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中晨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育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推进,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师生人数不断增加。数据统计显示,当前全日制高校的教职工总数约200万人,这就对高等学校的人事管理工作机制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迫切需要人事管理工作机制的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机制;改革和创新
受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和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高校的人事管理工作主要以纯粹的行政事务型的方式进行,这种人事管理机制中存在着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管理理念滞后、用人机制僵化、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落后等方面。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制约了高校的快速发展,也影响了高校的竞争力。对此,要实现降低高校人力资源成本、提升高校办学效益、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的目标,对现有人事管理工作机制进行改革和创新已经不容置疑。
一、高校人事管理理念的创新
要推进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机制的改革与创新,管理理念的改变是前提,要改变过去的人事工作中形成的陈旧的思维定势,逐步建立起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思维方式和全新的管理理念。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只满足于低层生理、心理需求的人,而已经成为既存在较高层次的物质需求,又存在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还存在较高层次的实现自身价值需求的人,这是一种具有创新、理性和文化的人。作为知识工作者的高校教职工,更是有着高层次的需求,他们的追求更多是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高校的人事管理应当树立以人为本、为教职工服务的管理理念,从传统的“管理人”向现代的“服务人”转变,强化人事管理工作中的服务意识,尊重教职工行为的主体性,注重教职工的个性发展,为教职工自身价值的实现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一)要认识到人事管理的目标是人力资源的增值。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最根本力量,在所有的资源之中,最重要的资源莫过于人力资源。对于高校而言,如何合理分配教职工的工作,激励教职工的工作激情和热心,充分发挥出教职工的能力,实现教职工资源的增值,应当是人事管理的目标之所在。
(二)要注重教职工个体的发展。高校的发展不仅仅是學校的发展,应该是包含着学校的总体发展、学校各部门的发展以及教职工的个体发展的综合体,而前两者的发展又建立在教职工发展的基础之上。因而,应当将教职工的个人发展与学校的总体发展密切结合起来,注重教职工的个体发展,为他们的发展营造勇于创新、创造的和谐宽松的制度环境。
(三)要树立学术主导的基本理念。纵观全球,当前高校的基本精神和大学制度都是注重学术,推崇学术自由的价值观念,突出教授治校的管理体制,在学术评价和学术管理方面主要由学者负责。因而,在人事管理中,应当正确处理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关系,树立学术权力主导的基本理念,在聘任教师、评聘专业技术职称以及人才的引进等方面,都要贯彻这一思想,务必摒弃那种注重行政权力而忽视或不注重学术权力的落后观念。
二、高校人事管理用人机制的创新
(一)推行柔性引进制度。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时,由于存在诸多方面的限制,高校很难做到全时、全职的引进。在这种背景下,柔性引进制度就成为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之一。在当前,柔性引进制度主要体现为特聘教授的引进。高校与特聘教授之间签订一定期限的聘用合同,灵活运用挂职、兼职等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来校进行教学和科研,这样即可以打破档案和人事关系、户籍制度等等的限制,实现高校人事管理的柔性与刚性结合、兼职与专职结合,营造一种宽松的人才管理机制,提升高校的综合竞争力。
(二)探索弹性退休制度。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当前施行的依然是男60周岁、女55周岁退休的自然退休政策,然而,高校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单位,高校教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作为高等知识分子,高校教师基本都是高学历、高职称的,经过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的教育,等到工作已经至少近30岁,而到60岁左右正是经验丰富、思想成熟、教学水平较高的事业黄金期,这时候退休会造成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巨大浪费。因此,高校可以探索推广弹性退休制度,对于年满退休年龄的优秀人才,采取返聘、延聘等政策。只要身体状况能够适应工作强度,自身又愿意继续从事教学工作,高校就应该为其提供一个便利,在办理完他们的退休手续后在进行返聘,让他们继续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和水平。
(三)引进人事代理制度。作为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新型人事管理方式,人事代理制度是现代化的人事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人事管理引进人事代理制度有着诸多益处,一方面,有助于拓宽高校的用人渠道。高校传统的用人方式一般都是招用事业编人员,这往往受到编制数量、户籍制度等方面的限制,在人才引进上非常被动。人事代理制度有助于改变这一被动局面,拓宽高校的用人渠道,促进高校的人才流动,推动高校从社会各层面广纳人才。另一方面,人事代理制度打破了封闭式的管理模式,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用人终身制,高校与教职工之间成为聘用和被聘用的劳动合同关系,高校与教职工、人事代理机构之间签订一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合同期满后是否续签由高校、教职工和人事代理机构三方共同协商。这样,既提升了高校的用人自主权,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聘用什么样的教职工,又给教职工带来了危机感,促使被聘用的教职工努力工作,提升自己的工作责任感和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三、高校人事管理评价机制的创新
对高校教师而言,面前有两个重要的任务:教学与科研。而在当下的职称评定标准中,科研占着非常重要的比重,而职称的评定又与教师个人的待遇相挂钩。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之间难以取舍,为谋求个人的发展,往往需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导致有些教师出现了急功近利、学术浮躁的思想,更有甚者,伪造实验数据、学术抄袭等不正之风也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对现行人事管理的评价机制进行改革与创新。对此,笔者有以下建议:
(一)鼓励教师进行科研。认真落实按照知识产权要素进行分配的收入分配标准,提升那些承担较重科研任务、取得较好科研成果的教职工的待遇,让他们的工资、福利等收入同他们所作出的贡献相挂钩,同时鼓励他们通过实际运用、产研结合等方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科技成果。
(二)加大教学在职称评定中的比重。教师的第一要务毕竟是教书育人,因而在职称评定等关于教师的评价体系之中,应当将教学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对于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这种评价结果应当与职称评定、职务评聘相挂钩,教学不过关的教师不得评定高一级职称。
(三)探索对教师的分类管理。比如可以将教师岗位分为专任教学岗位和教学科研岗位。对于专任教学岗位中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对他们的考评采取突出教学的方式,在科研成果、学术论文等方面进行适当的放宽,但需要注意的是,对这样的教师,需要明确一定的教学时长,并明确一定的评价标准。这样,就有助于教学型人才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之中,改变某种程度上唯科研至上的现状。
四、总结
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可以说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必然。全方位的人事管理机制改革,有助于促进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助于提高高校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洁.高校人事管理以人为本的模式初探[J].人力资源管理,2013(7):18.
[2]郁艳琴.当前高校人事管理创新分析[J].新思路,2017(14):108-109.
[3]陈小臣.浅议高校人事代理制度[J].丝绸之路,2013(4):153-154.
[4]张福胜.浅析高校人事管理中实施人事代理制度[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10):127-130.
[5]蒋吴沁.浅析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的人事信息化[J].科研,2016(11):1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