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婉嫦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急诊科常见的危重疾病,具有发病快、进展迅速、死亡率和致残率高等特点,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的关键是恢复血管循环畅通,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在急诊科室对于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中,医生的诊断和护士的护理均非常重要,良好的护理流程能够为患者赢得更多的抢救时间,改善预后[1]。本文分析了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中所产生的影响,现总结如下。
本次研究选择我院急诊科室在2015年4月~2017年8月进行抢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患者均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在发病后立即送入医院进行抢救。本次护理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家属签署治疗知情书。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在32~64岁之间,平均(43.2±0.2)岁;对照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在33~63岁之间,平均(44.5±0.6)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数据均无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流程,在接诊后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和心电监护,同时对患者进行各项必要的临床检查等。
研究组患者进行优化急诊护理流程,首先是成立急诊护理小组,由护士长负责担任组长,确定护理小组成员和护理路径,优化护理程序。取消急诊科室原有的固定排班制度,转用等级责任制,根据门诊患者的数量、护理工作量来合理排班,优化急诊科室的人力资源配置,定期进行科室护理工作情况考察,保证排班管理的科学性[2]。组内成员培训:在进行优化护理流程护理中,需要对组内护理成员进行统一的培训教育,使其充分掌握护理操作的流程,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纠正,定期汇总。院前抢救和转运:加强院前急救和急诊科室的联系,对于疑似心肌梗死的患者要立即通知急诊科室,协调好医生和护士,做好抢救、手术等急救准备,为患者入院治疗开通绿色通道[3]。接诊护理: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需要安排在抢救室,仰卧病床并给予吸氧和心电监护,采集静脉血液标本送检等。详细的询问患者家属既往病史和过敏史等,尽可能早期确诊。若患者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则要立即送往心内科室准备进行下一步的手术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急诊抢救时间,主要包括分诊评估时间、卧床时间和进出急诊室时间等,结合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综合的效果评价。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本次护理研究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用t检验,当检验结果P<0.05时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患者中有6例患者在抢救后复发,对照组中有1 8例患者再复发,研究组的预后更好;研究组的分诊评估时间为(0.7±0.0 3)m i n,对照组的分诊评估时间为(1.3±0.1 2)m i n,t=1 5.3 2;研究组的卧床时间为(3 6.5±1.3)h,对照组患者的卧床时间为(68.4±1.8)h,t=11.26;研究组的进出急诊室时间为(2 7.4±1.2)m i n,对照组的进出急诊室时间为(33.6±1.7)min,t=20.31,研究组患者的各项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P<0.05,表明研究组的护理效果更好。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危急,病情恶化迅速,大约有63%的患者在发病内1h猝死,原因为院外无法及时抢救的心律失常,因此尽早抢救对于挽救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安全非常重要[4]。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中,通过规范院前抢救护理流程,提升护士对医嘱的执行程度,尽早对患者进行妥当处理,能够保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抢救治疗,挽救患者的生命安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疾病救治成功、痊愈的关键,传统的急诊护理存在着护理流程繁琐、分工不明确等问题,影响了护理效果,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则解决了护理责任不明的问题,护士遵医嘱程度高,有效保障了预期的抢救效果。
本文分析了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所发挥的效果,研究组患者给予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后,患者的各项抢救时间短,预后好,表明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发挥了积极的护理价值。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以缩短接诊、转运时间,将传统的被动护理转变为主动进行护理,将相关科室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赢得最佳时期[5]。
综上所述,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能够规范急诊科室的护理工作,将各护理环节紧密结合在一起,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赢得更多时间,提升急救成功率。