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军 陈肖
徐军
霍尼韦尔中国研发中心航空航天工程与技术部总经理
徐军博士自2013年11月开始担任霍尼韦尔中国研发中心航空航天工程与技术部总经理。作为航空航天工程与技术部总经理,徐军领导世界级水平的工程团队为大型和支线客机、公务机和通用飞机,包括中国自主开发的C919,ARJ21和运12飞机,开发先进的航电稻机械产品。徐博士在航空工业领域拥有14年的技术和项目管理的战功经验,加入霍尼韦尔之前,他在通用电气(GE)担当CFM国际公司项目总监,主要负责为中国商飞C919飞机开发的LEAP-1C动力装置系统琐目的执行和经营管理。
Q:请您介绍一下霍尼韦尔在C91 9项目中参与了哪些工作?
徐:霍尼韦尔为C919提供了4个系统包的先进的技术方案和综合配套服务,包括辅助动力系统、机轮与刹车、飞行控制工作包和导航系统。具体而言,首先,辅助动力系统由霍尼韦尔HGT750[C]型辅助动力装置(APU)、APU安装包及APU启动发电系统组成。HGT750[C]APU是专门为C919设计研发的。
其次,霍尼韦尔在中国成立了两家合资公司——霍尼韦尔博云航空系统(湖南)有限公司和鸿翔飞控技术(西安)有限责任公司。其中,博云航空主要为中国商飞C919大型客机的机轮、轮胎和刹车系统提供碳刹车解决方案;鸿翔飞控由霍尼韦尔和中航工业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618所)合资建成,为C919提供电传飞控解决方案。
最后,导航工作包是由霍尼韦尔的大气数据和惯性导航系统与其行业领先的系统稳定性及卓越性能相结合。其中惯性参考系统为飞机的电传操纵系统提供本地数据,从而实现精准进近与极为准确的空中定位。
Q:在霍尼韦尔为C919提供的产品中,有哪些中国元素在里面?
徐:单从产品软硬件角度来说,安装在C919飞机上的霍尼韦尔产品来自世界各地,因为霍尼韦尔研发生产也采用了全球合作供应的模式,来自中国的设计师同美国、捷克、印度等同事一起参与到这些产品的研发,生产制造也是包括全球采购全球参与,这与商飞制造C919时采用“主制造商加全球供应商”的模式相同的。
霍尼韦尔的中国团队在C919的设计和研发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我们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跟商飞在技术上的沟通交流,在综合实验室以及首飞前机上的现场试验准备、调试,这些是我们为C919提供的无形脑力产品,而且都是以我们中国团队为主进行的。
Q:您如何理解“国产大飞机”一词中“国产”二字的意义?
徐:C919飞机的总体设计是由中国商飞完成的,飞机上哪些系统可以选择从供应商采购,选择哪家供应商提供相应的系统,如何将这些系统集成,并达到最优性能效果,这些都是由中国商飞决定、实施以及负责的,这个过程所体现的就是国产的价值,也是现代飞机产业链中飞机主制造商的核心能力。
当今,航空已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产业,放眼国际,波音空客采用的也是主制造商加供应商的模式,这是现代航空制造领域主流的模式。同样,商飞也承担着对设计、流程把控的责任,这就是我理解的国产。
Q:霍尼韦尔如何处理与商飞在产品技术上的责任问题?
徐:技术层面上,双方在合同里对责任的界定有清晰的定义。出现问题,双方就按照定义来探讨问题中每一方的责任在哪里。但事实上,当有一些新的问题冒出来,还没有定义的时候,此时双方有一个相互谅解、相互沟通的过程,最后达成新的解决方案。
以飞行控制系统技术层面问题为例,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系统集成上的问题,另一种是具体的设计问题。如果是后者,霍尼韦尔承担解决技术方面问题的责任,期间我们会积极地与商飞沟通协调,直到问题解决。如果是飞机系统集成方面的問题,基本上属于商飞的负责范畴。对商飞这样一个年轻的科研团队来说,有时的确会出现一些技术上考虑不到的地方,但他们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实属不易。在研发过程中,他们遇到问题后,同样在以一种积极的态度与供应商共同协商探讨,一起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对整个团队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的机会。
从ARJ21到C919,商飞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新问题会不断出现,这很正常,且没有近道可以走。航空产业没有积累、没有经验是做出不来的,所以我觉得现在出现的问题,对未来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与商飞接触的时候,我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跟商飞的年轻工程师一起沟通、探讨一些技术问题,我很高兴看到他们每次交流后,下一次再谈同样问题时意见更加尖锐,想法更加成熟。因此,在遇到涉及商飞和霍尼韦尔之间关于产品的责任问题时,我们共同承担,霍尼韦尔用自身在航空领域的经验帮助与支持商飞年轻的团队,而他们也在积极努力地学习进步。
Q:在C919项目的进程中,您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起伏?
徐:最早参与C919项目时,我当时还在GE任职,当时负责C919选配的LEAP-1C发动机工程和项目相关工作,加入霍尼韦尔是在2013年。
于我而言,参与C919项目整个过程当然令我十分激动。我最初与商飞接触时,负责ARJ21发动机工程管理,包括取证过程,我们一起经历了研发ARJ21的艰辛,看到了中国航空业不断进步的历程,自己与中国航空业一起成长的梦想也一同实现。C919项目启动后我又转到了这个项目。从个人角度来说,因为我想上一个更大的平台,做一款更大的机型,并且是从头做起。C919项目的确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无论对我,还是对中国的航空工业,C919在ARJ21的基础上更上一层台阶。从2009年到现在,我能在GE和霍尼韦尔,与前后一起共事过的朋友们,与商飞的伙伴们,一同伴随中国的航空业成长,无论中间的路有多难走,遇到的技术多么复杂,我们一起进行技术定义,一同解决技术难点,这个过程艰辛与快乐并存。
最大的转折点应该是在2010年,当时在GE公司里,我夫人是LEAP-1C的项目总监,而我是工程总监,所以公司就派我和她到上海继续负责跟进C919项目,这对我们全家来说都是巨大的转折。如果没有C919,我们一家可能还在美国。2013年,我加入了霍尼韦尔,而我的夫人加入了昂际航电,因此在C919的系统包里,我们两个人关于C919的工作内容就涉及到了发动机、综合航电、APU、机轮刹车、飞行控制系统和大气导航系统,差不多6个系统包我们都参与了。所以说我们对C919真的是非常有感情,我们能一起参加体验C919的首飞,终生难忘。
Q:您如何看待C919未来的发展之路?
徐:个人而言,从ARJ21到C919,我相信中国商飞在前者身上获得了很多经验,希望C919在之后的取证及未来运营中可以更加顺利。正如商飞“四个长期”精神所表达,C919的未来艰苦且漫长,但无论怎样,我的心愿就是投身航空事业,为之发展而一直努力工作,同时与中国的航空同仁们一起成长,一起让天空有更多我们中国人设计的飞机。
从霍尼韦尔的角度来说,中国的航空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我们对中国航空业的长期增长充满信心,霍尼韦尔对中国市场的考虑也十分清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中国建立了一个500人的工程团队,也是为什么在2007年,霍尼韦尔集团的亚太区总部搬到了上海,因为有这样的承诺,我相信所有霍尼韦尔的同仁们将伴随中国的大飞机事业一起成长,一起参与、见证中国航空的腾飞。
Q:最后,您对所有关注中国大飞机的朋友,有什么想说的话?
徐:现在的天空好像更多的是属于波音、空客,我希望未来的天空也属于商飞。当那一天到来时,我可以自豪地指着天空说,商飞的一片天,也有霍尼韦尔的贡献,而我便是其中一员。
责任编辑:陈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