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女性角色之爱

2018-02-01 05:15杨晗冰
北方文学 2018年36期
关键词:女性形象亨利人性

杨晗冰

摘要:欧·亨利是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人生经历丰富,以描写美国市井生活著称。他的短篇小说,把美国这个名利场上的把戏描写得相当透彻。但他笔下的部分女主人公却成为了这个金钱社会中的爱意与温暖。还有一些女性角色使故事中的善与恶并不那么截然分开,泾渭分明。分析欧·亨利短篇小说中女性角色之爱,不仅能深化文学作品内涵,更有助于我们从多个方面了解当时贫富差距巨大的美国社会的矛盾与冲突。

关键词:欧·亨利;女性形象;爱;人性

欧·亨利笔下的女性角色通常分为三类,一类是沉浸在爱的滋润中,无论生活多么窘迫,她们总能在爱中感受到人性的柔软;一类是还在爱的征途中踽踽追寻,她们没有否定爱的存在,哪怕生存的艰辛或金钱的诱惑摆在眼前,也阻挡不了她们对爱的渴望;第三类是把自己活成了这个冰冷世界的一部分,她们无力追寻爱,而是在虚妄的名与利中迷失了自己。

一、有爱

《麦琪的礼物》中的黛拉应该是欧·亨利短篇小说中最幸福的女主人公之一了。黛拉的有爱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她对丈夫吉姆的爱,她愿意为了给吉姆买圣诞礼物而绞尽脑汁,甘愿付出;其二,是吉姆对黛拉同样真诚无私的爱。尽管黛拉不得不在日常花费中锱铢必较,也会因为生活的拮据而悲伤哭泣,但心中有爱的她,会在哭完后,拿起破粉扑儿,把脸收拾一下。她要振作起来,给她的爱人吉姆买圣诞礼物,就算手上的钱捉襟见肘,也是她紧攒慢攒几个月的成果。在构想给爱人买件什么样的东西上,黛拉度过了很多快乐的时光。尽管很穷,她还是想买一件既讲究又珍稀的东西,才配得上她的爱人。生存的艰辛并没有浇灭黛拉对生活的热情,我想这就源于她对吉姆的爱。有多爱呢?当黛拉发现她可以卖掉她们夫妇视若珍宝的自己的秀发时,她哭了,她多么地不舍。但最终还是决定把它卖掉,为爱人吉姆买了一根白金怀表短链。黛拉的幸福不仅在于她心中有爱,能随时感受到爱的美好,更在于她有个爱她的丈夫,那个把怀表卖了为她买发卡,只为博卿一笑的吉姆。他们是挤在经济公寓里的两个傻孩子吗?他们是在那个金钱至上的美国社会中,最聪明、最有爱的存在了吧!

与黛拉和吉姆境况相似的还有《爱的奉献》中的小两口,同样是为爱奉献,乔·莱拉与迪莉娅·卡拉瑟斯为对方牺牲了自己的艺术梦想。乔·莱拉背负着家乡人的期盼来到纽约学习绘画,迪莉娅·卡拉瑟斯带着亲戚们凑的钱来北方完成学业。后来两个年轻人相爱了,他们是幸福的,因为他们不仅拥有艺术,还拥有对方。但在纽约生存下来太难了,迪莉娅为了让乔安心画画,骗他说自己收了将军的女儿做学生,实际却在洗衣店熨衣服,而乔骗他的爱人自己卖出了画,实际却跟她在同一家洗衣店烧锅炉。每到周末,他们得意洋洋地把钱放在爱人旁边时,满满的爱意冲淡了梦想破灭的苦涩。是贫富差距巨大的残酷社会吃掉了他们的梦想,然而,“当一个人爱它的艺术的时候,什么奉献都不难做出”,但是当一个人有爱的时候,一切的苦难都微不足道了。如果说贫富差距过大的金钱社会是一个病入膏肓的躯体,那么“有爱”就是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们的唯一解药了。

二、追爱

《擦亮的灯》里,露和南茜是一对密友,她们在家乡食不果腹,才来到大城市讨生活。露在洗衣店工作,有个老实的男友丹。南茜是商店女郎,她极力打扮自己,学习有钱人的装扮与谈吐,希望能嫁给百万富翁。但是在不知不觉中,南茜的价值观发生了转变,她认为财富并不能换来心安,真理、尊敬、善意才是她想要的。意外的是,露离开了丹,嫁给了有钱人。丹没有钱,只是一个新加入警界的年轻巡警。但南茜看中了丹的朴实,最终与他走在了一起。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太难能可贵了,当大家都被金钱蒙蔽了双眼的时候,南茜竟能勇敢地追寻自己的心之所往。因為南茜在商店里明白了名利浮华不过是过眼云烟,真爱才更珍贵。追寻真爱,嫁给爱情,南茜是生活的冰冷中的一丝暖意。

与南茜一样放弃金钱,追求爱情的还有《普续刻与摩天大楼》中的戴茜。开着纽约最小商店的乔与博学多才、英俊潇洒的哲人代布斯特同时追求她。戴茜常常讽刺乔的商店是火柴盒、沙丁鱼罐头。在与代布斯特约会时,他们登上了楼顶看风景。但是代布斯特不顾戴茜的恐高,依旧自顾自卖弄学问。一出摩天大楼的旋转门,戴茜选择嫁给了乔,因为乔朴实、上进,愿意为了戴茜攒钱,告诉戴茜她可以随时拥有自己的一切,尽管并没有很值钱。戴茜明白,代布斯特更爱他自己,尽管他衣冠楚楚,生活富足,但与他相处只能感觉到无助与冰冷。乔才是她想要的人,小小的商店,“又舒适又暖和多像个家呀”!跟金钱比起来,爱才是戴茜追寻的!

与前面两位女性角色比起来,《女巫的面包》里的玛莎·米查姆小姐就没那么幸运了。玛莎小姐四十岁,有存款,和一颗富于同情的心。未婚的她对一位常去她店里买陈面包的顾客产生了好感。从外表判断,这位顾客是个穷困潦倒的画家,但玛莎小姐并没有因为他的“贫穷”而减少对他的爱意。她擅自做主在他的陈面包里加了黄油,谁知好心办了错事。这位“画家”其实是建筑制图员,陈面包是用来做橡皮用的,而黄油毁掉了他三个月的努力,两人最终不欢而散。男顾客固然十分无辜,但玛莎小姐的结局更是令我惋惜,一位不嫌贫爱富的中产阶级,一位执着追爱的未婚女子,大概她应该更勇敢一些,早些问清楚心上人与陈面包的来龙去脉。心上人并不知道她在暗中观察他的一举一动,不知道她在为他偷偷打扮,看来,追爱也是要讲究方法的。只希望她能够重新振作,不要被现实的残酷与冷漠打败。

三、无爱

也许是被生活磨平了棱角,也许是被充斥着金钱关系的社会浇灭了“爱”的热情。欧·亨利短片小说中的一些女性角色,不仅无法在她们身上看到一丝“爱意”,在虚荣与金钱面前,她们甚至丢了自己。

《轿车在等待的时候》中的“神秘姑娘”,最是让我哭笑不得。这位姑娘神秘到没有名字,因为她说她是上等女子,不能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信息。她向派肯斯达克吹嘘自己在上流社会的经验,说自己被大公爵和侯爵追求,而她并不看重地位。最后她说拐角处的汽车来接她去晚宴,于是与派肯斯达克告别。事实上,这位女子是餐厅收银员,而那辆拐角处的汽车,是派肯斯达克的。故事中,男主角派肯斯达克多次向收银员姑娘表达出好感,言语中透露着谦卑与爱意。如果姑娘能够早点卸下她的虚荣与妄想,结局也许能少些讽刺,多些圆满。也许是无情的现实压得她没有能力去思考“爱”这件事了。“无爱”注定了一个“无果”的结局。

《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里的麦柯尔太太,“无爱”到令人不寒而栗。一位年轻人来租房,显然他的目的是找人,他多次向麦柯尔太太描述想寻找的姑娘的外貌。其实那位姑娘就是在年轻人入住的那个房间自杀的,但麦柯尔太太因为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屋子里死过人,以后无法指着房租过日子而编谎话,拒绝告诉年轻人实情。最后,绝望的年轻人巧合地选择在同一个房间,用同一种死法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为了多挣些钱,残酷的社会现实把麦柯尔太太变成了间接杀人犯。她的内心只要还有一点同理心与爱意,她就不会眼看着那位年轻人如此着急而不愿意告知真相。如果年轻人知道姑娘已经去世,他就会停止寻找,或许可以开始新的生活。但是一切的未知令他绝望,他与姑娘似有似无的心灵感应更是令他抓狂,最后,他用极端方式,结束了一切。

四、结论

欧·亨利短片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多是性格鲜明、用自己的方式面对残酷现实的人物形象。她们中的一些人,在拥有爱、追求爱的过程中,树立了自己面对生活的勇气。在一个个生活的片段里,处于两难中的女主人公只能面对抉择,这时不仅能集中突出人物的矛盾心理,也能充分表现出现实生活中固有的冲突。欧·亨利不仅善于捕捉和把握生活中的典型场面,而且把情节裁剪得恰到好处,令一个个女性角色丰富而立体,这也正是欧·亨利短篇小说的成功之处。

参考文献:

[1]欧·亨利.欧·亨利短篇小说集[M].李文俊等,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18.

[2]常耀信.精编美国文学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女性形象亨利人性
逼近人性
找找看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功能与人性
亨利.摩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