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之上月高悬

2018-02-01 05:28唐雅芸
湖南文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斯特里六便士归途

唐雅芸

在《月亮与六便士》的开篇,同平凡的大多数一样,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的手里仿佛握着一卷早已写好的剧本:琴瑟和鸣,工作安定,无灾无祸,明灭有时。斯特里克兰德们充实、幸福地度过数十载春秋,而后寿终正寝入土为安,像归宿在忘川宇宙中的亿万尘埃。这种一眼就能望得到尽头的人生如此平稳地运行在岁月的轨迹,最终停于完满,以至于很多人都将其视为人生的归途。

“这样的生活模式虽然平凡,但也不啻为恩惠,会让人想起一条缓缓流过的小河,汇入汪洋的大海。但大海是那样的平静、淡然、波澜不惊,你会突然感觉隐隐不安。”当这份不安躁动的理想放大为高悬于穹顶的月亮,斯特里克兰德最终做出了最疯狂的选择——在剧本固定成型的年纪抛下了一切,凭着一腔难凉的热血毫不迟疑地将生命驶向归途之外的险路。在理想与现实的博弈之中,择现实者甚众,择理想者也不在少数。但这些所谓“择理想者”与斯特里克兰德却显然有高下之分——面对理想,他们展示出的是一种妥协与折中的姿态。他们将理想作为生活实践的前导,并尝试将其对象化的生命活动与理想并行。而斯特里克兰德则选择将生命完全地交付于理想,哪怕因此噩运缠身、穷困潦倒。“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在我看来,很多人瞥见皓月之辉却甘于投身回到平凡,可斯特里克兰德不仅看到了月亮,更以一种无可救药的浪漫背弃了归途,挣出了樊笼,而以生命成为光辉。

斯特里克兰德与世俗的分歧也正在于此。他选择在孤独中成全艺术,而非按照多数人的经验走上属于艺术家的归途。所谓“艺术家的归途”,在于艺术价值的评判与艺术生命的可实现性。斯特里克兰德颠覆了大众的认知,并用一种完全非理性的原始的、尽情的生命力量冲击这些观念。在很多人看来,他的画“不成样子”,除了某位蹩脚的画家极力推崇,便再无人问津。然而,普适的艺术评判与价值不一定代表着真理——在斯特里克兰德看来,艺术具有极强的主观独立性,而论其本质则是虚无。可见,他所真正追求的,并非在艺术领域树立多高的成就,而是自我认知体系中的艺术本身。灵魂的解脱与自由,便实现在这场孤独的修行中。

斯特里克兰德如是说:“我不得不画画,就像溺水的人不得不挣扎。”而这便是他“疯狂”的原因,他将画画这条“险路”视作一种神谕的本能,视作自我生命的归宿。所以说,所谓归途,并不一定是归宿。对于斯特里克兰德,归宿即远方;但对于太多追逐理想的人而言,他们追逐的并不是理想本身。他们或借理想求名利,或在求名利而不得的怨怼中挣扎。而斯特里克兰德却将它们视作寻觅艺术真义之路上毫无意义的附属品——他仿佛将一切外物远远地甩在身后,不求所谓的意义,但对于艺术本身的执着却融于骨血、化作信念、伴于呼吸,即使身处永夜,亦借此灯火一往无前。

斯特里克兰德让我想起了庄子,他们都有超越现实的趋向。庄子言“忘我”“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当人达到“忘我”的境界,什么褒贬毁誉、利钝成败都忘却了,心也就无所挂碍。所谓“与天地精神往来”,生发自我,而非生发自外物。故他人呕哑之言语、世俗价值之藩篱,又何尝困得住一颗毫无挂碍的心?从普世的价值观来看,斯特里克兰德固然缺乏作为多重社会角色的责任感和同理心,他弃妻儿于不顾,因个人的追逐自私地撇开生活的重担,甚至蔑视正常存在运行的社会关系。如果说庄子对现实的态度是一种忘我式超越,那么斯特里克兰德对现实的态度更多的是一种忠于自我的逃离。斯特里克兰德的生命不仅顾不上他人,实则连自己都无暇顾及,也许他正是在努力地寻找自我。他也不是奔向了自由,奔向自由的人是很洒脱的。斯特里克兰德正像所有为艺术献身的人一样,选择了痛苦,忠于着本能,倾尽生命在追逐艺术的道路上拔足狂奔,便脱然不受拘缚,仿佛一生只与一事相伴。既如此,逐梦路上的半生坎坷穷愁,他人的厌恶与揶揄和世俗的教条眼光,便更如过眼云烟,一种完全纯洁的专注与执着,使他得心向至道,一苇以航。

很有意思的是,斯特里克兰德与庄子都跟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译者,傅惟慈先生说:“六便士是英国价值最低的银币,代表着现实与卑微;而月亮则象征了崇高。两者都是圆形的,都闪闪发光,但本质却完全不同,或许它们就象征着理想与现实吧。”而在鲍鹏山先生的心里与笔下,庄子与月亮是另一种契合,“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獨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斯特里克兰德仿佛西方的酒神,放纵,狂诞,月亮起着平抚心灵的功用;庄子似乎是东方的茶圣,悠然,寂静,月亮似乎就是庄子内心的投射与外化。一个在凡尘里挣扎着仰望月亮,一个是内心里映照着月亮,但都有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的追求。

斯特里克兰德的人生是这样终结的——肢体残缺、惨不忍睹。在生命的最后,他罹患麻风病而毁容,甚至失明。这样的惨淡结局,并不让人怜悯,却让人由衷敬佩。因为超脱了肉身的痛苦,他得以将生命的全部光辉都赋予一幅气势恢弘的巨大壁画,其中蕴含着经久不息的生命力量与傲然高昂的生命姿态。红色的希冀、金色的热望、绿色的生机与黑色的深沉描绘出逐梦者生命的底色,他“进入了大自然隐藏至深的地方,探索到了当中既美丽又令人恐惧的秘密”。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来去的光鲜与否,而在于精神与信念的坚守与高度。这永恒的艺术与丝毫不向现实低头的理想不死,反而伴随最后焚毁壁画的烈火迸发出灼灼光华,极尽哀艳与美丽。

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而六便士则是现实的缩影。美的终极,便产生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抉择与平衡,产生因顺遂自我而心无挂碍的极致宁静与自由。或许我们无法像斯特里克兰德一般决绝地舍弃一切,但当人生的归途趋于庸碌与黯然,即使身陷沟渠,仍有明月可坚守远望。生命的真正皈依,就在于以有限的肉身投入无限的逐月前行之中。在庸常的物质生活之上,在归途之外,美兀自生发,兀自存在,兀自破碎,兀自永恒。“美的诞生是内心情感郁结的痛苦的终结”,而美的毁灭只是皈依的一种形式。

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于斯特里克兰德而言,与其说是一种追求或逃避,不如说是一种回归与皈依。归途之外,我们见识了一个真正的斯特里克兰德,或者可以说我们见识了无数斯特里克兰德们的挣扎、逃离与救赎,借此我们可以观照到艺术追求与现实人生一种常见的冲突以及冲突后的平衡与和谐。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可以看到还有不少的人在月亮的照耀下,走在这样的归途。

责任编辑:吴   缨

猜你喜欢
斯特里六便士归途
月亮与六便士(四首)
《月亮与六便士》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归途
邻居闹矛盾,老树锯一半
踏上归途
舟桨六便士,彼岸白月光
呵呵
六便士上的月亮
踏上没有归途的“文具朝拜之路”
苏神之外,还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