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城乡双向商贸流通组织体系研究

2018-02-01 22:01李翠张光涛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信息平台新常态

李翠 张光涛

内容摘要:新常态下农产品生产的集约化和消费者偏好的多样化及居住集中,促使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向区域内整合。专业整合的流通服务可以节约流通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而库存和配送在区域内的集中统一可以在满足农村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同时节约库存成本。这种区域内整合需要农产品生产者的合理规划和完善的信息平台的支持。

关键词:新常态 双向流通 区域内整合 信息平台

引言

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发展商贸流通行业,出台法规政策规范政府管理,激励流通服务行业的发展。2016年商贸流通业持续增长,其增加值高达9.6万亿元,而物流总费用却同比下降1.1%。在整个商贸流通行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农村商贸流通领域与城市脱节的问题日益被学者和流通经营者关注。如何打破城乡商贸流通行业间的壁垒,使两个市场在同一套流通体系中统筹管理,既是提升农村居民消费质量、扩展农村市场的重要手段,也是使农产品更好进入城市市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

研究回顾

传统农村商贸流通体系的缺陷。许多学者从基础设施、商业规模及分销商等级等方面分析农村商贸流通体系的缺陷。任保平(2011)从大生产与小市场的角度分析农村商贸体系的缺陷,指出生产要素人为地在城乡间的割裂使得二元经济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阻力。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农村生产活动不具备产业化生产中以企业组织为生产单位所具有的资源调配能力。农村的家庭式生产方式使得农村的消费市场也具有这种分散生产所带来的分散消费的特点,形成农村消费的小市场困境。这种农村家庭式生产所导致的小市场,使得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基础设施落后、集中度低、业态结构单一、商流物流不畅(易开刚,2006)

相关建议。为改善农村商贸流通服务的落后局面,大量学者从各自视角提出许多建议,而依托互联网技术提升农村地区商贸流通能力是最常见的建议。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依托电商平台,一方面可以使农村消费者获得更优质的消费品,另一方面可以使农产品有更多的渠道走出农村,由此发展起来的农村电商配套服务为农民回乡创业提供机会(贾晓燕,2016)。提供全面且权威的信息成为部分学者着重强调的改革方向。相对封闭的消费环境和生产环境使得农村居民获得信息的能力较差,因此需要整合各种生产消费信息,分门别类地向农村居民推送与之相关的个性化信息,优化农村的生产活动,激励农民的消费欲望,进而为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的通畅提供动力(陈君,2015)。

新常态下农村市场的特点。虽然现有对农村新常态的研究不多,但从已有的研究可以归纳出在新常态下农村市场的一些特点。下行的经济压力使企业需要寻找新的消费市场,农村居民因为传统流通体系不健全而压抑的消费欲望将随着健全的农村流通渠道而得到释放(张晓山,2015)。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也使得农村消费市场的潜力越来越大,从追求消费品的数量向品种和质量转变。而收入水平的提升使得农村小城镇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随着工业投资的回报率下降,农产品消费市场和绿色、有机消费观念的盛行,大量私营资本进入农业生产加工领域,促使农业生产向企业化、集中化发展(贾晓娟,2015)。集中化的生产使流出农村的商贸流通活动具有集中的特性,同时企业化生产对生产时间的控制可以有效调节流出农村的高峰期的商贸流量。

虽然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存在基础设施落后、集中度低等问题,但是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增强和农业生产中的企业化和集中化正在替代传统的分散的家庭式生产,在此变革中如何构建合理的商贸流通体系使进出城乡间的商贸流通活动更有效率,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新常态下的双向商贸流通体系

虽然有大量的学者对城乡商贸流通体系进行研究,但是导致两个市场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并没有被很好地分析。要分析两个市场间的差异,应该从农村和城市生产特点和消费特点的视角出发。此外,什么样的流通体系是好的也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概念。本文认为,由于传统城乡流通体系的阻碍主要在农村环节,因此,一个好的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应该有利于农产品进城和消费品下乡。而较高的市场集中度有利于提升流通服务的质量,使流通企业有足够的收益空间改进流通技术。

(一)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差异的根源

1.生产端的差异。人们在批判农村商贸流通体系中的发育程度远落后城市时,很少关注两个市场中生产特点的差异性。农村在传统的家庭式生产中存在明显的分散和同一区域产品品类和质量不同的问题。这种生产上的分散和产品品类不统一使得在同一时间同一区域内流出农村的商流较少。而单一流通网点的规模受该网点所能辐射范围内同时发生的进出商流的数量和价值决定。如下所示:

(1)

式(1)中,S是该流通企业的规模,S越大,市场集中度越高,流通规模越大。Q是该流通企业所面临的流通业务量,与影响半径R和区域内决定流通活动的经济活动的密度有关。其中,。这是因为,流通企业所获得的业务量越大,则其规模越大;企业影响的半径越大,企业获得的流通业务量就增加,企业规模扩大;企业影响的区域内产生流通业务的经济活动越频繁,企业获得业务量就越大,企业的规模就越大。

城市及附近的产业化生产,便捷的基础设施使得城市内流通企业的影响半径将比农村的流通企业大,产业化生产单位面积内的经济活动比农业生产的经济活动持续且数量多,这使得城市流通体系天然地比农村具有规模优势。而规模收益使得城市流通體系的新技术、新设备、新管理方式等的使用天然具有优势。因此,双向商贸流通体系重构需要从流通企业的影响半径和区域内同时发生的经济活动的密度两方面入手。

式(1)中V是流通企业业务活动的单位价值,它由流通企业服务的经济成果的价格P和品质C共同决定。当流通企业服务的经济成果自身的价格较低时,流通企业获得单位回报的空间较小。当经济活动成果的品质提升后,其自身的价格上升,流通活动的获利空间上升。因此同样具有的性质。endprint

在不考虑品质的前提下,农产品的售价一般相对工业品不具有优势,因此也决定了主要业务对象在城市的流通企业的收益好于主要业务对象在农村的流通企业。这种经营对象的差异使得农村流通企业同样不具有投资新技术设备的利润空间。

2.消费端的差异。在消费端,城乡间的差异就更明显。城市居民居住集中和收入水平整体高于农村是决定消费端差异的根源。居住集中,即使不考虑R的差异,城市消费端流通企业面临的D值与农村面临的D值也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使得服务城市消费端的流通企业同样天然具有规模效应的好处,使得城市的流通行业集中度高。而在价值决定部分,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高,在不考虑同种消费品价格的差异时,城市消费者选择的消费品的品质C高于农村。由此,城市消费端的流通企业天然比农村更具有形成规模的优势,从而使得市场集中度高。

由此可知,城市和农村在生产端和消费端天然的差异决定了农村流通体系相对于城市存在发育不完善的缺陷。而新常态下农村市场的变动使这种差距出现了缩小的可能性。

(二)新常态下双向商贸流通体系的完善

由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农村小城镇人口集中度增加、农业生产从家庭式分散生产走向有组织的集约化生产,这些改变使得农村区域内的流通体系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生产端改革。在生产端,由于引入企业化的集约式生产,农产品生产商可以对同一区域内的农业生产进行规划,使得在同一时间点中需要运输能力降低,减少运输设备的固定成本投资。见下式,

(2)

假定某一区域内某一季的农产品总量为V,流通企业j在时点i面临的流通量是υji。则,当生产企业能够合理安排,υi的波动就很小。而要将农产品运进城市,则必须满足:

(3)

式(3)是保证每一个时点的每一个流通企业所面临的流通需求都能被满足,同时又保证不浪费过多的运力,最大的运力浪费量不超过一辆车的运力。由此,合理的商贸流通体系需要考虑如何使得闲置的运力最小,使得固定投资最小。根据式(2)和式(3)可知,当每个流通企业自建运力时,使得υi的波动为0,则可以使得区域内总的运力闲置达到最小,在企业自建车队的背景下,流通企业数量越少,闲置的运力越小,固定投资越小。而最小数量为1。即在单车次的运量在合理的运输半径内能完成的条件下,在不考虑流通企业被运力企业“敲竹杠”的约束下,最好的运力设置是把一定区域内的运输活动整合在一起,形成运力的第三方服务。

此外,据式(1)可知,规划农产品生产商的生产减低产出波动,可以使得单个流通企业所获得的D扩大。而要使得流通企业获得的V增加,近几年倡导的农产品上网可以一定程度上扩大农产品被市场接受的可能性,使得该产品在市场中被接受的P上升。而农产品生产者提升产品品质,使得C上升,有利于流通商收益的提升。

据上所知,要在生产端对双向商贸流通体系进行改革,有必要整合一定区域内的运输服务,从而减少固定投资。而通过重组扩大流通企业规模也有利于提升流通业的整体收益。农产品信息更便捷地向消费者传递及农产品品质的提升都有利于增加流通企业的收益。而流通企业收入的增加,一方面通过规模效应使得单位物流成本下降,为农产品价格中包含的流通成本的下降提供了空间,可以减低农产品的整体成本,促进农产品的销售。也使得新技术、新设备被应用在农村流通领域创造了资金上的可能性。

消费端改革。在农村总人口下降的背景下,农村居民向小城镇聚集,意味着在相同的区域内,部分地区消费活动的D值在增加,而更广大区域的D值在减小。当单一商贸终端的影响半径不变时,如果农村居民聚集的小城镇不在该销售终端的影响半径,则该销售商将无法生存。由此,农村居民向小城镇聚集,使得一部分位于远离小城镇的商贸点消失,或者需要扩大影响半径才能维持生存。即使选择消失,剩下的商贸点也需要扩大它们传统的影响半径去服务因为人口变少而消失商贸服务点的区域。所以,新常态下商贸点的影响半径R在扩大。而这种扩大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因为距离太远,消费者的消费成本在上升。由此,商贸点一般需要考虑负担增加的消费半径的成本,提供配送服务。由此配套的是商贸点和消费者可以通过信息手段及时传递需求供给信息,电商平台、微信平台等信息服务平台都可以满足此类需求。

同时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上升不是同比例上升,这种收入水平的差异化使得消费者对消费品的品质需求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化的需求变化使得农村消费市场不是简单地升级,而是多样化。传统的农村消费市场因为消费者收入水平约束和信息不完全的限制,大量的末端商贸网点所提供的商品品类少、质量堪忧。而品类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节约库存成本,即当消费者的偏好被收入限定在极小的范围内,较少的品类可以为销售者减少库存压力。当农村消费者因为收入水平的差异变大而使得整体偏好多样化后,一定区域内的消费者群体不能满足的多样化需求都能形成专业化的供应活动。城市消费者收入差距产生的需求多样化使得销售者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但是每一类型的服务都有庞大的消费者群体使得在销售终端提供多样化的商品服务也能承受由此产生的库存成本。而农村消费市场整体偏小,在一定区域内提供多样化的商品服务,在销售终端会形成巨大的库存成本压力。这种因为多样化需求产生的库存成本不利于农村消费者享受低成本服务。如果要使得多样化商品服务的平均库存成本变得可以接受,最好是扩大库存成本所产生的规模,即使每一个终端销售环节的库存成本上移,在规模大的城镇或县城建立集中库存基地,通过频繁的统一配送可节约每一个销售端的独立库存成本。

由此,新常态使得商贸流通的销售端数量变少,而单个销售端经营半径的扩大需要经销商自身提供配送服务减少消费者因为消费距离变长而产生的成本,该类型服务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平台为消费者和经销商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而收入水平差异化带来的消费偏好差异化,促使经销商提供多样化的商品服务,需要建立更大范围的库存基地减少单个经销商的库存成本,由此需要建立一整套的配送网络。

结论

新常态下的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生活方式的变化深刻影响着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的运行。集约化和企业化的生产方式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减少流通成本,进而降低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成本,而农产品品类的改善既有助于商贸流通体系获利空间的改善,同样有助于商贸服务质量的提升。而收入激励下的消费偏好多样化在增加末端销售商库存成本时促使农村商贸体系的库存上移,形成更广泛的集中配送,使得原本分散的销售商形成一个区域销售网。在区域性销售网和影响半径更大的销售端的建立中,完善的信息交流平台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任保平.商贸流通体系改革:破解我国城乡一体化难题的战略选择[J].理论导刊,2011(1)

2.易开刚.我国农村现代化商贸流通体系的构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12)

3.任保平.建立城鄉双向商贸流通体系的必要性及战略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0)

4.贾晓燕.新常态下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商贸流通”创新发展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6(4)

5.陈君.农村消费升级背景下城乡双向商贸流通服务体系构建[J].改革与战略,2015(7)

6.张晓山.新常态下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学习与探索,2015(3)

7.贾晓娟.论新常态下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5(5)endprint

猜你喜欢
信息平台新常态
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