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地域文化特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8-02-02 15:46刘静
祖国 2018年1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刘静

摘要:人的内心蕴藏着善良的道德意愿与情感,它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土壤,更是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新的形势下,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效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一定的教育载体与表现形式使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并鲜活起来。

关键词: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教育载体

一、“瓷言瓷语”的活动背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需要教师能够聚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同时立足生活。高校的德育教育是一种显性的教育方式,它的优势是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产生亲近感,同时彰显出人格、真理、以及融合的力量;它的弊端有时候会漠视大学生的道德情感诉求,受教育者被动的接受知识,容易造成逆反心理的学习状态;而“以美育德”则是培养大学生对于“美”的热爱与“善”的追求,这种教育方式是让大学生能在轻松自如的教育环境中进行体验,它将美感转化为自身审美的信念,实现从“审美阶段”到“道德阶段”的过渡,排除了填鸭式的说理灌输,大大加强了高校德育的教学实践效果。因此,“瓷言瓷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景德镇陶瓷大学科技艺术学院作为一所极具艺术特色的学校,现在的大学生又多为“95后”群体,他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大都非常热爱自己的专业。但大部分艺术类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缺乏人文精神,在传统思政课堂上呈现出组织纪律性差,重艺术实践,轻思想政治参与等特点。这种鲜明的个性特征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挑战。这就要求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学校实际善于创新教育载体,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及学校周边的地域文化资源,把深刻道理通过创新的载体表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拓展新的空间。艺术教育中的美的熏陶与情感教育的方式,是单一的思想教育和道德说教无法取代的。借助艺术的方式来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能调动艺术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能有效地借助艺术的翅膀,一改过去思政课对艺术类学生来说枯燥无味的旧形象。这样通过主动向学生的专业领域渗透,在专业领域找到思政课的契合点,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以自身对社会独特的观察视角,对书本理论知识进行主动思考,并通过艺术形式将其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来,由被动教育上升为自我教育,提升了教育成效。

二、“瓷言瓷语”的具体活动内容

教师在每学期教学中, 根据思政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当代艺术类专业学生自身的特长及当下的时事热点确定主题,要求学生绘制1幅手绘的陶瓷艺术作品,用艺术的方式把党的政治理论、光荣传统、光辉思想、崇高精神用有感染力的陶瓷绘画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在“百善孝为先”为主题的活动中,学生手绘陶瓷杯子,寓意“一杯子 ,一辈子”;画面上有的画上三口之家的温馨画面,有的写上对父母的祝福,有的用家乡的山水寄托对亲人的思念;学生把作品寄回家时很多家长感动得热泪盈眶。教师以学生上交作品内容的感染性、思想的健康性及艺术的独到性作为评定优劣的主要标准在班级和学校两个层面进行。“瓷言瓷语”的课程内容贴近生活与现实,学生在课程中体验丰富、参与性与动手能力加强,课程的形式生动活泼,课程的启发性、互动性强等优势受到学生欢迎。课程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实现了思政课程的从被动到主动、从独白到对话、从灌输到启发、从个人到全体的转变,大大丰富与改善了教学的整体效果。

三、“瓷言瓷语”实践活动的特色与创新

(一)教育情境维度上,以情感为纽带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以理服人,更重要的是以情動人、以情感人。活动注重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丰富大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瓷言瓷语”活动不是简单地布置作业让学生当任务一样去完成,它是以情感为纽带,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情理与情境,利用教育情感的陶冶功能、激活功能、引导功能等,使他们在这种特定的教育情境中实现道德和审美的升华,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是授之以渔的方式,不是填充式灌输式的模式,只有切入学生的所思所想,才能接地气,才共振谐调。通过活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吸引学生,激发起学生的内在需求,引领其成长。

(二)教育载体维度上,以陶瓷为媒介

亲和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情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停留在过去仅靠课堂上的理论灌输,而应挖掘现有的教育资源。景德镇陶瓷大学科技艺术学院地处中国瓷都景德镇,陶瓷文化底蕴丰富,既为我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大背景,同时又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载体和开放性、参与式的互动平台。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不再是书本和讲台,也可能是画笔和陶瓷。艺术生可以发挥他们的技术特长,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点燃他们心中的思维之火,德育之光。真正将课堂变为学生的“舞台”,学生可以在这个“舞台”自由表现。马克思、恩格斯、康德、黑格尔这些哲学大师再也不是书本中的一个符号,亲情、友情、爱情也不再仅仅是老师课堂上干涩的说教,而是学生画笔下或睿智或严谨或博学的生动形象。这种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复原”与价值“重建”以教材为基本遵循,根据学生的特点,以个性化的风格,引导学生经过思考与产生新的领悟的方式转化为德性与信念,使学生不仅仅是只接受专业知识训练,而是能真正拥有道德的善良与美的心灵,做一个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的人。

(三)教育方法维度上,以美育促德育

德育的目标无疑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不是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说教。“瓷言瓷语”活动是感性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科学性与艺术性、德育与美育有机融合。鲁迅先生曾提到“美术可以辅翼道德”,强调美育对道德的教化作用。心理学家也认为“艺术是心灵的体操”,以艺术美熏陶心灵,有助于正确道德观的建立和巩固。学生在用他们熟悉的画笔绘制美丽的画面时既有艺术的审美,同时也是一次情感的升华。把相对一成不变的理论课程转变成学生较为容易接受且能参与的方式,使思政课程的意义转变为真正发挥主渠道作用。有学生说:“我过去总认为思政课是枯燥无味的,现在看来,是趣味横生的。这样学习,有味!”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将艺术创作作为思政教育的生动形式,充分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作用,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情感、感悟,学生不再感受到被“说教”,而更多感受的是“领悟”,这将使学生的教育影响上更为稳固和长久。

四、“瓷言瓷语”的活动成效

“瓷言瓷语”这一新的教学实践模式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一是“入眼”,在当今新媒体发展时代,信息与传播方式简易方便,“争夺眼球”的各种竞争也异常激烈。这种新型的教育载体的升级,能吸引学生眼球,使学生的关注与注意力重新回到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二是“入神”,思政课程的教学实践是美育与德育结合的教学方式,它对学生的情感认知与行为意志将产生深刻的影响,课程内容对学生能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学生在上课过程中能做到聚精会神,变得“入神”;三是“入心”,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理论与所进行的实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入脑入心。

五、结语

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同时要求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瓷言瓷语”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堂通过实践架起美育与德育的桥梁,引导大学生将被动、一时的外化行为固化成持续、稳定的自觉行动,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在实践中不断地创造人生的价值,赋予人生与众不同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中国青年报,2014-05-05.

[2]刘云山.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1-05.

[3]张丹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机制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09.

[4]相征.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思想引领作用的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

[5]马建青.“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三大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17,(10).

[6]高云,刘小雪.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探析[J].特区经济,2015,(12).

(本文系景德镇市2016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视域下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科技艺术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弘扬“核心价值观”及文化馆惠民工作的真实案例
谈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