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文化艺术中心创作实践与运营后评估

2018-02-02 10:57赖卫东
建筑 2018年2期
关键词:吉安屋顶广场

文 / 朱 颖 王 鹏 赖卫东

吉安位于江西省中西部,古称庐陵、吉州,元皇庆元年(1312)取吉阳、安成首字合称为吉安。被誉为“红色摇篮”,是举世闻名的革命摇篮井冈山所在地。

吉安文化艺术中心选址位于吉安城南新区,项目建设用地形状近似梯形,面积约为4.54公顷。文化艺术中心与其东侧的体育馆、东北侧的行政中心呈“品”字型排布,共同围合成行政中心前的市民广场。

吉安艺术中心在建筑设计布局阶段解决了两个重要问题,一是与周边城市环境的关系,重点来说就是与西侧吉州大道、东侧市民广场的关系,二是如何创造积极的外部空间。而这两个问题与建筑的功能布局密切相关。通过建筑外部空间两个外广场和一个内广场的设置,将项目用地东侧的市政府前市民广场引入文化艺术中心建筑内部,营造出连续的、丰富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同时文化艺术中心及其内广场,成为联系行政中心前的市民广场与其西侧城市建筑的一个视觉通廊,在市民广场进行活动的人们可以透过艺术中心,直接看到远处城市建筑的对景。通过这一处理,原本空荡无序的市民广场终于在城市尺度上有了方向性和渗透感,并使市民广场东侧的略显单薄的体育馆(面积较小)成为了东西向视觉通廊的一个节点。在这里,城市外部空间和建筑内外部空间进行了延续和融合。

一、开放式格局塑造“城市客厅”

布局分而不散

通过对吉安文化艺术中心周边城市环境的调研分析和对业主方功能需求的深入探讨,首先建筑在基地东侧和西侧分别退线形成东西两个外广场,同时艺术中心将大剧场、群艺馆、电影院和多功能剧场等功能进行拆分,分散布局。大剧场及其附属功能位于用地北部(A区),群艺馆位于西南(B区),电影院及多功能剧场位于东南(C区)。整体分为南北两大部分,之间通过一个“有顶”“无墙”的内广场相互联系。

宛如灵动的琴弦

艺术中心另一个重要的造型要素就是在屋顶下极具韵律,尺度纤细的立柱,细细的白色立柱密布在建筑实体周围,通过立柱的限定形成了建筑周边带状的一层灰空间,使建筑外部空间不但在形状和尺度上有变化,在层次上也区分开来。上下铰接的立柱既作为承托大屋顶的结构构件之一,同时也是建筑造型的寓意之所在。细柱的排布形成有韵律的节奏变化,形态好似被拨动的琴弦,而轻盈起翘的屋顶又使整个建筑隐含飞扬之态,令观者产生关于音乐、艺术的通感式联想。

艺术中心的设计案名“弦动庐陵”(吉安古称庐陵)就是据此而来。

飞扬的屋檐

艺术中心在创作过程中引入了屋顶的概念。覆盖于南北两组建筑之上的大屋顶,基本成长方形(长边位于东侧),四周出檐深远,边缘变薄上翘,尤其面向东侧市民广场的屋顶在平面轮廓上处理成为内凹的弧形,这样从透视角度看就形成类似飞檐的外观效果,不但令建筑整体形象具有轻盈质感,也隐喻了古典建筑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屋顶将分散式布局的建筑统一为一个整体,在建筑尺度方面与东侧宽广的市民广场和西侧大尺度的城市主干道相协调,更使视觉通廊形成了镜框式的视觉效果,屋顶最基本的功能(遮风挡雨、限定空间)也在此得以发挥,使内外广场的气候适应性增强并限定了建筑的外部活动区域,一举三得。

艺术中心屋顶采用银灰色的铝板饰面,用浅色金属凸显屋顶的轻盈,减少压抑感,同时在内广场的中部进行了单独的处理。结合内广场屋顶结构的网架形式,建筑在这部分设计了透空的树叶造型,使得内广场的屋顶通透轻盈,并隐约折射了镂空窗花和剪纸的艺术特性,阳光透过叶片间隙洒下,体现一种在城市环境中回归自然的情怀,同时树叶的形态也与吉安著名的文物“木叶天目”盏(与吉安起源相关)相暗合。

空间渗透,活力社区

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考虑与外部空间的渗透,南北两组建筑朝向东侧广场侧分别设置了电影院、多功能剧场的休息厅和大剧院的门厅,休息厅和门厅基本上是环建筑物椭圆平面的内部周边,这样充分将建筑内部的公共空间贴邻建筑表面,同时剧院门厅采用了两层通高的设计,内部空间高耸并富有动感。建筑公共空间的立面材料选定为玻璃幕墙。白天,颜色稍深的玻璃幕墙将屋顶和立柱清晰地映衬出来,突出了建筑的艺术形象,同时远处市民广场及周边城市景象也通过通透的玻璃幕墙纳入到门厅和休息厅中。夜晚,通透的玻璃幕墙将建筑内部缤纷的色彩和人的活动展示给市民广场以及整个城市,使建筑的内部生活融入到整个城市生活中去。

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可体验建筑坐落于城市中,因此建筑具有城市属性,但由于其地理位置、时代背景、功能的各不相同,不同的建筑在城市中的作用也千差万别,有的严谨内敛,规矩方整,成为城市肌理中的背景部分,而有的则是城市重要节点,整合城市空间,对周边城市区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吉安文化艺术中心就是这样一个位于城市重要节点的项目,由于自身独特的功能设定和特殊位置及环境背景,因此在建筑创作方面采用了一些因地制宜独特的设计手法,在这里,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互相融合映衬,建筑外部空间与城市空间延续和整合,从而实现了建筑对城市的积极作用,使这座包含剧院的文化艺术中心真正成为城市生活的观演厅,对周边区域的城市空间艺术的塑造和提升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二、精湛技艺与现代灵感的高度契合

吉安文化艺术中心由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在设计指导思想上,始终贯穿文化艺术建筑要有创新和突破的理念,从大型乐器竖琴和管风琴的造型中找到灵感,以157根形似琴弦的摇摆柱,环绕文化艺术中心的主体建筑,支撑起形似吉它琴箱的巨大屋顶,使整个建筑像“灵动的琴弦”一样,呈现出迷人的艺术魅力。这项设计,荣获2010年度首都第十七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方案汇报展优秀方案奖。

文化艺术中心占地4.54公顷,总建筑面积23000m2,投资概算2.3亿元人民币,由北京城建集团承建,2009年9月开工建设,2010年12月完工。在功能布局上分A、B、C三座,A座是大剧院,剧场内可容纳1100人观看演出和集会,完善的舞台升降设施,完美的灯光音响以及化装间、贵宾厅等辅助用房,为大型高雅艺术表演和大型集会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和保障。B座一层为美术书法展览大厅,二层为美术书法艺术家的创作工作室,三层与四层为吉安群众艺术馆。C座一层为多厅电影院,四个放映厅可同时容纳400名观众观看不同内容的电影,二层为设备用房,三层为多功能厅,可根据会议、演出等不同的需要任意调整用途。

文化艺术中心地处城南新区,东临市民广场,南挽博物馆,西倚天华山,北偕图书馆,四周宽阔的路网为文化艺术中心的车流人行提供了快捷的进出通道。独具匠心的市政景观设施,处处凸现文化艺术元素。东面市政广场两侧的旱喷共2500m2,不断变化升腾的水柱水花,寓意吉安25000平方公里生机盎然。矗立在艺术中心东面正前方的巨型馆标石,高3.3米,长15米,正面镌刻“吉安文化艺术中心”八个红色大字,背面镌刻“吉安赋”,向观众展示吉安从古至今的庐陵文化和辉煌历史,馆标石两侧六个围棋状花钵,既美化和烘托了文化环境,又为群众提供了休息歇坐的凳椅。文化艺术中心ABC三座主体建筑四周的回廊,彩色透水石铺设的地面犹如斑斓的地毯,既防滑又环保。A座大剧院入口大厅正面矗立着一幅高10米、宽6米的鎏金木雕,木雕由祥云、杜鹃花、白鹭鸟三种图案组成《吉祥安泰图》。金色的巨幅木雕配合大厅米黄色和珊瑚红大理石铺设的地面,米黄色的洞石墙面,仿红木的楼梯栏杆,浑然一体,在太阳的光辉和水晶灯的照耀下,典雅高贵,金碧辉煌。

三、全生命周期视角下的运营后评估

建成后的吉安文化艺术中心的剧院部分由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托管,首次托管合同五年,按照“市场运作、业主监管、委托经营、政府补贴”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保利吉安大剧院自2013年1月1日起交付托管,至2017年12月31日五年期满。五年中,吉安市保利大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共完成自营演出160场,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生活,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市民的文明素质,吉安大剧院已成为吉安的一张文化名片。

基于历年我国大型公共建筑特别是政府投资的公益项目缺少前期的策划、缺少运营策划,后期缺少运营评估的状况,清华大学庄惟敏教授近年提出建立“前策划—后评估”设计方法,改善设计程序,构建建筑设计闭环反馈机制。吉安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在运行五年之后进行的使用状况评价证明,吉安文化艺术中心的建设作为一个公益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演出场次远大于同等规模城市的其他剧院,群众反映良好。

纵观整个设计和建设、运营过程,业主和建筑设计团队有以下三点可供其他剧院建设借鉴:

近年来,中国的剧院和大型公共建筑的建设出现了贪大、媚洋、求怪、逐奢、趋同等现象,吉安文化艺术中心,力求做到尺度理性,风格清新,形态优雅,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建筑语素,同时也吸收了西方的现代建筑理念,通过对吉安本地历史的研磨,塑造出精致典雅、有中国江南文化底蕴的建筑形态。

大型公共建筑作为一个建筑生命体,要树立关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理念,即不仅仅关注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过程、尚需关注建筑建成之后的运营情况、设备的运转情况、物业管护情况等。

剧院的建设在设计前期要根据不同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文化事业等提前确定运营主体,运营期成本的测算力求准确,作为城市公益事业的一部分,力求政府合理补贴,但补贴额度政府承担得起,以能带来足够的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后期建立专业的运营管理团队,进行使用期评价,为以后的建设提供参考,同时利于改进建筑运营情况。

猜你喜欢
吉安屋顶广场
借“光”生财的屋顶
布鲁塞尔大广场
金吉安监理公司市场开拓取得重大突破
在广场上玩
屋顶屋
江西高速公路吉安管理中心养护管理系统
广场
屋顶的雪(外四首)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
妈妈,我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