儿来说,教师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威信,这是教师本身的身份和地位决定的。但这只是最初阶段的威信,这种威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显现出变量的活力,而且是迅速地、不断地变化着。幼儿教师的威信是其知识技能、品格、能力和日常印象等各个侧面在幼儿心理所引起的钦佩和信服的一种反应状态,是幼儿对教师所持有的尊重和信赖程度。当一名教师发出的指令是有效的时候,大部分幼儿按照教师的指令行动,秩序正常,时间长了,教师在幼儿的心目中就会逐渐树立起一种威信。

3. 有效指令作为一个中介,会让教师对幼儿起引领、支持和推进作用

有效指令有利于幼儿达到一个比独自学习更高的认知活动水准,即帮助幼儿进入和通过最近发展区。中介理论是社会互动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维果茨基是社会互动理论的一个重要倡导者,中介作用是其心理发展理论的一个中心概念。在他看来,中介作用是指儿童身边对他有重要意义的人在他认知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成人与幼儿、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中,前者可以对后者起到引领、支持、推进的作用,从而使后者达到一个比独自学习更高的认知活动水准,即帮助幼儿进入和通过最近发展区。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扎根理论是一种自下而上建构理论的方法,需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需要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新的概念和思想。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是采取开放式访谈、文献分析、参与式观察等方法。

本研究主要是通过在深圳华富幼儿园扎根观察获得相关的研究资料,记录大一班、大二班、大三班半日活动中各时间段,老师发出的指令以及孩子当下的直接反应情况。在大一班主要的记录对象是班主任老师和孩子,老师从事幼教工作年限是14年,孩子共34名,其中女孩18名,男孩16名。在大二班主要的记录对象是配班老师和孩子,老师从事幼教工作年限是3年,孩子共32名,其中女生18名,男孩14名。在大三班主要的记录对象是配班老师和孩子,教师从事幼教工作年限是8年,孩子共32名,其中女生16名,男生16名。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发现大班幼儿教师有效指令的共性,研究怎样的指令能使孩子的反应更加及时和直接,并且为案例分析提供素材,发现当下大班幼儿教师存在的典型问题。

四、调查结果分析

1. 常规性指令存在的常见问题

(1)幼儿教师指令信息不全面,没有交代清楚。案例1:下雨天,大一班的老师对教室里的孩子说:“到做操的时间,请小朋友们排队。”老师的话音刚落,教室里的孩子们都向外冲去。那位老师见状急忙又喊:“快回来,不出去排,在里面,外面下雨了。”于是孩子们又呼啦一下涌进了教室。那位老师责备道:“下雨天怎么可能在外面做操?真是不动脑筋!”

分析:从案例中很明显可以看出老师没有交代在什么地方排队,没有说清排什么队。这些问题看似微不足道,但对于幼儿来说,却是必须一一交代清楚的重要问题。幼儿年龄小,思考问题不可能很有逻辑,很周到,他们对于一些事情的反应往往是依靠常规习惯。就像那个班的孩子一样,他们早已习惯在做操的时间听见老师讲“请小朋友排队”,便意味着要到操场上去排队做操,而没有立刻意识到在下雨天是要改在教室做操的。可见,出现这一错误,责任在老师。

(2)教师指令不清晰,内容模糊。案例2:一个班的小孩排成两排坐在教室的地板上,有好多小孩都在说话。老师喊了好几声“安静”,还是可以听到孩子的说话声,这时,老师说:“×××,你到××旁边去。”×××去了,老师又说:“不是那边,是那边。”×××于是从一个孩子的一边走到另一边。

分析:从案例中明显可以看出教师指令不清晰、不明确。叫一个孩子去到另一个孩子的旁边,显然旁边包括左边和右边,可教师发指令时却忽视这一点,导致第一个指令模糊,从而失效。而发第二个指令时,时间已经匆匆流走了。这个问题的根源是教师没有思考清楚就发指令。endprint

(3)发出指令后,不注重指令的完成。案例3:一个教学活动过后,教师对幼儿说:“现在请小朋友上厕所、洗手、喝水,然后回到自己的位置上。”一大堆幼儿涌出活动室,游离在厕所和饮水机之间。有的幼儿上厕所,没有洗手,直接喝水;有的幼儿上完厕所直接走人;有的幼儿只是喝水;有的幼儿什么都没做;也有的幼儿完全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而教师对这时候的幼儿没怎么关注。

分析: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教师发指令时不注重指令的完成,因为有些幼儿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行动,而教师却任由他们。案例中,可能上厕所不是必须的,可是上完厕所洗手是必须的,喝水也是必须的,教师对这些必须的事情如果没有强调和坚持,长期下去幼儿就没办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即发性指令存在的常见问题

(1)教师一瞬间发出的指令过多,幼儿无法同时记住过多要求。案例4:教师在上数学课,临分组操作时说:“等下请蝴蝶组的小朋友操作完后把东西放到A点,把结果记录在第一格上,请燕子组的小朋友把东西放到B点,记录在第二格上,请蜻蜓组放到C点,记录在第三格上。现在请小朋友自由组组,5个人一组。”操作结束后,A、B、C三个点都有三组小朋友的东西,记录表上也是没有按组记录的。教师指令失效。

分析:案例中孩子没有完全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问题在哪呢?明显是教师没有在适当的情景下发指令,造成孩子需要接收的指令过多。教师在分组前发分组后的指令,孩子还没确定自己在哪一组时必须记住所有的指令,这样造成了指令过多,不利于幼儿执行。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幼儿在接收大量指令后分組,会没有办法很好地筛选指令、执行指令。教师指令失效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2)指令死板,不具趣味性。幼儿天生喜欢游戏,所以,有趣味的事情就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所以,教师在发某些指令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指令的趣味性,从而去吸引幼儿的注意,并且去实施它。当前,有些教师不注意这方面的思考,对幼儿发出的指令很纯粹,不喜欢额外的装饰,导致幼儿没有兴趣,从而达不到指令的效果。

(3)发指令时没考虑到场面是否适合。案例5:大二班活动室,孩子的形态各异,闹哄哄的。教师声嘶力竭地对他们说:“请小朋友在第13页打钩,这是回家做的作业。”讲完后,有的幼儿照做了,可还有大部分幼儿还是各自做各自的事。过了一会儿,教师检查每个小孩的作业本,发现大部分的幼儿都没有打钩。教师生气了,直接拎一个幼儿出来,其他幼儿也被吓到了。

分析:案例中教师的指令显然是失效了。为什么呢?关键在于教师没有让幼儿都安静下来就发布指令。这种情况下,幼儿正处于兴奋状态,就很难接收到指令了。指令没被接收,那也就没有效果了。所以,教师不能不考虑场面就发布指令。

五、结论

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指令能得到及时的反应,但有效指令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策略。

(1)教师指令要符合本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特点。每一阶段的幼儿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特点。大班幼儿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开始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并能遵守集体中的一些共同规则。如在各班入园和晨练的环节,教师让幼儿排队、拿体育器材或者做早操,只要稍微提示一下“排队”“做操”等,就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幼儿会执行老师的指令;各班在生活活动上,如吃饭、睡觉等一些每天都进行的生活活动,老师不用怎么提示,幼儿就知道吃完饭餐具要放哪去,吃完后要做什么事情,是玩玩具还是看书。这时候,教师对幼儿发的一些常规的指令就可以简短,稍作提示,不用解释该怎么做。

(2)教师指令要清晰明了和适量。幼儿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教师在发指令时指令语要清晰明了,让幼儿一听就能明白。一个清晰明了的指令应该包括三个要素:一是明确的任务,二是约定时限,三是有恰当的检测和评定方法。教师要让幼儿明确他们需要做什么事情,这个事情必须在什么时间里完成,完成之后教师会怎样检查和评定。比如,一位教师对幼儿说:“请小朋友在音乐结束之前喝满满的一杯水,喝完放吸管,我请小班长检查。”这一指令发出之后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幼儿去执行,可见该指令是有效的。该指令明确了幼儿的任务就是喝水,喝完为自己插一根吸管;约定的时限是在音乐结束之前;检测和评定的方法就是有没有放吸管以及小班长的检查。一个指令只有具备这样的要素,才能确保有效。

同时,教师在一瞬间发的对于幼儿不是很熟悉的指令要适量,不应该过多。如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上数学课,临分组操作时说:“等下请蝴蝶组的小朋友操作完后把东西放到A点,把结果记录在第一格上,请燕子组的小朋友把东西放到B点,记录在第二格上,请蜻蜓组放到C点,记录在第三格上。现在请小朋友自由组组,5个人一组。”操作结束后,A、B、C三个点都有三组小朋友的东西,记录表上也有没有按组记录的,统计发现32个幼儿只有10个执行了指令,有22个没有,可见该指令是无效的。无效的原因在于教师为了当下活动需要而在一瞬间发出的指令过多。幼儿对于一定时间内接受的信息是有限的,一瞬间过多的指令要求会让他们很难接受,导致遗漏或者做错。

(3)在下达指令时,教师需要考虑活动实际情景的状态以及确认指令的完成。实际情景会影响到幼儿对指令的接受程度。如在比较安静的情景下,教师做简单的动作或说简单的言语幼儿便可领会。但如果在相对比较嘈杂的情景下,教师的指令可能需要借助语言、乐曲、标识等来更明晰地表达教育意图,或者让幼儿安静下来再发指令,幼儿才能理解并执行。

教师在发指令之后还要确定指令的完成情况,并且长期坚持。如让每个幼儿喝一杯水,从最初就要通过幼儿相互间的监督或教师亲自监督。对于没有喝的小朋友,教师应该灵活教育和引导,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果教师发指令任由幼儿实行或者不实行,那幼儿很可能觉得有没有实行都没关系,有时高兴就做,不高兴就不做。这样,就会使指令不具权威性,很难达到教师要求的效果。

(4)同一个班的教师应该相互配合,对幼儿发指令的方式应统一。教师指令统一,才能让幼儿在长期稳定的训练中养成听教师指令行事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常规。如本文作者去大一班、大二班和大三班的益智区观察,发现大三班的国际象棋棋子很乱,有的装的棋子多,有的少,而大一班和大二班的棋子却很整齐,只有一部是多棋的。进一步调查发现,三个班的国际象棋老师是同一个人,所以几个班关于象棋的规则是一样的。棋子整齐的区别原因在于大一班和大二班的教师曾严格按照象棋老师的要求要求孩子,如收棋的时候孩子要先把棋子摆回棋盘,确定没有缺棋,再把棋子放回盒子里。相反,大三班的教师没有按照象棋老师的要求要求孩子,所以造成棋子不整齐。可见,教师间统一的指令对孩子执行指令的情况有很大的作用。如果一个班的几位教师指令不统一,幼儿就会对教师的指令感觉懵懵懂懂,不知该听哪位老师的话,不利于教师的组织管理以及幼儿常规的建立。

(5)教师应该积极自我反思,寻找有效指令的策略。教育不是生成的某种计划或安排,它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指令在运用过程当中也是一样的,教师应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查找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不断修正,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晓琳.教师课堂指令用语——基于高中英语课堂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黄淑琴.教师支持性反馈话语的类别与功用——以中学阅读教学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03).

[3]赵元文.论教师指令错误[J].中学语文,2007(10).

[4]赵常友,何东林.模糊语言在教师话语中的诠释[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01).endprint

猜你喜欢
成长幼儿教师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