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昭华 吴强
摘要:该文通过分析《税收管理》课程的特点,总结《税收管理》教学实践经验,结合课程要求,对《税收管理》的教学实施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建议。
关键词:税收管理;案例教学;实践探讨
税收管理是把税收理论、实体法制度落实到的税务机关征收税款,纳税人缴纳税款行为的过程,是税收政策达到目标作用的必经之路,税收管理能力的好坏,影响着税收政策效应的发挥、国家的经济运行以及社会公平公正和政府的形象。《税收管理》是财税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主干课程,重点培养学生有关国家税收征管制度知识,达到具备能够开展税收征管实务工作的技能。
一、《税收管理》教学内容和主要特点
《税收管理》课程内容涵盖范围广。主要内容在对税收管理的概念、目标、职能、内容、原则、征纳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税收风险、税收战略管理等进行论述的基础上,从税务组织管理、税收基础管理、税款征收管理、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检查、税收行政法制、税收法律责任、涉税服务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法定性。该课程内容主要都是以国家的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规定,学习好一项税收管理制度,就是对国家税收征管法律制度规定的学习。如税务登记、账薄管理、发票管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收保全、税收强制等各项制度,都是以国家法律进行确定和规范,依法征税、依法纳税是税收管理的灵魂,是税收管理坚守的底线,税收业务多种多样,复杂多变。但办税流程,对办理涉税事项的各环节必须依法管理。课程的讲授就是税法的普及,树立税收法治的过程。
(二)程序性。该课程是讲授税收管理事务的课程,税收管理是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对纳税人进行管理,保证国家税收征收入库的过程。税收管理活动主要是程序性过程,办理税收事务,进行税收管理都要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办理。比如税务登记制度,要求从事生产的纳税人需要在领取营业执照三十天内办理税务登记证。在办理税务登记时,应向税务机关提供法定的资料。否则税务机关会对逾期办理、不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进行行政处罚。纳税人的每一项行为都必须依法定程序进行。要理解和掌握该课程,必须掌握各项征管制度的法律规定,从而正确履行法定的办税程序。
(三)实践性。该课程也是一门实践课,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从事税收管理和申报办税的实务操作能力。要求学生能理解税收征管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税收征管制度和纳税办税的实际操作技术。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我国税收征管体制和税收管理程序,很快适应复杂的税收征收管理业务,从事税收征收管理实务工作。
二、当前《税收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税收管理》的课程特点,受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的影响,此课程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应该课程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与征管实践相脱节。由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税收管理制度也与时俱进,处于一种不断改进状态,有旧制度的摒弃,也有新的制度实施,更新频率和时间较为快速。近些年来,国家税收管理制度增加了大企业税收管理、税收风险管理、纳税服务等制度。这些新的税收管理制度在进行推广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改进,其内容新、变化也快,因此,教材很难把新制度一概收录其中。教材内容要么不完整,缺乏新的制度介绍,比如税收风险管理制度,在税务机关已经推行了5年以上,但在国内所有的《税收管理》教材中没有此项制度的介绍。
(二)传统课堂讲授教法难以适应课程的特点。传统教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老师在讲台讲,学生在台下听。课堂讲解在讲解理论,传授知识方面有其优势但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无法给学生传递具体的实践、操作性知识,只能用抽象的语言描述一些实操性知识。使学生听了课程内容以后,容易陷入“知道是什么”但“不知道如何做”的困境。此外,由于只是口头讲解,很难吸引学生认真听讲。从而造成学生对税收征收管的实践操能力的不够,已无法满足社会对税收管理实际操作能力的新要求。
(三)任课教师缺乏满足课程要求的实务操作经验。由于大多数高校教师来源于大学直接毕业的高学历人才,《税收管理》任课教师基本上都是直接从大学毕业就到学校任教授课,虽然基本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实际的税收管理经验,对税收管理制度无法有更深刻的理解,无法做到准确理解法律规定的立法精神,在讲解时,只能进行粗略的解释,重理论,轻实务,对于复杂的各种税收活动难以进行准确的讲解。有些知识点是“老师讲不明”,“学生听不懂”。课堂效果不可能做得很好,很难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
(四)考核方式单一抑制学生的实操能力的提高。大多数高校在《税收管理》考核中,主要以闭卷笔试为主,一般是期末笔试成绩占比大,平时成绩占比小。平时成绩也仅以考核学生的出勤率為主。笔试的优势在于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并没有体现对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无法对学生的全面能力进行考核。由于缺乏对实际操作应用能力的考核,学生也就不重视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无法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税收管理》的教学改进实践
(一)注重教学内容知识的更新及时性
教学内容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部分,学生掌握最新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税收知识水平,使学生能够花费最少的时间适应税收实际工作。这就需要教师在已有教材的基础上,更多的关注我国税收管理制度的新发展,新制度、新变化。积极关注有关税收征管改革的信息,收集并深入学习新制度的内容。及时修改教材不合时宜的内容,增加新的知识点,使教学内容时刻保持与实际征管工作的一致性。让学生接触最新的征管制度和规定,解决学生学的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等问题。
(二)注重课堂讲授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
案例教学,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融入到案例场景中,通过主动式研讨进行学习。在《税收管理》教学采用案例教学,对于知识点的理解、运用,巩固加深记忆,操作性的知识点效果较好。在税收保全措施实务的讲解中,对税收保全措施的定义、立法精神、税收保全的作用、意义等内容、适应条件,实施内容等,只有引入案例教学,通过案例串起税收保全措施相关知识点。使得学生在分析讨论案例时,理解具体的知识,运用法律规定分析相关业务,完成税收保全措施任务。达到在具体实施保全过程中完成对理论知识在实际业务的理解和操作。
(三)注重应用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
针对《税收管理》教师征管实际工作经验偏弱的问题,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教学队伍的实际工作经验培养。对于已有在职教师,应制定鼓励措施,让教师进入税务机关的征管部门进行挂职锻炼,让教师在税收征管部门接触真实案例,从事真正的税收征管工作。或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创办涉税服务机构,加强对纳税人的涉税服务,一方面获取更多的办税经验,另一方面深切感受到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管理的力度,为教学获取更多的题材和内容。加强引进税收实务部门的专家力度。税务机关有很多的税收管理专家,既有丰富的税收征管经验,又有深厚的税收理论知识。学校要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制定吸引这类高水平人才待遇条件和特殊发展政策,让他们投身于大学的人才培养工作。
(四)注重对实际操作能力结果考核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实务课程教学中的主体性,使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在课程考核时要增加对学生的考核内容,一方面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笔试对理论知识考核。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的考核,采用多种形式加大课堂成绩比重和内容,增进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度。通过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讨论的热情,从而达到理解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孟莹莹.税务代理实务课教学方法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 (2):73.
[2]赵为民.案例教学在税务代理实务课程中的探索与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15 (4):122.
[3]吴强,刘志安.《涉税服务实务》案例教学探析[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8 (37):93.
(通讯作者:吴强 内蒙古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