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大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特征比较

2018-02-01 11:24武暾辉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比较研究专业化

武暾辉

内容摘要: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演变研究,对促进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利用2005-2014年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三大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口等相关数据,分别测度了我国三大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分工特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在都市圈空间上明显呈中心集聚态势,其中京津冀都市圈呈以北京为中心的强单中心分工格局、长三角都市圈呈以上海为中心的单中心分工格局、珠三角都市圈呈以广州深圳为双中心的分工格局;中心城市间整体专业化程度较低;三大都市圈行业地方化指数差异化程度不断缩小,都市圈内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心城市和次级中心城市大多在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而中小城市则主要在基礎性生产性服务行业上具有比较优势。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都市圈 专业化 比较研究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服务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截止2015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达到50.5%,其中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二三产业融合的关键环节,逐渐从原来的制造业中分离出来,成为我国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重点发展方向。2005-2014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数从1412万增至2976万,总产值从3.5万亿元增加到15.7万亿元。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逐渐形成多个跨越城市界限而和都市在景观上连为一体或在职能上具有紧密联系的区域,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都市圈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增长极”。良好的区域分工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是区域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三大都市圈相比于其他地区,已经具有较好的分工合作基础,但尚需进一步加强。分析三大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分工布局,总结演变规律,有助于判断都市圈当前发展程度,为我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分工调整提供依据。

现有关于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研究主要就以下两个方面开展。首先是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及对经济增长作用方面的相关研究。Riddle(1986)指出,美国经济增长与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江静、刘志彪、于明超(2007)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从降低制造业生产成本的角度和提升自身效率两个方面,促进了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其次是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对都市圈内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布局态势以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刘曙华(2012)以长江三角洲为案例,研究得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传导路径对区域空间结构产生重构作用。李佳、孙铁山、张文忠(2014)通过区位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认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地理空间中整体呈现点状集中的模式。席强敏、孙瑜康(2016)基于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功能属性的差别,研究得出不同类型服务业在京津冀内部空间分布特征和问题,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在北京地区集聚程度最高,认为其余各中小城市应遵循不同城市规模和比较优势规律,有选择有重点发展特色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

综上所述,目前对我国三大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与空间分工结构的对比研究较少。本文将主要应用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重点探究三大都市圈及其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地区分工特点,进而提出未来区域空间优化调整对策。

数据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结合研究时间范围,本文采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行业分类国家标准》对生产性服务业范围进行界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六大类。研究对象为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都市圈。其中,京津冀都市圈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下属11个地级市。学界有关长三角和珠三角研究涵盖范围尚未达成统一,本文根据2016年5月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以及2014年颁布的《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定,确定本文研究长三角都市圈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以及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个地级市;珠三角都市圈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肇庆、惠州、汕尾、河源、阳江、清远、东莞、中山、云浮等14个地级市。结合数据全面性和有效性,研究数据使用能够反映地区分工特征的分行业从业人员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2006年至2015年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二)研究方法

上式中,i、j、 k分别代表城市i、城市j和行业k。m、n分别代表城市数目和行业数目, Eik和 Ei分别表示城市i行业k从业人数和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总体从业人数。式(1) Kij表示城市i与城市j的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取值范围为0-2。 Kij越接近2说明i、j两个城市产业结构差异越大, Kij越小表示i、j两个城市产业同构性越大。在测度地区总体专业化水平的同时,可通过式(2)k行业的行业地方化系数测度该行业地方化程度。 Fk越大,说明k行业在该地区地方化程度较高,反之表示该行业地方化程度较低。式(3)中Qik表示城市i行业k的区位商,Qik越高表示该城市该行业专业化水平越高,反之则发展水平较低。

三大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分工特征

城市之间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差异使生产性服务功能在都市圈产业分工体系中存在明显的等级性和层级性。不同等级城市在生产性服务功能上质的不同,可促进城市之间的产业地域分工。本节将从区域分工和行业分工两个视角,利用地区间专业化指数、行业地方化系数和行业相对专业化指数等指标对我国三大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分工的空间和行业特征进行比较分析。

(一)空间分工特征

三大都市圈内部城市规模等级、发展基础及区位条件等的差异,导致三大都市圈内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工特征。从2005-2014年三大都市圈内部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数占比结构(图1-图3)可以发现:endprint

生产性服务业在三大都市群中心城市集聚程度较高,但10年间集聚程度有所下降,强单中心格局逐渐弱化。京津冀都市圈与长三角都市圈呈明显单中心态势,珠三角都市圈呈明显双中心模式。北京、上海、广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数区域占比最高,优势地位明显。但10年间从业人口逐渐被周边次中心城市分散,其中北京10年间从业人数占比下降3个百分点,也成为10年间占比下降幅度最高的中心城市。杭州成为10年间都市圈区域服务业占比提升幅度最高的次中心城市,提升约2.5个百分点,区域集聚功能不断加强。深圳成为都市圈次中心城市中区域占比最高的城市,截止2014年与广州分别承担30%以上的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口。

京津冀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单中心集聚的特征最为突出。2014年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数占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数的比例高达68.4%,而在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中处于次中心地位的天津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数占比仅为10.4%,相差五倍之多。相比之下,长三角和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主中心与次中心之间的差距则相对较小,上海与杭州相差3倍,广州与深圳仅相差3.8个百分点。

三大都市圈内其他非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其中近一半的城市在2005-2014年间与区域中心城市从业人数占比水平差距拉大。其中珠三角都市圈内的佛山市比例下降幅度最高达到1.2个百分点。截止2014年,衡水市、池州市、汕尾市成为区域从业人员最少的区域,从业占比约为中心城市占比水平的1%,地区分布差距明显,均衡化水平过低。

借鉴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本文测度了三大都市圈内各中心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地区间相对专业化程度(见表1)。2014年,各都市圈中心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分工水平均处于0.4之下,整体较低,城市间合作互补功能较弱。2005-2014年间,北京-天津、南京-杭州、广州-深圳相对专业化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分工程度有所减弱。2014年广州-深圳城市间相对专业化指数仅为0.19,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同构趋势逐渐明显。与此同时,长三角都市圈内上海与周边中心城市相对专业化水平则略有提升。

(二)行业分工特征

為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在三大都市圈的分工特征,本研究对各行业的地方化系数进行了测算(见表2),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从现状来看,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在三大都市圈的地方化系数均相对较高,分工较明显;房地产业的分工程度则普遍偏低;交通运输业在长三角和珠三角都市圈的地方化系数较低,一定程度上反映该行业在长三角和珠三角都市圈内的一体化程度较高,而在京津冀都市圈的一体化程度则偏低。从变动趋势来看,10年间都市圈行业分工格局有所改变,不同行业地方化系数差异缩小。截止2014年,金融业仍然是珠三角地区行业地方化指数最高的行业,行业地方化水平基本与2005年持平。信息服务业成为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行业地方化水平最高的行业,地方化指数分别为0.15和0.16。从动态变化来看,京津冀都市圈内的金融业、长三角都市圈内的信息服务业以及珠三角都市圈内的房地产业在各都市圈内波动最大,从一定程度反映出所在地区一体化程度变化情况。其中珠三角都市圈内,受区域内部房地产限购等多项政策调控及市场变化影响,投资消费资金和投资信心逐渐从核心城市向周边城市分散,从而带动从业人员布局发生相应的改变,房地产业地方化指数波动绝对幅度在三大都市圈内居于首位,2014年相比2005年下降17个百分点,反映出珠三角都市圈内一体化程度有所加深。

利用行业相对专业化指数衡量各城市在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地域分工体系中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见表3-表5),当生产性服务业行业相对专业化指数大于1.2时,表明该城市此行业在都市圈内专业化特征明显,比较优势突出。一是三大都市圈中心城市在都市圈内的生产性服务比较优势特色显著。北京在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体系中信息服务业比较优势最为突出,上海在长三角都市圈中主要在商务服务业的发展中比较优势突出,广州在珠三角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比较优势行业则是科技服务业。需要说明的是,三大中心城市的六个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在都市圈内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生产性服务功能最为完备,但比较优势反映的是各城市在六个生产性服务业行业中相对专业化程度的高低,三大都市圈中心城市都在某一行业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二是三大都市圈的生产性服务业分工体系中呈现明显的等级性和层次性。区域中心城市和次级中心城市大多在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等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行业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而中小城市则主要在交通服务业和金融业等基础性生产性服务行业上具有比较优势。因为当城市规模较小或在都市圈中城市等级较低时,生产性服务业需求规模较小或需求单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则主要聚焦于满足本地的基本服务功能;而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市场不断向都市圈内的其他城市扩散,由此导致对生产性服务中间投入需求的规模扩大和门类增加,生产性服务业则会趋向于多样化和高端化发展。

结论

本文对我国三大都市圈各类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第一,目前各都市圈内中心集聚程度均较高,地区发展水平差距巨大。京津冀、长三角都市圈呈明显单中心集聚格局,北京、上海分别集聚都市圈内近70%和40%的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口;珠三角都市圈呈明显双中心格局,广州、深圳分别集聚都市圈内3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口。第二,各中心城市间相对专业化水平较低,潜在互补性有待提高。从动态发展趋势上来看,中心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不断趋同,以广州-深圳两市最为明显。第三,房地产业、金融业相对专业化水平在三大都市圈内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尤以珠三角地区的房地产业和京津冀地区的金融业下降最为明显;同时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相对专业化水平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尤其在京津冀都市圈增长趋势明显。第四,都市圈中心城市和次级中心城市大多在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等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而中小城市则主要在交通服务业和金融业等基础性生产性服务行业上具有比较优势。都市圈内中心城市间互补优势格局逐渐形成,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未来都市圈发展应不断优化分工模式,发挥各城市行业比较优势并加强合作,同时应通过中心城市的带动溢出效应,努力改变当下强中心集聚格局,不断向多中心多核格局拓展,从而可有效提升都市圈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国平.首都圈结构、分工与营建战略[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

2.卢明华,李国平,孙铁山.东京大都市圈内各核心城市的职能分工及启示研究[J].地理科学,2003,23(2)

3.Riddle, D. Service Led Growth:the-Role of the Service Sector in World Development. [M] Praeger Publishers,1986

4.江静,刘志彪,于明超.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7(8)

5.刘曙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途径和机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6.李佳,孙铁山,张文忠.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与模式研究——基于地级市的实证分析[J].地理科学,2014(4)

7.席强敏,孙瑜康.京津冀服务业空间分布特征与优化对策研究[J].河北学刊,2016(1)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比较研究专业化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