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联基层组织服务妇女群众的创新路径探讨*
——基于广州市海珠区妇联基层组织改革创新案例的分析

2018-02-02 07:09简瑞燕张永英
妇女研究论丛 2018年1期
关键词:海珠区社工妇女

李 文 简瑞燕 张永英 杨 慧

(1.3.4.全国妇联 妇女研究所,北京 100730;2.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妇联,广东 广州 510220)

一、研究背景与框架

2015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召开首次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对改进和加强党的群团工作做出重要部署。《意见》明确提出,基层组织是做好群团工作的基础和关键,要求妇联等群团组织在巩固按行政区划、依托基层单位建立组织、开展工作的同时,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成员发展、联系群众、开展活动的方式。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要求群团组织要去除“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现象,切实保持和增强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讲话还强调,要大力健全基层组织、扩大组织有效覆盖面,力量配备、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同时探索以多种方式构建纵横交织的网络化组织体系。党和国家关于群团改革的新思想新战略,为妇联组织改革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全国妇联积极贯彻落实群团改革精神,把做强基层、夯实基础作为改革重点,全面部署和推进妇联基层组织改革工作。201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全国妇联改革方案》,全国妇联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针对基层组织建设中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全国妇联在改革方案和工作部署中明确了妇联基层组织改革的重点:一是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扩大组织有效覆盖;二是广泛吸纳各行业优秀女性代表,壮大基层工作力量;三是拓展妇女之家建设,增强服务功能,发挥基层阵地作用;四是加强对女性社会组织的培育、联系和引导,凝聚社会组织力量为妇女儿童提供专业服务;五是与其他基层群团组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形成服务群众的工作合力。

基层妇联组织处在服务妇女群众的最前沿,是做好妇联工作的基础和关键。但长期以来,基层组织一直是妇联组织建设的薄弱环节,在联系和服务妇女群众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组织网络不健全,工作和服务有效覆盖不足,部分妇女群众感觉不到妇联组织的存在;基层工作力量不足,乡镇(街道)妇联主席多为兼职,兼职副主席和妇联专干的配备率偏低,村(社区)妇代会主任也身兼多职,对妇女工作的投入不足;服务形式和内容单一,工作缺乏活力,难以满足不同群体妇女的多元化需求;工作经费和服务资源不足,基层妇联组织普遍没有专项工作经费,开展工作受到限制。

如何破解基层组织建设难题、提高服务妇女群众的能力,各地妇联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探索,同时也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有研究利用湖北省妇联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数据,从“服务型、枢纽化、社会化、项目化、实事化”维度揭示了妇联基层组织现实作用空间广阔与功能发挥空间狭小的矛盾,提出需按“一型四化”标准将妇联基层组织建设成独立的社会治理主体,从“治理体系现代化”维度理顺妇联与政府、社会、市场的关系,从“治理能力现代化”角度锻造妇联合作共治的能力,以弥补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的市场“失灵”与政府“缺位”,形成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结构,推动传统妇联基层组织向现代公共服务型组织转变[1]。有研究从项目制治理的视角,探讨了妇联组织破解经费、人员等不足的路径,提出妇联组织通过项目化的运作制度,可以打破条块限制、拓展管理职能、统筹系统内外的资源,强化组织的专业性,同时与民间社会组织的合作有了更为灵活和多元的方式,并孵化和培育一定数量的民间妇女社会组织[2]。有研究以一家具体的妇联枢纽型社会组织为例,从微观视角分析枢纽型社会组织在提供社区服务、培育孵化社会组织、动员整合社会资源以及规范社会组织发展等方面的协同作用,考察了共治格局下妇联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动态过程及其内在逻辑,提出政府应以赋能赋权的方式激活妇联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自治能力与自我服务能力,而且妇联枢纽型社会组织应主动寻求自主性的发展空间,促使国家权力与社会自治的合作共生[3]。还有研究以“互联网+”模式下妇联工作创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互联网+”模式下妇联工作的实施状况,并以社区网上“妇女之家”为例,研究其建设现状及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4]。以上研究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分析了妇联基层组织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探讨了改进策略和可行路径,为妇联改革创新实践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针对基层妇联组织建设和妇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广州市海珠区妇联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反思问题、总结经验,经过近20年的探索,逐渐形成了适应时代发展和妇女需求的基层妇联工作新模式,为推进妇联基层组织改革提供了鲜活经验。为了深入研究、系统梳理总结海珠区妇联的创新实践,2016年8月28-30日,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课题组赴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进行妇联组织改革创新专题调研,召开海珠区妇联组织网络建设座谈会、地区妇联主席座谈会、妇代会主任和妇女代表座谈会、女性社会组织负责人/骨干座谈会,了解海珠区妇联在妇联组织网络建设、制度机制、培育和引领妇女社会组织等方面的创新做法、取得的经验、面临的挑战等。座谈会参与人员近40人,时间累计超过6个小时,座谈会录音文字转录12万字,为系统梳理海珠区妇联基层改革的主要做法、总结“海珠模式”的基本经验、探讨可供其他地区借鉴的政策建议收集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本研究在梳理海珠区妇联组织改革创新实践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发展出如下研究框架(见图1)。

图1 海珠区妇联基层组织改革创新案例研究框架

如图1所示,海珠区妇联组织改革创新的主要特色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服务平台的建设与运营。为充分发挥妇女之家联系和服务妇女群众的功能,创造性地建立了区、街道和社区三级“妇女之家”,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三级”联动。为提高妇联工作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依托妇女之家引入社会组织/社工机构承接服务项目,实现妇女之家的特色经营和连锁经营。

二是服务资源的链接与整合。在争取政府经费支持的基础上,积极调动企业、专家、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形成服务妇女儿童的合力。

三是服务方式的线上线下融合。为适应时代发展和妇女发展需求,运用互联网思维,打造“门户宣传+掌上服务+线下导流+数据收集分析”功能为一体的“益家易”掌上妇女之家,实现妇联工作线上线下高度融合、广泛覆盖。

本研究在系统梳理海珠妇联基层组织在妇女之家建设及运营、服务资源链接与统筹、线上线下工作融合等方面的创新性做法的基础上,提出推动妇联基层组织改革创新的建议。

二、服务平台的建设与运营

“妇女之家”是妇联组织凝聚妇女、服务妇女的重要阵地,也是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2010年10月,全国妇联下发《关于在党群共建创先争优活动中建设村、社区妇女之家的意见》,明确提出各级妇联组织要依托村级组织和社区活动场所建设妇女之家,加强妇联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全国妇联改革方案》中进一步强调,要发挥基层阵地作用,将“妇女之家”建设向各领域延伸,增强“妇女之家”服务功能。

(一)创建三级联动的阵地架构

海珠区妇联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妇联意见要求,把“妇女之家”建设作为夯实妇联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2010年11月,在全市挂牌成立首个社区“妇女之家”,并积极探索发挥“妇女之家”作用的有效途径。

由于基层缺乏专业人员、场地和经费,村、社区一级“妇女之家”生存艰难,难以有效发挥联系和服务妇女群众的阵地功能。针对这一问题,海珠区妇联不断调整思路,出台并实施《海珠区“妇女之家”示范点建设工作意见》,对妇女之家建设的目标、思路、运作模式进行科学设计和整体部署。2011年1月,创造性地建立了区、街道和社区三级“妇女之家”,在全区18个街道地区妇联、257个社区、20个经济联社全面挂牌,并逐步建立起“纵到底、横到边”的妇女儿童之家服务网络。

为切实发挥阵地作用,海珠区妇联对三级妇女之家进行了系统谋划和科学设计。在职能分工上,区一级妇女之家发挥“龙头引领”的作用,街道妇女之家承担“资源整合”的任务,社区妇女之家具体实施“一线服务”。三个层级的妇女之家分工明确,每一层级承担不同职责、发挥不同功能,同时在整体上实现三级联动。海珠区妇联通过对阵地架构的统筹规划和职责定位,推动工作重心下移,基本实现了把区妇联各项工作融入“妇女之家”的目标,使妇女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各阶层、各领域,最大限度覆盖各层面妇女群众。

(二)引入专业社会组织连锁经营妇女之家

海珠区妇联在改革创新过程中,坚持以妇女儿童需求为本,以妇女之家为平台,引入社会组织承接服务项目,通过社会化工作手法和项目化运作模式,对全区的妇女之家实行标准化连锁经营,推动妇联工作创新发展。

海珠区妇联在推动妇女儿童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基础上,面向社会组织、社工机构进行公开招标或邀标,由专业的社会服务机构承接妇女之家项目,负责项目的具体运作。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海珠区妇联自2014年开始把项目化运作的模式从区一级逐步推广到18个街道社区,承接项目的服务机构也从一家发展为多家。按照“统一服务理念、统一工作标准、统一形象识别”的原则和连锁经营的模式,2014年海珠区妇联启动了第一批9个街道妇女之家示范点建设,2015年在全区18个街道全面推开。项目的推进流程主要分为四个步骤:首先,区妇联培训基层妇联干部,赋予街道的地区妇联自主权,由街道自行调研辖区内妇女儿童的主要需求,确定项目服务方向;其次,区妇联举办地区妇联与辖区所有社会组织的供需见面会,为地区妇联与社会组织供需直接见面、双向选择创造对接平台,由社会组织起草服务项目标书;再次,区妇联举办项目评审会,组织专家对项目书进行评审并反馈修改意见,同时针对普遍性问题进行针对性培训,社会组织根据修改意见和培训结果,完善项目书并进行第二轮、第三轮提交、评审、培训、评选现场答辩,由专家最终确定中标社会组织(即项目承接机构);最后,由妇联干部和专家对中标社会组织进行培训,使中标社会组织一线服务人员熟悉妇联工作,认同妇联使命(见图2)。调研中,海珠区妇联主席表示,“把承接妇女之家项目的社工培育起来,是一种(有效的)培育手段,明显感觉越是与我们合作时间长的社会组织,越对妇联的理念有更好的理解。今后哪怕他们离开了我们妇女之家并投入别的项目服务,也能带着我们的理念去影响更多人。这是我们现在对妇女之家培育培养的一种方式”。

图2 “妇女之家”连锁经营的工作流程

截至2014年底,海珠区18个街道均建立了运行社会管理服务项目的“妇女之家”,每个“妇女之家”都由专业的社工服务机构承接项目,实现了一街一项目、一街一特色(见图3)。为加强与社会组织的联系,进一步深化合作,海珠区妇联于2015年探索建立了“妇女儿童社会服务联盟”,目前已经吸纳了24个专业社会服务机构。这些服务机构依托自身专业优势,在家庭教育、心理辅导、社会服务、文化培训、医疗健康等不同领域与妇联组织开展项目合作。同时,海珠区妇联还通过召开会议、例行培训、大型活动,比如“三八”妇女节、暑期关爱孩子月等,把项目承接机构组织起来。所有项目承接机构一起献计献策、轮流坐庄,每个项目由一个机构统筹,其他机构配合,大家形成合力、服务妇女儿童、实现共同发展。

图3 18个街道“妇女之家”特色项目

海珠区妇联的实践表明,妇联依托妇女之家平台,通过项目与社会组织开展深度合作,不仅凝聚了一批专业社工力量,拓展了工作手臂,同时也将社会工作的先进理念和方法融入妇女儿童工作,提高了妇联服务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三、服务资源的链接与整合

海珠区妇联充分发展组织优势,在争取政府经费支持的同时,广泛凝聚企业、专家、志愿者等多种社会力量,最大限度链接服务妇女儿童的资金、项目、技术、人员等各种资源,不断延伸妇联工作触角,壮大妇女工作力量。

(一)积极争取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支持

为解决基层妇联工作经费缺乏的难题,海珠区妇联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推动将服务妇女儿童项目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区妇联依靠党委政府的支持,确立“街道5万元+社区人均2元”基层妇联经费保障机制。同时,通过参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2011年从区财政中争取到70万元项目经费,此后逐年递增,2012年增加到250万元,2013年进一步增加到300万元。在区政府的支持下,海珠区妇联获得了基本经费保障,为开展工作创新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海珠区妇联借助其人民团体的组织身份,注重加强与职能部门的沟通合作。在实际工作中,加强与区社会工作委员会、法院、公安局、教育局等部门的联系协调,整合部门资源,增强服务实效。例如,在海珠区平安办支持下,启动“家和万事兴”妇女家庭保护项目,开展预防家庭暴力工作。又如,2012年与区法院签订家事调解工作合作协议,联合启动了“心·情·暖万家”家事案件调解项目,组建专家团队和社工团队,建立完整的家事调解流程规范,从诉前情绪疏导、法律指导,诉中特色调解,诉后心理支持等多个环节,对典型、复杂家事案件进行个案辅导与矛盾纠纷调解。

(二)广泛链接企业及其他社会资源

在人员力量薄弱、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妇联组织开展工作尤其是在创新性探索方面会遭遇各种困难。海珠区妇联在充分利用政府资源的同时,通过多种途径积极链接更多社会资源。

一是通过项目链接社会资源。海珠区妇联在面向社会组织进行项目招标时,明确要求项目承办机构自行链接10%-20%的资源投入妇女儿童服务。一些口碑良好、形成品牌的项目纷纷获得社会再投资,妇联组织以项目为桥梁链接社会组织,又通过社会组织的触角去链接社会各方面资源,最终实现资源聚合效应,形成服务妇女儿童的强大社会力量。以南石头妇女之家项目为例,区妇联第一年拨付3万元项目经费,承办机构通过基金会、公益创投、民政等自行链接16万元;第二年区妇联拨付13万元,机构自行链接40万元。从活动开展与经费使用方法看,地区妇联提供场地及社工组织人员费用,搭建服务框架;南石头妇女之家通过基金会、公益创投、民政链接其他社会资金来补充活动和服务经费。据统计,区妇联主导的各类服务项目共计开展社区活动105场,小组工作248节,接受咨询个案2018宗,服务深度个案98宗,受惠人数达14540人次,机构自筹资源价值60.38万元。

二是调动企业资源及企业家力量。比如,引导企业为女性创业者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海珠区妇联通过社会组织链接可口可乐“5·20”基金,为10位创业妇女每人提供5000元创业基金,并链接女企业家与创业妇女对接,提供指导。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也注意到,就算给了创业妇女资金支持,如果没有其他辅助,在10个创业者中也会有8个失败,于是我们就链接更多的女企业家,这些女企业家不但有创业经验,也有经营理念,让她们跟创业妇女去对接,告诉创业妇女如果你需要做这个东西,我可以教你怎么做得更好,怎么实现真正地成长*资料来自海珠区女性社会组织负责人/骨干座谈会,2016年8月29日。。在这一过程中,既让女企业家承担社会责任,也让创业妇女实现了个人能力提升。

海珠区妇联还联动女企业家参与服务妇女儿童家庭的公益活动。组织女企业家参加各类慈善助学、助困、助医活动,以实际行动带动各界热心人士为辖区困境妇女儿童捐款、捐物,为困境妇女儿童争取到更多政府投入以外的物资资源;争取女企业家协会的公益基金促进家风建设,引导区女企业家协会会长带头捐资,启动广州市首个“她惠家”家庭建设公益基金,为家风宣传、家庭文化建设的公益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三)凝聚专家力量和智慧

为增强妇联工作的理论性和专业性,海珠区妇联充分利用辖区内高校及科研机构众多、专家资源丰富的优势,凝聚专家力量和智慧服务妇女工作。

加强与研究机构的合作。新港地区妇联与中山大学性别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积极开展合作,共同推动妇女发展和维权工作。又如,赤岗地区妇联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所共建“凤雁俱乐部”,为外来女职工提供怀孕、生育、工伤保险等方面的法律咨询服务。

创建服务妇女工作的专家智库。海珠区妇联吸纳省内外性别研究、社会服务项目管理及妇女儿童服务相关领域专家,成立了“海珠区妇女儿童社会服务智库”,目前智库专家队伍已扩展到43人。区妇联与智库专家密切合作,为妇女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例如,通过研发妇女之家CIPP评估体系,对全区妇女之家示范点特色项目进行科学化管理;编写社区家长学校自助实操性教材,设计“爱·回家”社区家庭教育课程体系,服务于实践项目;总结研究区妇联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工作模式,为妇联工作创新实践提供指导等。

(四)培育巾帼志愿者服务队伍

在海珠区妇联构建的“妇干+社工+巾帼志愿者”的服务体系中,巾帼志愿者是服务妇女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全区共发展了1600多名巾帼志愿者。

海珠区妇联积极培养志愿者队伍,注重志愿者团队建设,并发展了一系列巾帼服务项目。海珠区妇联不但为志愿者提供成长机会,还举办一些培训班帮助志愿者实现梦想。例如,一些年长志愿者以往没有学习机会,为了满足志愿者的需求,海珠区妇联举办葫芦丝班或手风琴班,以便让这些志愿者在付出过程中内心得到满足,充分调动志愿者的参与热情和归属感。海珠区18个街道的志愿者每天都会打卡报到,看自己可以提供哪些服务。例如,针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和心理问题,区妇联链接大学生志愿者团队,通过大学生为单亲家庭的孩子进行一对一的课业辅导,为孩子提供成长陪伴。特别是大学生志愿者把自己的成长经验介绍给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并让单亲家庭的孩子到大学参观,感受大学生志愿者的求学经历,拓展了单亲孩子的视野。此外,由志愿者构成的河涌安全巡查员、历史文化导赏员、候鸟妈妈等志愿服务都取得显著成效。

海珠区妇联还联合或通过承接妇女之家项目的社工机构,培养凝聚更多巾帼志愿者,以灵活的方式参与服务妇女的工作。针对单亲妈妈面临的心理问题,海珠区妇联借助有心理学队伍的社工组织,上门探访这些单亲妈妈,提供心理咨询和指导。鉴于社工人员有限,海珠区妇联和社工组织通过运用社会上有心理学背景并愿意参与服务的志愿者,与单亲妈妈进行一对一的交流,疏导她们的情绪,增强对她们的心理支持。在座谈中,一家承接家庭教育的社工机构谈到,由于机构社工人员和力量有限,她们在社区开展亲子教育服务的过程中,注意到对教育特别重视的全职妈妈。机构的专业人员去了解并培训这些全职妈妈,提升她们与孩子进行交流的能力,同时找了一些表现优秀的妈妈作为社区志愿者和倡导者,引导她们发挥自身能动性,通过在社区组织开展活动等方式,为更多妇女儿童提供服务。

四、服务方式的线上线下融合

创新网上妇女工作,充分利用线上线下两条路径,拓展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两大工作平台,构建“互联网+妇联”工作新格局,既是妇联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也是有效服务各阶层妇女群众的现实需要。为打破地域、时间、资源的限制,进一步提高服务的时效性和精准性,海珠区妇联2015年打造了线上妇女之家“益家易”平台。该平台以“互联网+”思维为支撑,通过设立“约服务”“密语屋”“多关注”等六个板块的服务项目,开发妇女服务、管理引导、维权咨询、数据收集与分析等功能*参见“益家易2.0功能介绍”,腾讯视频,网址:https://v.qq.com/x/page/w0504ruy3hn.html。,扩大了对辖区内妇女群众的工作和服务覆盖面,实现了线上联系、线下服务的互动融合。

(一)三类用户端线上线下联动

益家易网上服务平台改变了从妇联到妇女儿童的单向传统运营工作方法,创建了以妇女群众(C端)需求为核心,各级妇联(H端)和服务联盟(B端)共同协作的循环式的运营模式*C端即“Client”,代表妇女群众;H端即“Home”,代表妇女儿童的家;B端即“Business”,代表社会服务机构以及社会企业等服务联盟。。

具体而言,基于妇女群众的需求,妇联组织通过益家易平台向以社会服务机构和企业为主体的服务联盟发出项目邀约,服务联盟通过承接项目和举办活动满足妇女群众的需求。在益家易平台上,H端、B端、C端三个端口通过联动互通,妇女群众可以获得妇联提供的各类线上线下服务,服务联盟能够共享服务项目、实现资源链接,妇联组织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社会服务机构和妇女群众的需求及动态,合理调整资源布局。妇女群众通过线上线下参与之后,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活动进行评价。智库专家对益家易后台用户反馈的大数据进行分析,以此作为优化和升级后续项目的参考依据,为妇女群众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借助益家易平台,构建起妇联组织、服务联盟、智库专家和妇女群众“四位一体”的新型矩阵,形成多方参与、互利共赢的工作格局(见图4)。

图4 依托益家易平台实现三类用户端互动

(二)六大板块满足妇女群众多元需求

益家易平台提供了六大板块的服务,不同板块链接不同的社会资源,为妇女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例如,“密语屋”版块链接心理咨询师等专家,“约服务”版块链接社会组织等,六大板块通过开展线上预约联络、线下开展活动等多种方式,发挥妇联工作覆盖广泛、服务精准的优势(见表1)。

表1 益家易平台的六大板块简介

益家易平台主要为妇女群众提供服务和维权两大类项目,同时通过发放福利和聊天方式留住用户群体,通过“关于我”和“多关注”板块增加用户和妇联的相互了解,增强互动,不断升级服务内容,精准满足用户需求。平台运营始终从妇女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围绕妇联职能定位,为海珠区妇联联系和服务妇女群众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平台,为妇联工作的开展探索了新模式。

在促进妇联工作改革方面,益家易线上平台主要发挥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将传统线下活动拓展到线上开展,如将传统的线下心理咨询打造成线上“密语屋”板块,打破了地域和资源限制,节省了交通和时间等成本,提高了服务的时效性。二是实现线上和线下联动。例如,海珠区“童声童嬉”关爱儿童系列的线下项目,通过竞标,组织前十名社会组织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在商场展示各自的项目,通过植入AR游戏、VR科技、网络直播,实现广泛的公众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活动效果。用户通过网上预约享受服务、进行项目评价与评选,实现线上线下资源联动。三是发挥网络后台数据收集和分析功能,利用大数据管理和运营网上妇女之家,及时了解妇女群众的实际需求及变化,获取服务评价与信息反馈,增强妇联工作的科学性和服务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五、思考与建议

妇联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组织架构优化、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方式和方法创新等多个层面。伴随着妇联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基层缺编制、缺经费、缺场所、缺人员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但各地改革进度和成效仍存在较大差异。海珠区妇联立足本地实际,研究破解实际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经过长期实践创新,形成了基层妇联组织和妇女工作的特有模式,为全面推进妇联组织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基于对海珠妇联创新实践的梳理和总结,本研究对妇联基层组织改革创新工作提出如下几方面的思考和建议。

(一)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推动妇联工作改革创新

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均衡,不同省份、不同地域妇联组织建设和妇女工作状况存在明显差异,改革创新的方法和路径也应凸显地方特色。海珠区妇联针对基层妇联组织经费缺乏、人员力量和专业性不足、服务覆盖面不广等问题,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务实有效的创新举措。例如,为解决村级妇女之家难以发挥作用的问题,创造性地建立了区、街道和社区三级“妇女之家”;为破解基层妇联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推动将服务妇女儿童的项目纳入政府财政预算;针对基层妇联工作力量不足、专业性不强的问题,探索项目化运作方式,引入专业社工机构承接服务项目;为提高妇联工作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妇联干部归属感、认同感和能力素养,区妇联设计制作了统一的logo标识和工作服装,组织妇女干部参加各类职业培训、团建工作坊和沙龙。

在贯彻中央群团改革要求和全国妇联改革部署的进程中,各地妇联要深入调查研究,明确重点难点问题,在服务大局和服务妇女中找准工作结合点,寻求改革突破口和发展契机。立足本地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做好统筹规划,探索符合本地情况、具有本地特色、发挥本地优势的改革路径,切实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深化区域化发展理念,统筹社会资源形成服务妇女群众的合力

妇联组织是各族各界妇女联合组成的群众组织,其服务对象范围广、人数多、群体差异大。实践表明,单纯依靠妇联组织和政府力量开展妇女工作的传统思路,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妇女群众多元化需求和多样性发展需要。推进妇联组织特别是基层组织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区域化发展理念,即打破行政壁垒和条块分割的界限,打开大门建妇联,把组织覆盖拓展到辖区内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类社会组织、联谊组织中的妇女群众,统筹辖区内各方妇女工作力量和工作资源,实现区域内组织联建、人员联管、活动联办、资源共享[5]。

在改革工作部署和推进过程中,妇联组织既要争取政府资源,同时也要改变单纯依靠政府的传统思维方式,最大限度地链接各类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并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服务妇女群众。早在2002年,海珠区妇联就探索打开大门建妇联,尝试突破体制和层级界线,将街道妇联改建为地区妇联,广泛吸纳辖区内各行业优秀女性人才成为地区妇联的荣誉副主席、执委,增强统筹协调社会资源的能力。同时,在基层妇联改革创新工作中,海珠区妇联注重资源整合,通过引入专业社工机构承接服务项目,有效利用专家资源,加强与辖区内机关单位、企业、高校的合作,凝聚各方资源和力量共同推进妇联工作、合力服务妇女群众。

各地妇联需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创造性运用区域化工作理念,在创新基层组织设置、优化队伍结构、开展服务活动等方面,最大限度统筹利用辖区内资源,形成服务妇女群众的工作合力。打破条块分割和层级隶属关系,根据妇女群众特点和需求创建基层组织新模式,形成覆盖广泛、灵活多样的区域组织架构;吸引和凝聚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方力量,充分开发高校、研究机构等专家资源,探索建立多机构合作的工作模式;调动辖区内各群体妇女的积极性,注重培育发展巾帼志愿者,引导妇女群众以多种方式参与妇联工作或服务活动,建立依靠妇女群众推进妇联工作的有效机制。

(三)发挥妇联主导作用,加大对女性社会组织的联系和引领力度

蓬勃发展的社会组织既是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也是妇联组织开展妇女工作的有力助手。加强对女性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示范带动和联系服务,是基层妇联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海珠区妇联在项目化运作模式中,立足妇联组织的性质和宗旨,坚持把政治性放在第一位,以社工机构专业化服务为妇联工作的“手臂”,以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发展为妇联工作的核心,在项目设计、过程监管和项目评估等各个环节,注重发挥妇联的主导作用。

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在与社会组织开展项目合作过程中,海珠区妇联强调要坚持党的方针政策和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提出妇联组织不同于西方的妇女组织,强调承接项目的社工机构在项目运作中要认同并遵循妇联的工作使命和价值理念。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坚持发挥妇联的主导作用,突出体现在政治性的传导、工作理念的渗透等方面。例如,经常组织资深妇女干部与社工分享经验,邀请性别研究专家定期为社工开展培训、督导,加深社工对妇联工作主旨与工作理念的理解。有社工机构负责人在座谈中提到,刚开始承接妇联项目的时候,能感觉到“与妇联的理念不同”,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妇联导向作用非常强,“因为妇联作为群团组织,有明确的政治使命和职能”,在承接项目过程中,妇联的理念逐渐渗透进来,从了解到认同,需要一个学习过程。又如,海珠区妇联要求社工在开展项目服务过程中统一佩戴妇联标识,向服务对象传达政府的支持性和优惠性政策,把党和政府对妇女群众的关心关爱落实在服务工作中,让妇女群众感受到党的关怀,自觉听党话、跟党走。

积极倡导和传播性别平等理念。例如,在服务领域确定方面,海珠区妇联依据《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章程》,组织智库专家进行专项研讨,最终拟定“性别平等建设、妇女保护、妇女能力建设、儿童保护、婚姻家庭建设”五大服务领域;同时,还出台了《运营手册》,指导地区妇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在五大服务领域中选择项目方向,从源头上确保紧紧围绕妇联工作和妇女需求设计服务项目。在项目促进性别平等的监管方面,委托专业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成立项目评估组,从推进性别平等和社工专业两个方面对项目进行科学评估。有社工机构负责人表示,“在没有承接妇联项目前,我们更多做科学育儿;在承接了妇联项目后,我们接纳了性别平等意识,在科学育儿中加入爸爸更多参与育儿工作”。一位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也表示:“同一个项目,我们的侧重点不同,对于困难妇女,除了要解决实际困难外,还要推动性别意识觉醒。”

在联系和凝聚社会组织方面,各地妇联进行了一些探索创新工作,但在合作机制、职能定位和作用发挥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如一些妇联在与社会组织开展项目合作过程中,仅作为项目发包方,项目的具体设计和实施均交由社会组织负责,源头参与和过程监管不足,对社会组织的影响力有限。下一步,在联系和服务社会组织的工作中,妇联组织要利用项目合作的契机,在项目设计、实施、评估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把妇联的工作理念和使命渗透到项目运作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

(四)充分发挥大数据功能,促进妇联工作线上线下互动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积极探索以多种方式构建纵横交织的网络化组织体系,切实做到哪里有妇女群众,哪里就要有妇联组织。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女网民占47.6%,数量达到3.48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1/t20170122_66437.htm,2017年1月22日。。强化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和网络平台开展妇女工作,是新形势下做好妇联工作的必然要求。

各地妇联在网上妇女之家建设过程中,既需要进行传统信息推送、相关政策文件的发布,让妇女群众及时了解妇联最新资讯,更需要突破以往仅仅推送信息的传统思维模式,让妇联从信息发布者向服务提供者转变,让妇女群众从信息接受者向活动参与者转变。

一是根据妇女群众的实际需求,科学规划和设计网上服务项目。海珠区妇联根据广泛调研,依托益家易平台的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妇女群众需求,并从妇女群众需求出发,选定服务项目、调整服务内容、配置社会服务资源。各地妇联在网上妇女之家建设过程中,需要通过深入调研,充分了解不同群体妇女的实际需求,并坚持以妇女需求为本,设计科学合理的服务版块,使妇女群众能够在线上及时方便地了解妇联各项工作,在网络平台上获取相关咨询服务,或通过线上预约、线下参与等方式获取所需服务,提高服务的精准化程度。

二是支持和鼓励多方参与,实现线上线下服务供需的有效对接。发挥好妇联组织的中枢作用,探索建立妇联组织、社会组织、专家团队、企业等多方联动的合作机制,通过线下和线上平台实现服务资源的供需对接,为妇女群众提供更加便捷、优质和专业的服务项目。鼓励妇女群众以多种方式参与妇联工作或活动,在参与中受益的同时,也在参与中发挥作用。比如,引导妇女通过网络平台对服务进行评价,反馈意见和建议,推动妇联工作和服务品质的提升;在网上妇女之家设立相关板块,建立不同功能的话题群,引导妇女群众在群组内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使妇女既是服务的受益者同时也是服务的提供者[6]。

三是充分发挥网络大数据的功能和作用,实现对妇女群众细分定位、精准服务。以大数据分配社会服务资源、调整服务内容、决定服务项目,是海珠区掌上妇女之家建设的突出特点和发展方向。从需求角度看,可以根据数据变化及时了解服务对象的实际需要,快速做出总体布局的调整,实现妇联服务的精细划分、定向推送。从供给角度看,把流量和大数据信息作为评估项目和资源分配的依据,能够确保妇联组织科学有效地配置资源。在网上妇女之家建设过程中,应做好网上妇联大数据的管理和开发工作,依托大数据分析妇女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服务评价和反馈信息等,精确研判不同妇女群体的需求和动态,建立健全服务项目的评价审核机制。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调整工作布局,使服务内容更加精准对路,更加契合妇女群众的实际需求。

[1]汪超.“一型四化”视角下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的治理现代化——以湖北省为表述对象[J].湖北社会科学,2015,(5).

[2]王颖.妇女社会组织的项目制治理——以北京市为例[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6,(3).

[3]朱晓红.协同共治格局下妇联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研究——以广东H市H家庭服务中心为例[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6,(1).

[4]冯滢.“互联网+”模式下妇联工作创新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5]乔虹.建设“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身边一个家”的基层妇联组织新格局[N].中国妇女报,2017-09-15.

[6]林志文、李珊.海珠妇联打造“益家易”妇联线上工作平台[N].中国妇女报,2015-07-30.

猜你喜欢
海珠区社工妇女
青春社工
广州市海珠区培红小学作品集
广州市海珠区培红小学作品集
A Corpus-based Study ofThe vocabulary collocation in Adult EFL Learners’ Writing
当代妇女的工作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