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金亮 胡丽英
(磐安县山之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浙江磐安322300)
香菇是我国传统的食用菌主栽品种之一,随着栽培年限的增长,病虫害的发生也逐渐频繁,严重影响香菇的成品率和产量。
笔者从防止病虫的交叉感染、阻断病虫的侵染来源、弱化病虫的竞争优势、切断病虫的传播途径、封杀害虫的生存空间等方面着手,研发了一套香菇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病虫害是指危害香菇生长的病害(霉菌、细菌等)和虫害(螨虫、菇蝇等)。其防控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合理布局生产设施,选用优质原料,培育高抗品种,严格生产操作,利用物理防治。加强人员培训管理,提高防控意识,减少有害生物的侵染机会。
生产设施的布局要科学合理。原材料堆放场要单独设立,并设在下风口。生产场所的原料搅拌、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应该分区。培养场所与出菇场所要间隔500 m以上。生产和栽培环境要保持清洁卫生,不宜堆放杂物。水沟通畅,不宜积水。发霉的竹木栽培架应及时更换。培养室和栽培大棚应确保空气通畅,温湿度可调控。
选择新鲜、干燥、无霉变、无病虫的原材料。新鲜木屑室外梯形堆积60 d以上,方可用于生产,堆料时,适量喷水,既利于木屑升温发酵和防止余水渗出污染环境。麸皮要求红皮粗麸,新鲜、无霉变、无杂质,添加其他物质的饲料麸皮不宜用;石膏要求采用无杂质、光滑、有光泽,工业石膏不宜用。塑料袋要求厚薄均匀、无微孔、封口结实、耐高温。所有材料应堆放在防风防雨、地面干燥光滑的室内,并要尽早用,不宜久存。
选用抗病、高产品种。要求菌种菌丝洁白、健壮、菌龄适中,淘汰退化、老化、杂菌感染的菌种,接种后即形成生长优势,使杂菌失去竞争力。
严格按照香菇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操作。
2.4.1 科学配方
配方中木屑主料占79%,辅料以20%的红皮粗麸皮为宜,另外添加1%石膏。各种原料要求充分搅拌均匀,防止结块或水分不足或过多,影响菌丝生长。
2.4.2 适时灭菌
原料加水后,要求在4 h内装袋灭菌,以免其酸变。常压灭菌的升温(到达100℃)时间控制在4 h以内,保温时间控制在14~16 h。高压灭菌的升温(到达100℃)时间控制在1 h以内,保温时间控制在1~2 h。
2.4.3 无菌接种
传统栽培以开放式接种为主,虽简便、快捷、成本低,但是简陋的接种帐和粗放的操作方式,使杂菌及害虫有可乘之机,往往出现菌丝培养初期无法发现病虫害侵染,后期病虫害爆发的情况。
2.4.4 恒温培养
传统以自然气温条件培养菌丝,菌丝生长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尤其是冬季培养菌丝周期较长,既增加了生产成本,也加大了生产风险。同时,因受较大的温差影响,菌丝生长健壮,导致菌棒抗逆性差。恒温培养菌丝,菌丝生长迅速、健壮。要求培养室地面光滑,室内洁净。
2.4.5 及时处理杂菌污染袋
木霉、毛霉、链孢霉、曲霉等易侵染菌袋,一旦发现,立即挑出(链孢霉侵染菌袋要先用柴油浸湿,防止其孢子四处飘散),然后移到远离栽培场的场所进行深埋处理。
2.4.6 清洁环境
栽培场四周清理杂草、水沟,避免蚊蝇滋生;生产场所地面喷涂地漆,利于清洗消毒;接种室、培养室及出菇大棚使用前和使用后都应彻底清洗和严格消毒,用84消毒液、漂白粉500~600倍液、5%~10%的石灰水等,也可以用气雾消毒剂熏蒸消毒,但应注意其对金属的腐蚀性。
采取物理、生物防治措施,使病虫无处藏身,无法生存。
2.5.1 阻隔
冷却室和接种室在进风口设空气过滤装置;培养室和出菇大棚的四周门窗加设防虫网;门口地面设消毒水槽;门口设风帘。
2.5.2 诱杀
室(棚)内置电子杀虫灯、黏虫黄板、诱杀药包。
2.5.2.1 灯光诱杀
使用食用菌专用杀虫灯,每100 m2安装1~2盏。
2.5.2.2 黄板诱杀
使用黄板或粘蝇纸,每100 m2悬挂10~20张。
2.5.2.3 药剂诱杀
按糖、醋、酒、水4∶4∶2∶10的比例配置药剂,装入敞口小罐,每100 m2放置4~5罐。
2.5.2.4 猪笼草诱杀
室内或棚内放置猪笼草或芽蒿菜等食虫植物诱杀蚊蝇,每100 m2放置4~5盆。
2.5.2.5 天敌捕食
栽培大棚内可留置蜘蛛等蚊蝇的天敌,充分发挥生物防治的作用。
2.5.3 避光
蚊蝇成虫有趋光性且喜潮湿,室内保持黑暗和干燥,晴天通风、雨天排湿,创造不利蚊蝇生长的环境条件。
2.5.4 处理
通过捕捉和诱杀的害虫,装入密封的袋子,移到远离栽培场的场所进行烧毁或深埋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