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传根
【摘要】为促进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取得更好效果,提升工作实效性,采取措施提高阅读活动设计水平是必要的。本文分析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活动设计的不足,并就如何實现阅读设计的有效性与趣味性提出相应对策。主要包括提高学生阅读主动性,创新教学方式,选择新颖的阅读材料,灵活采取多种阅读方式等内容。
【关键词】大学英语 阅读教学活动 设计 有效性 趣味性
引言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不仅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检验,同时也是教学的重点与关键,对提高学生英语知识应用技能,有效开展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为促进该目标实现,应该创新教学策略,提高阅读设计的有效性与趣味性。本文将对该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教学策略,希望能为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提供启示。
一、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活动设计的不足
阅读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但目前教学设计存在不足,影响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与趣味性提升,存在的不足表现在以下几点。
1.有效性不足。例如,部分任课老师思想观念陈旧,局限于对阅读材料的讲解,为学生讲解答案。不注重调动学生阅读主动性,也忽视加强阅读技能指导,没有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难以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
2.趣味性不足。例如,阅读材料陈旧,阅读方式不灵活,忽视游戏教学法的应用。最终难以确保阅读趣味性提升,不利于增强阅读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针对阅读实效性不足的缺陷,为有效指导学生阅读活动开展,可以采取以下有效方法。
1.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学生阅读主动性。任课老师要更新思想观念,将学生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注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有效融入阅读学习活动当中。最终有效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阅读效率和教学实效性。
2.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技能。为提高阅读设计的有效性,任课老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阅读主动性,让学生有效掌握阅读技巧。同时,任课老师要改变以老师讲解为主的阅读模式,深入学生当中进行调查研究,掌握他们的疑惑,然后灵活采用多种方式进行阅读指导。重视精读、略读、速读、跳读等方法的指导,确保学生掌握阅读技巧。让学生通过学习之后,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能根据阅读需要,灵活采取相应的阅读方法,妥善解答所遇到的难题。从而熟练掌握数学内容,把握重点与难点,顺利完成阅读任务,减少出错的概率,促进英语阅读教学取得更好效果。
3.充分利用教材,充实阅读教学内容。大学英语教材是进行阅读的重要素材,时代在发展和进步,对大学生英语阅读技巧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任课老师要充分有效利用阅读教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目标,优化教材内容设置,巧妙安排阅读训练任务,促进阅读教材作用的有效发挥,为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奠定基础。要掌握中西文化差异,包括交谈内容,用餐习惯,婚礼习俗等,学生都要认真掌握,深化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促进学生阅读能力不断提升。
三、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活动设计的趣味性
为提升阅读教学的趣味性,结合学生基本情况和教学目标,可以采取以下创新策略。
1.选用新颖的阅读材料。任课老师在阅读训练材料选择上,应该把握时代脉搏,注重选择内容新颖,时代感强的材料。这样既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还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性,让他们更好融入阅读活动当中。新颖的材料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能提高阅读趣味性,让他们积极主动融入学习当中。有利于学生更好学习阅读材料,突破难点,把握重点,深化对阅读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妥善掌握阅读材料与知识应用技能。
2.灵活采用多种阅读方式。为增强阅读趣味性,妥善解答学生阅读中遇到的难题,任课老师应该加强指导,让学生灵活采取多种阅读方式。例如,注重合作阅读方式的运用,将每3-5名学生分为一个学习小组,让他们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采用分层教学法,为基础水平不一样的学生分别设置不同的阅读任务,激发阅读兴趣,让他们逐渐取得进步和提高,促进阅读趣味性和实效性提升。
3.注重游戏教学法的应用。合理组织课堂游戏,为阅读教学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激发学生阅读主动性。例如,要注重分组表演、编写话剧等方式方法应用,对阅读材料进行适当改编。这样既能深化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认识,还有利于学生满怀主动和热情阅读材料。游戏过程中既让学生掌握阅读内容,还能提高阅读实效性,促进学习效率和阅读趣味性提升。
四、结束语
为推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顺利进行,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为任课老师,创新阅读设计,提高阅读活动的有效性与趣味性是必要的。实际工作中应该创新思维,综合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安排阅读任务,选择新颖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阅读主动性,并注重游戏教学法应用。从多个方面入手,推动阅读教学顺利进行,让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取得更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唐秋莎,张樱子,刘莎莎,张丽莉.提高课堂内外英语教学有效性的行动研究[J].教学研究,2015(03):32-37.
[2]苏红莲.对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的新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7):40-41,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