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景强
翻阅《中国历史地图集》,在唐代的版图上寻觅,偶然发现济源与洛阳之间的黄河上,有一个特殊的地理标志——河阳桥。初阅时心疑:古代黄河上真有桥吗?后来仔细阅读该地图说明,方知《中国历史地图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20世纪50年代遵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示,组织数十名专家学者,历时20多年修编完成的,是目前最为权威的一部中国历史地图集。于是,便信而无疑。
虽然河阳桥的标志,出现在《中国历史地图集》唐代的版图上,但是,据孟州市政协文史委编印的《孟州文物》一书记载,河阳桥的修建,要比唐代还要早几百年。《晋书》曰:“泰始十年(274年),杜预造桥,以孟津渡险。”这里所说的“杜预造桥”,造的就是河阳桥。据说河阳桥是用上千只木船一字排开,再用木板相连而成。查三国时期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年间之前其他各个朝代的版图,从黄河源头至入海口,均不见任何桥梁的踪影。因此可以说,河阳桥,乃古代万里黄河第一桥。
河阳桥位于孟州市西南18公里的黄河上,北起今洛阳市吉利区,南至洛阳孟津。历史上,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朝代多变、多国并存的时期。济源现在的辖区,曾先后属北魏、东西魏所辖。到了唐、五代、北宋时期,今济源南部的坡头镇和洛阳吉利区一带,曾设河清县。即使是现在的吉利区,也是20世纪70年代因建炼油厂,分别从济源市和孟州市析出一部分村庄组建并成为黄河之南洛阳市新的行政区划。如此说来,河阳桥与孟州有缘,同样也与济源有缘。
河阳桥的选址,有着特殊的地理优势。这一带地处黄河中游,是黄河较为宽阔的河道。水宽则水浅,适宜架桥。在古代,黄河中下游具有漕运的功能,从此岸到彼岸也多以船载摆渡往来。那么,在古代科学技术还不发达、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还很弱的情况下,河阳桥以船相连横卧在黄河之上,使天堑变为通途,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值得一提的是,河阳桥不仅仅是一座桥。到了北魏、东魏时期,在河阳桥的南北两端和与之相连的桥中间的夹河滩上,还相继修建了三座城池,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河阳三城”。 “河阳三城”者,乃北中城、中潬城、南城也。河阳桥与“河阳三城”,是古代洛阳北面重要的防御要津,古代曾在此置河阳关。其中,北中城位于河阳桥北端,筑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与南岸的白鹤渡口对峙,乃历代军事要冲,兵家必争之地。金大定年间,北中城被河水所毁。南城,据《方舆纪要》记载,为“东魏武定元年(543年)筑,在黄河南岸,汉光武帝陵西牛家庄半坡上……临河称为南城,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是古都洛阳的北大门”。据考,南城也是水毁于金代。现在黄河南岸的牛家庄一带,城池痕迹仍依稀可见。中潬城,建于东魏元象元年(538年),位于南北两城之间的夹河滩上。这里与济源市坡头镇的西滩村(该村因小浪底修建二坝即西霞院水库已迁出)相连。西滩村位于黄河中间的万亩滩涂绿洲之上,四面环水,形成小岛,“水涨滩高”,从不淹没,有人类居住,也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篇《关雎》中所提到的“在河之洲”。黄河水在西滩岛一分为二,形成南北二流之势,过中潬城又合二为一,东流入海。中潬城是抗拒北方来敌的第二城堡,宋嘉祐八年(1063年)因黄河水泛滥被毁。由于中潬城是建在黄河中间的夹河滩上,到了唐代,又有官员在城池西侧的滩涂上建造了游亭,供南来北往的行人或游人小憩、游玩。唐代诗人温庭筠曾有《河中陪帅游亭》诗曰:“倚阑愁立独徘徊,欲赋惭非宋玉才。满座山光摇剑戟,绕城波色动楼台。鸟飞天外斜阳尽,人过桥边倒影来。添得五湖多少恨,柳花飘荡似寒梅。”曾在王屋山学道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也曾到此游玩,并题《奉同诸公题河中任中丞新创河亭四韵之作》诗云:“万里谁能访十洲,新亭云构压中流。河鲛纵玩难为室,海蜃遥惊耻化楼。左右名山穷远目,东西大道锁轻舟。独留巧思传千古,长与蒲津作胜游。”这两首诗中的意境非常之美,不仅有楼台亭阁,而且有鸟语花香。如此风光,堪称黄河一景。
在唐代,济源与大唐帝国的东都洛阳仅一河之隔,黄河上的这座河阳桥,对于当时济源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王屋山道教的兴起,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之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太平盛世的唐之国都,又有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都之分。济源为东部洛阳之京畿重地,又是北方通往都城之门户。更重要的是,唐代推崇道教,并把道教作为国教在全国推广。唐皇室不仅身体力行,而且还让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四代宗师司马承祯入宫讲学,并让其在王屋山自选形胜,修建“三宫”(阳台宫、紫微宫、清虚宫),与其几乎同期修建的迎恩宫,就因“唐亲王驾临”而得名。唐玄宗还令其胞妹玉真公主入王屋山修道。之后,皇家公主入道之风大开,又有十一位公主先后入道,甚至杨贵妃也曾被度为太真宫女道士,号太真。继而社会贤达、文人墨客、普通百姓也以崇道为时尚,道风席卷整个唐朝广袤的国度。济源的王屋山,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成为唐代道教活动的中心,并且形成了第一个高峰期。王屋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来往于王屋山至京城洛阳的客流众多,因为有了河阳桥飞架南北,使天堑变为通途,也就打开了东都洛阳通往王屋山的方便之门。这样,云集京城的社会名流、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可以很方便地通过河阳桥到济源漫游太行山水,到王屋山朝拜道教圣地,或吟诗作画,或寻道访仙。据史料记载,自从司马承祯入主王屋山后,先后有李含光、玉真公主、薛季昌、焦守静、张探玄、刘若水、谢自然、杜光庭、张果老、侯真定、鲁希言、鲁和光、李仲卿、王损之、柳默然等名师道羽到王屋山悟道。唐代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岑參、杜牧、孟郊等,都曾到王屋山访道咏诗,为济源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近年来,海内外很多学者都认为,唐代,是王屋山道教的第一个高峰期,金元时期,是王屋山道教的第二个高峰期。但是,金元之后直至明清,随着国都的变迁和河阳桥的消失,加上种种政治因素、社会因素,王屋山道教也因此进入了由盛转衰时期。时至今日,当人们谈起王屋山道教兴衰史时,当人们看到横跨在黄河之上的一座座钢结构和水泥结构的公路、铁路桥梁时,又有多少人能够想到河阳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